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业界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信息摘编 > 业界信息

苏州图书馆“吴门缥缃”之“巧手制扇传古韵”七夕主题活动

时间:2024-08-14 11:21     来源:https://ycfw.library.hb.cn/     作者:苏州图书馆    点击:

  2024年8月10日14时,由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吴门缥缃”之“巧手制扇传古韵”七夕主题活动,在苏州图书馆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五组亲子家庭预约参与了活动。

  七夕节,旧俗又称乞巧节,是人们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汉魏以后,乞巧节也成为女性表达愿望以及展示巧艺的节日。人们会在七夕夜拜七姐、吃巧果,并进行一系列乞巧活动:如穿针引巧、喜蛛应巧、穿针验巧、曝书、晒衣等等。

  七夕时节,正逢秋初,暑热未散,扇子仍是必不可少的解暑利器。杜牧在《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宫女们在乘凉时,以罗扇扑捉萤火虫玩乐的场景。那么一把小小的扇子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与故事呢?

  扇子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远古虞舜时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状、材质的变化,并不断融入人文内涵。最早人们因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等种种需要发明了扇子;魏晋时,名士清谈之风盛行,麈尾扇更增添了一重身份象征;及至明清,扇的文化意味更浓,唐寅、沈周等才子都有很多扇面画留存于世。

  此外,扇子也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手中的羽扇,《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蕉扇”以及《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等等。在文学世界里,扇子不仅是一种纳凉工具,更通过作者的匠心独运产生出了无穷变化和意蕴,生动的文学形象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为凡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明代以后,苏州因生产的扇子工艺精美,且结合了才子名家书画,一跃成为全国制扇中心。发展至今,苏扇可大致分为三类: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也被统称为“苏州雅扇”,承载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来自古籍保护中心的沈黎、刘宁一、董一洁三位老师开始指导读者们动手制作纸面团扇。制作团扇所需材料有:两张扇面、扇柄、扇框以及流苏。首先将扇柄转入扇框的孔眼,在扇框涂抹少量浆糊后,将印有古籍《石榴记》书影的宣纸覆盖其上,最后系上流苏,一把古韵十足的团扇便制作完成了!

  通过此次活动,小读者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扇子的历史以及相关文学故事,也在乞巧节这天用自己的巧手收获了一把团扇,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