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扫描身体寻乡愁——读林东林著《身体的乡愁》

时间:2023-10-08 11:15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陈朝晖    点击:

写乡愁的文章,常见的都是单篇、零散地载于报纸杂志或微刊上的。而林东林随笔集《身体的乡愁》(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这样系统深入的、融入自身亲历的研究乡愁的专著比较少见。作者切入问题的角度和著述风格较为独特,著名作家野夫推荐该书时也用了“奇特”一词,评其“探索人类身体日渐麻木的诸般感觉,引经据典且兼以个体回忆,文笔散淡而韵味十足”,可为切中肯綮的精当评语。

作者自序“近身情怯”谈到,在农业时代到工商时代的过渡中,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去身体化”。“无论是都会中人还是土地上的人们,长期奔波在现代生活中,其实我们已经对这种工商时代的便利和欲望习以为常,被这种严重的依附关系淹没了、吞噬了、绑架了,我们正在丢掉身体、丢掉自己。丢掉的这些基本感觉,包括饥饿、疼痛、味觉、听觉、视觉、灵性、孤独和美学,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乡愁,是人之为人的乡愁。”就是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

作者坦陈写这本书时的“野心”,那就是“不单单要为自己寻找乡愁,还是要为这个年代的所有人寻找乡愁,更是要为这个时代寻找乡愁”。

本书以边叙边议的方法,在论述“被丢失”的八种感觉时,引入大量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文史知识,处处以作者亲身经历、体验、耳闻目睹的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描述和议论,以增强说服力,犹如一位饱学多闻的家乡熟友与你袒露心腹,侃侃而谈,读来既感亲切又得到诸多启示。

浓厚的思乡情结。无论是描绘作者自小吃过的苹果、韭菜、槐花、酱、作料等“小时的味道”,还是讲述古人的游历、匠作(如明熹宗朱由校的木工绝活)、乡野之人的身条曲线(无胖子);也无论是写到我国古代文人王维、李白、欧阳修、李商隐、苏轼、韩愈,历史名人关羽、华佗、宋徽宗赵佶等,还是提到外国的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大利的“慢城”等等,所肯定的是过去时代的自然生态下的朴野素净、原始本真、不事雕琢、不违己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性。作者似乎对于过往年代的生活有种特别的留恋,而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多有微词。他认为现代人的身体出了问题:不会饿、味觉丧失、经历疼痛的机会和经验少了、五官和四肢活动的少、走路少、哭笑不自然、嗅闻不到大自然味道,住在精巧的笼子里(城市楼房),虽有舒适的肉体,却丧失了与大自然的亲。诸如此类,说明现代人的身体已经在退化,对比从前的人,连五官功能都出现了弱化。细细想来,并非作者危言耸听。记得著名作家李国文曾经写道,中国古代的人,如嵇康,相貌英伟,仪表堂堂,反观现在文人,乃獐头鼠目,委琐不堪。虽然李先生是不满少数文人一些恶德丑行,但就其指出的现代人的身体弱点,与本书作者之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也。

广博的知识领域。作者的知识点十分丰富,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士农工商、吃喝拉撒,无所不包,均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使人读之有味,又增长知识。如他写:从水土和地理空间上说,中国有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鲁菜讲究清香、鲜嫩和味纯;川菜味出三椒和鲜姜,先辣后酸再麻;粤菜鲜嫩爽滑;闽菜炒熘煎煨,清鲜和醇、荤香不腻;苏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浙菜清鲜脆嫩,长于保持食材的本色和真味;湘菜油重色浓,酸辣香鲜,一如其霸蛮和泼辣的地性;徽菜则是擅烧炖蒸爆,是士子和夫子菜,兼有南船北马的流动性。再如,疼痛的级别有十几等,每等分别对应一种实体感受,如不被注意的痛,如蚊虫叮咬;刚刚注意到的疼痛,如打麻药后准备做手术;很弱的痛,如被小刀划伤……。写“侠的孤独”,他列举的侠,从刺秦王的荆轲,汉朝司马迁的侠,王维《少年行》里的侠,唐李白的侠,到清末民初蔡锷和王亚樵、秋瑾和小凤仙,整个中国历史,仅此寥寥几人才算侠。作者认为,今天的我们中间出不来侠,因为丢掉了侠客悲壮的、激烈的、正义和担当的东西,以及侠客孤独的、自由的、纯粹的东西,这个社会“已经复杂和功利到远不是单凭性情和道义能提供营养”。作者写到故乡之灵对六大变法家的影响:“商鞅的铁血,王莽的君子之风,王安石的拗,张居正的慷慨,李鸿章的市井,康有为的理想主义……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侠士,关中多剽悍勇猛汉子,齐鲁多耿直刚烈英雄,荆楚多磊落放达人杰,江淮多权衡谋略干才,潇湘多倔强霸蛮士子。”其他如写和合二仙(寒山和拾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审美感之身体的美和空的美学、静的美学、慢的美学、自己的美,这些话题涉及大量古代、近代人物故事等,其文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时而轻松诙谐,幽趣横生,撩拨读者会心一笑。

犀利的批评剖析。在“越来越现代化、西方化和都市化的生活当中”,作者深感一个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粗糙和冷漠”,对比农业社会的“美好和温暖”,暴露出种种流弊。比如现在饮食上,因为人舌尖退化,吃什么都觉得淡,所以去嗜辣、嗜香、嗜咸、嗜味,“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作者尖锐指出,最担心的,还不是舌尖上的变异和退化,而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人心粗糙了、迟钝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呢?又怎么回到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今天的饭菜,花样繁复,精致细密,但无论在燃料上、食材上还是烹饪上,都在离最初的起点,离木材,离食物链的原点,离简单的烹饪越来越远。我们今天所吃的,其实很多都不是食材本身,而是花样、颜色、刺激、环境、方便、人际。这样的吃,丢掉了主,吃的都是次。”作者认为,在工业文明之后,“最害人的经济学说,是凯恩斯的刺激消费理论,它完全把人官能化为动物。商业社会敲骨吸髓,把人的精气神一吸而尽,人活着不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现在的消费。”作者走在街上,看到“每一个人都差不多,容貌差不多,穿着差不多,欲望也差不多,没有哪一个能很明显地跳出来,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情绪在被生产着,官能在被生产着,精神也在被快餐文化填充着。”今天的人们,怕的是权和钱,怕的是不刺激不精彩,敬的是更精明、更算计、更小人、更物化和欲化,其他都不怕不爱。读到这样的字句,能不深感作者的痛心疾首、呼吁拯救的良苦用心吗?

温暖的情感回忆。作者以温婉、柔情的笔调,深情回忆起亲人旧友曾经的生活小事,在细节的描述中流露出深切的怀念和眷恋之情。如作者的做厨师的父亲,灵异体质的母亲,80多岁还能做饭做菜的奶奶,出身地主家庭、留过洋当过兵又挨过运动批斗绰号“胡疯子”的大舅和同样出身不好虽当了老师但不苟言语的二伯父,当过侦察兵复原后却成了江湖中人的堂兄;还有50多岁的乡友老酒鬼罗怀性,孤独的诗人老陈,外婆家乡60多岁的补锅老汉等等。作者写亲人、故旧,都是寥寥数语,几百字的描述,却极为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情特征,笔墨简练而含义隽永,非文章高手无此功力。

乡愁,当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到工商业社会时,转型期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对于过往生活的留念和追忆。本书封面印着一句话:找不回来的,都是乡愁。在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还能否守住本真,拯救沦陷,回归自然素朴?确乎成为了问题。但愿本书作者的拷问与呼唤能给社会带来一些警示。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