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每一朵蔷薇的样子都不同——浅析何红梅散文集《种下一园蔷薇》

时间:2023-10-08 10:52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何红霞    点击:

  《种下一园蔷薇》是省作协会员何红梅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犹记得六年前,她同时出版了诗词集《疏影横斜》和散文集《拾一炉心香》。光念这些书名,便觉唇齿生香、暗香浮动。

  何红梅熟稔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遣词造句有古文韵致,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并释义准确。因而她的作品有清雅的书卷气,适宜在闲适的午后,细读慢品。

  《种下一园蔷薇》分两个部分,一是漫谈,将笔触深入王维、陆羽、张九龄、孟浩然、张若虚等十五位历史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二是随笔,延续了以往的婉约风格,美丽情致跃然纸上。

  她的散文不似学者型散文精深但隔膜,又不像小资型散文通灵但矫情。不是披着文化的外衣来装点,而是追求内在的文化品格。文化是抽象的存在,它没有形态,但却可以投射到一切事物之上。这些被文化投射的事物就是文化的意象。何红梅的多篇作品都围绕着文化意象展开笔墨。比如《梅香三弄》的梅、《重阳菊香》的菊、《浮生话田园》的田园、《温玉》的玉、《幽窗无限境》的窗。一个小的文化意象有时候能呈现出一片大的文化景观,意象的复杂多义正体现了文化的丰茂多姿。中国文化巨库庞大浩瀚,进入容易深入难,要厘清哪怕一个小的文化意象也得下很深的功夫,经过长久的积淀才可。 

  我们经常在每一朵云、每一盏茶,每一扇窗的开启,每一个眼神中,习悟暗藏在春秋耕作、天道循回中的宇宙密码。文字也有它的道行。文字道行的背后,是一个人的道行。散文说到底,讲述的是个体生命阅读世界的独特性。探究平常事物或者生活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在对传承和流变过程中的社会形态的考证中,显示出作者理趣生活、博渊雅正的一面。更难得的是,由于作者自身情怀,文章不粘滞、不沉重,谨慎又恣情地一一道来,小切点处便有了大人生。

  看何红梅的文章,常常觉出人有人情世故、虫有花情世故,无需抱怨、亦不愤懑。“然我以为,花便是花,无非是注定开在了冬天,性喜寒冬,实在不必人为地给它赋予那么多深刻,那么多高格。花若有知,花也沉重,不如让它随季随性随心的开去。”(《梅香三弄》)“他说茶是苦涩的知音,它以这种特质进入一个人的生活,以暗示和契合的方式,通畅了人对于世间万物许多理解上的障碍。确实,当茶叶一瓣瓣心状似的打开,在水中浮沉时,读苦雨老人的《喝茶》《关于苦茶》《吃茶》《煎茶》,会体会出一种散淡的润物格致。”(《自得半亩清心田》)“就这样与一树的花对视,怔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只觉人与万物,终于,有了对应。女人穷尽一生,等待的不过是一个可以携她一起赏花的人,而眼前,这蕴满情思的花儿,它所痴心等待的,也不过是一位前来真心欣赏它的人罢。”(《一缕相思海棠红》)

  在何红梅的文字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表现着交融、渗透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一种相依相存的温情。这对于这个人心隔膜,冷暖两不知的钢筋俗世,是一种救赎。涵容古典散文的文化质地流风余韵,又以崭新的眼光对其予以颠覆和重构,自由地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既诗意浪漫又理性逻辑地表达着终极关怀。这样的黠慧,不是每个作家都有。有评论家将其归纳为一种心灵体验的能力。这种体验,不仅面向文学,更面向文学背后的人生。
  何红梅善于利用寥寥数语,表达自己对生活不惰的思考。经纬之间,她就有了自己在苍茫大地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我”,“我”可将“大道煮霜雪”,便意味着“我”在不断修为以便理顺人与自然、他人、命运的关系,归根到底,也是理顺人与自己的关系。

  特别要提到的,是本书的漫谈部分。十五位历史名人,何红梅以现时自然之景“幽古人之思”,打通了人与自然、今人与古人的精神通道,做足了文章。这是何红梅颇有质地的一部分书写。如果说对自然风物和自己的生活,她显示的是一种慧心巧智,那么这部分混合着历史与人物命运的追溯,则着实考验着一个作家描摹的功力和穿透生活的锋锐程度。

  先来看看作者对这些名人的基本定位:王维是“一卷出尘的诗画”,陆羽是“生命如水,本质如茶”,王昌龄呢,“玉壶里的冰心”,张九龄是“岭南走出的诗意名相”,孟浩然是“岘山的归隐者”,张若虚“孤篇横绝大唐”,宋之问是“负于美好的诗人”,卢照邻是“病痛一生的幽忧子”,王勃则是“意外陨落的天才”,等等。每一个都才华横溢,每一个又风华不同。唯一相通的,是他们身上的,甚至镶嵌在骨子里的诗性。

  隔着千山万水的时光,如何深度阅读并准确再现他们各自身上的诗性与跌宕的命运?这无疑是对作者的考验。“诗”不是关闭的一扇门,也不是敞开的一扇窗,而极可能只是开和关的过程中稍作停留的那一瞬。灵光一闪。灵魂里包含的东西何其丰富,诸如柔情,陶醉和依恋,永恒的宗教感,自卑和怜悯,等等。

  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对于技术的强烈追求和依赖。可以说每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都是辛苦劳作的叠加、漫长训练的结晶。比如文学表达,一个人往往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练习,才能做到对词汇的准确把握,才能对它们调度自如,对章法结构、形象描写、人物对话给予有效操控,懂得那种寸土必争的精确和追求是多么重要。语言艺术的磨砺总是回到这种起码的操守,总是强调劳动和经验。离开了这个前提,其他的也就无从谈起。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何红梅在文中款款叙说、柔肠百结。遥望满园花开,每一朵蔷薇的样子都不同。那些暗里的人生,妥协而温暖。不复相见的人死生不复相见,有情有义之人一生缠绵。经历了百转千回,看透世事不过是一粥一木。她觉出人生朴素的核心,是拥着一颗诗心,简单地活着。写字,弹琴,与一花对视,与一人相伴。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