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张家祖墓,凭精美墓亭成文物

时间:2024-05-24 12:21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汪兵洋 张海洲    点击:

祖墓尤其是远祖墓、始祖墓,是宗族历史的最好物证。它们能保存至今,并能给后人留下明显印记的不多。位于东宝区栗溪镇塘坪村六组的张家祖墓有幸保存较好,并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晚报记者在东宝区文物保护所负责人的带领下前往探访。
从南桥出发,经仙居,再一路蜿蜒前往栗溪途经的群山之中,有一片较高的山叫吴家大垭山。近些年因建风电设施,修有一条上山的土石路。路到山腰时,旁边荆棘丛中十来米的山坡上,肃立着一个型制考究的石质墓园,它就是附近张家规模最大最精致的祖墓。该墓周围百多平方米范围聚集着多处均坐北朝南的张家先祖的合葬墓,现存封土堆2座,碑刻6通,墓园1座,碑亭1座。此处被统称为吴家大垭山墓群。
墓群四周荆棘丛生,坡南有一小型水库,坡东北山脚下为废弃梯田。
墓群中规模最大的是张正全和妻子严氏的合葬墓。合葬墓封土四周用条石打围,封土底径3米,残高约1米。距墓约1.5米为条石围砌墓园围墙,高2米。墓园南部设园门,皆为大块青条石磨平凿斗砌筑,门横梁上为上下二重四角、六角(上重为六角,下重为四角)碑亭样式青石构件,上下凿斗叠加,下重碑体楷书“云绕鹤林”。门南大块青条石砌筑砌“八”字形门墙,墙体嵌碑文,雕刻各种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该墓东约10米,也有一墓,封土底径3米,残高约1米,青条石打围,也曾建有围墙,已坍塌,现仅存残迹,墓前立碑2通,为张志龙和妻子合葬墓。两座墓葬男主人张志龙和张正全应该为父子。
我们有幸找到了张家在当地的后人张褔远。今年67岁的张褔远,个头不高,身体精健。他介绍,自己是大墓墓主张正全的直系后代。墓志铭显示,张正全墓是其子张大祥、侄张大国带领张、严两家晚辈,于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重新建的墓园和立的墓碑。他根据墓碑上显示的家族姓名、辈份和祖上传说判断,张志龙是从江西迁到栗溪镇塘坪村的第一代祖,其子张正全是第二代。从张正全开始,辈份重新开派,分别是“正、大、光、明、永、远、传、家……”,张褔远属远字辈。
谈起袓上,张褔远很是自豪。“听家中长辈讲,袓上张志龙从江西迁来时,家有四兄弟,他本人是老二,迁到了条件最艰苦的栗溪荒山沟,生下张正全两兄弟。后来,因兄无后,张正全把两个儿子中的一个过继给了哥哥,哥哥一家迁到恩施发展。经过两代人发展,两家在两地都过得比较富裕。正是这个过继出去的儿子后来牵头出钱给父亲立了碑,还附带给爷爷张志龙也立了新碑。留在栗溪的张正全及其子女们,在附近开荒种地、养猪,过得较富裕,从来不去讨、偷、抢。听说,附近大泉村浑水沟也有姓张的,以前逢年过节常来拜袓。”
张褔远介绍,栗溪大字派的后人中,有文有武;明字派后人中,有两个武艺高强,在周围的南漳、宜城一带都很有名气,但他们既不是官宦人家,也不是土豪、地主。他爷爷张明宝凭高超的武艺,给人治疗跌打损伤病痛远近闻名,经常老远有人来接他去帮忙治伤。
张家习武主要是锻炼身体保护自己,从不欺负别人。后来,永字派后辈有人被国民党抓壮丁,长辈明字派两个武艺高强的堂兄弟组织一帮人连夜骑马持械追赶,突袭闯关,把人抢了回来,国民党军队也没派人回追。许多年来,宜城张湾、掇刀麻城、东宝仙居福星村、南漳龙滩等地的张姓,都来他们家认祖取派。
东宝区文物保护所负责人介绍,该墓葬历史久远,碑亭风格别致,墓碑碑刻清晰,门墙上碑刻及人物、花鸟雕刻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下一步,他们将为此墓竖立保护标志牌,严格控制非农耕动土,避免破坏。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