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竹韵

时间:2022-11-10 11:38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秀梅    点击:

年初的北京城,是一个银装素裹的晶莹世界。我们精致的校园亦如此。在位于校园中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铁门前,看到石质花瓶周围雪地里尚无脚印,我禁不住满心欢喜地凝视它,花瓶上的竹,顿时令我心骛八极,浮想联翩。
竹,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资源丰富。竹,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我的家乡——童年时称为荆门县烟墩镇陈井大队一小队,处处可见竹子。老家的竹制品也林林总总:筐、篮、筒、筷、筛子、竹席、笊篱、篱笆、笸箩、鱼篓、斗笠、笤帚、簸箕、毛笔、笛子,等等。爷爷是“剖劈青琅玕”的好手,记忆之中有他老人家在廊檐下快速编制竹篮和鱼篓的印象。
在北方,竹子不如家乡那般随处可见。近30年来,北京市委党校校园里给我留下印象的竹子先后只有四处。
首先是利玛窦墓碑南边的两丛竹子。自2005年春天始,我曾多次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在那里转悠,教他认竹子。他应该就在那个角落学会了英语单词“bamboo”——虽然他当时尚不会说“竹子”。2016年之后的一天,那里的竹子被全部斫去,现在已改种大叶黄杨。
其次是曾经位于“教工之家”北边的一丛竹子。冬日里被吸引驻足,是由于那里有两棵“寂寞开无主”的腊梅。在那一带,我想起了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却不是他的《竹》。我还想到了爷爷种的一片竹林。1979年春节之前,父亲独自在原钟祥县磷矿镇的一家工厂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和爷爷奶奶一大家子分家过。两家的鸡,当然全部是散养,“势力范围”高度契合,那片竹林就是鸡的共爱。有时候,比较“率性”的母鸡不在自家鸡窝里下蛋,会“兴之所至”地在竹林里“生产”。既然分不出是谁家的鸡生的蛋,那么,谁捡着算谁的。于是,一有时间,我便去竹林巡视一番。那一片竹林常给我意外的惊喜和惊吓(因为常有土蛇“光临”)。如今,这些场景只能在我的梦中出现了。
一个冬日的黄昏,我独自徜徉在偌大院子西墙边的几丛竹子之间。在安静的竹林区,邂逅了茶圣陆羽的塑像——好像正是那天才知道他是湖北天门人,是俺老乡、俺近邻。后来,学校建设“教工之家”那段时间,那一片竹子也被“改造”了。可是,“斩草除根”实也困难,2020年6月26日,我在雪松下惊喜地看见了三棵嫩绿的竹苗。当然,不属于“计划内”的它们旋即销声匿迹了。
随着我在校园里“巡山”的范围扩大到了家属区,我便注意到了7号楼南边的一棵竹子。“元四家”之一倪瓒的《竹枝图》,仿佛就是以此竹为写生对象。不幸的是,孤零零的它很快亦消失了。
如今,有目共睹的是立于静思亭南边的两丛竹子。它有响亮的名头——“金镶玉”,我早在上个世纪游访潭柘寺时即已记住了。对着这两丛绿竹的楹联“理性多思通大道,林亭小憩忆初心”,文字出自本校退休之后一直热衷于诗词歌赋的王中隆老师。
被两丛“金镶玉”掩映着,被油松、杨树和白皮松拱卫着的静思亭,对于生活于首都西二环边上、乡愁却越来越浓的我来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幻化为王维的《竹里馆》。我自然写不出“诗中有画”的《竹里馆》。不过,大寒之后的一个腊日,暗自念叨着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咂摸着竹之极其丰富的文化意味,对着花瓶上既物质又非物质的“竹”,我亦斗胆尽情穿越并狗尾续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伫立小亭中,四时风景好。华夏文脉盛,君子轻轻摇。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