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媒体荆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媒体荆门

荆门这一新发现,填补中国建筑史空白!

时间:2023-12-19 10:41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海冰 张诗秋 通讯    点击:

     12月4日,记者从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获悉,该遗址新发现的史前大房子,显露出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最早的磉墩遗存。专家认为,相关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称,2021至2023年度考古发掘,揭露一处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房子,编号为F38,平面呈东北至西南向曲尺状,自北向南分为四间,南端向西折出一间。F38主体面积约340平方米,外围设施(或为廊道)现存面积约170平方米。依据建筑形制及特征,推测F38为一处公共礼制性建筑。
     最受关注的是,在房址范围,发现众多磉墩遗存。磉墩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起承载柱子、柱础以及墙体的作用。陶洋在考古发掘现场介绍,F38磉墩的营建流程为:首先挖走预置磉墩区域的原有软基层,在高低不平的起建面上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锚定磉墩布设点位后在台基上挖深坑,再烧烤坑壁形成硬结面,后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零星猪骨填满深坑,形成磉墩。

   此外,考古揭示的仓储类建筑和红烧土广场,皆位于F38北部,均分布在遗址南部台地,年代均为屈家岭文化时期,证明该区域为这一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江汉平原史前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一种是用墙体承重,一种是用柱梁承重。F38发现磉墩,证明其是使用柱梁承重的木构建筑,木构建筑是我国历史时期建筑的主流形式。他还称,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磉墩,是已知最早的磉墩遗存,其在堆筑土台上掘洞、烘烤洞壁并进行填充的做法,显示出屈家岭先民为适应复杂地形,营造大体量建筑而进行的创新。该遗址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史前木构建筑技术演进的认识,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称,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F38大型建筑,与此前发现的同是屈家岭文化面貌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大型木构建筑、湖北应城门板湾遗址“四室一厅”等,均属高等级建筑,丰富了对当时社会复杂化的认识。这些遗存共同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社会普遍加速发展,初步进入文明社会或者站在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系列考古新发现

      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关键样本

    2015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考古队,持续在屈家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联手,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制陶技术、建筑技术、土壤微形态方面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系列考古新发现,获取了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肇始的新物证,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

  绵延近2000年

  一度是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聚落

  屈家岭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十余处遗址点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

  屈家岭遗址先后于1955年、1956至1957年、1989年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2015年至今,实施新一轮考古发掘。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称,最新考古工作揭示,屈家岭遗址绵延近2000年,先后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史前文化阶段,绝对年代为距今5900至4200年。

  油子岭文化时期,聚落范围约10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已确认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

  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规模扩展至284万平方米,环壕围合面积(含环壕)约90万平方米,发现大型水利系统、高等级建筑区、墓葬和铜矿石等遗存,探索到史前稻田的分布范围,出土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

  石家河文化时期,尽管出土铜矿石等重要遗存,或因区域中心转移,规模明显缩小,聚落范围仅存18万平方米。

  多学科考古

  折射屈家岭农耕文明史前形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玉璋团队在屈家岭遗址开展了多年植物考古,发现大量距今约5600至5300年的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经对这些炭化种子进行碳14年代测定,认为这是长江中游最早的粟遗存,是北方旱作农业传入这里的最早证据。

  在农业经济结构上,明确了屈家岭遗址自油子岭文化延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以粟作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屈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且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就已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

  通过对特定位置地层中植硅体丰度的测试,探索到史前稻田的分布区域。陶洋说:“虽然屈家岭先民还保持着采集栎属、枣属、柿属、芡实和菱属等野生植物的习惯,但成熟的稻作农业已然成为支撑人群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

  通过对屈家岭遗址出土陶杯和壶形器进行的淀粉粒残留物分析,推测此类器物的使用和先民的饮酒行为具有直接联系。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罗运兵称,该遗址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痕迹,及出土数量巨大的红陶杯,均是当地稳定、丰收的农业生产活动的见证。屈家岭从那时起逐渐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冶金考古队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国内迄今所见最早的高温黑釉陶,这一发现将中国高温黑釉技术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集中出土的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铜矿石,检测发现含铜量在94%以上,其表面和内部存在黑色氧化铜,是冶炼焙烧所致,为探索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