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父爱如细流

时间:2024-05-24 11:34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朱德银    点击:

父亲离世十六年了,清明时节,我来到老人家的墓前祭奠,封尘已久的往事不断从记忆中涌现出来。
父亲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他教子有方,润物无声,常常通过一些正能量的细节让孩子找到努力前行的方向。
1966年夏,我高小毕业,时值特定的环境,大、中学校停止招生,我如同卸掉笼头的牛犊散放在家中。这年秋季,家乡政府借用村民房舍兴办了一所耕读中学,把高小毕业的学生组织起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母亲曾多次要带我去报名,而我已无拘无束惯了,死活不愿去。当年,穿越荆门的焦枝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父亲出任荆门县建设指挥部团林区团部的施工员,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事。当得知我小小年纪辍学在家的消息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寒时节,父亲托人把我带到工地。见到我后,父亲并没训斥我,而是把我带到建设现场感受劳动的气氛。当时,天气很冷,工地旁池塘里的水结了厚厚的冰,落尽叶子的杨柳枝条倔强地在寒风中摇晃。我随父亲来到铁路施工现场,只见红旗迎风飘扬,震耳的号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劳动者的热情温暖了凛冽的寒冬,火热的建设场面让我心灵震撼。当晚,父亲与我长谈到夜深人静,他的每一句话都如春天里的细雨,将我的心滋润得舒服极了。第二天,我随老乡回家,父亲特地为我送行,并告诫我:“回家后要上学,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句朴实而有哲理的教诲,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家后,我主动要求母亲送我上学,成为当地耕读中学的初一插班生。正是父亲朴实而有哲理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引导我念完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后,我也一直坚持“好好读书”,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并以此教育我的一双儿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交通不畅,经济不活,农民不富,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1969年,我们兄妹四人都在就读小学或中学,父亲默默承受重负,从不让生活的烦恼写在脸上,决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念完初中或高中。为了改善我们的成长环境,他与母亲商量,掏出家中全部积蓄,到百里开外的沙市购回一台上海产红旗牌收音机。这是当时的国货精品,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信号清晰,节目丰富。家里有了会讲会唱的收音机,我们兄弟姐妹兴奋不已。放学回家后,总是围在收音机旁,听新闻、赏音乐、学知识,开拓视野。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兄妹四人在收音机的陪伴下,两人念完了初中,两人念完了高中,这在当时,让村民们羡慕不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实现了根本性地转变。农民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挣钱致富。那时,已年过花甲的父亲凭借年少时学到的制作纸牌的手艺,迅速添置设备,备足材料,使家里的八大间房屋除厨房和寝室外,全变成了工作室和产品摆放间。他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糊纸、印刷、上漆、磨边、抛光、晾晒、包装,每个环节都精细制作。他制作的纸牌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求购者络绎不绝,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那些年,我每次回家看望他,见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便劝导他:“您这个年纪了,应该欢享晚年,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他却不紧不慢地回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既可消磨时间,又可充实自己,还能挣点收入,贴补家用,一举多得呀!”其实我明白,在有限的晚年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后辈们尽量创造点财富才是父亲的真正本意。
父亲去世后,虽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资产,但他给我们的父爱,却如同家乡石板滩流出的涓涓细流,一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