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迎来了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首场比赛,“冰丝带”终于揭开了面纱。昨天,国家速滑馆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市建院副总建筑师郑方,走进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双奥之城·看点”直播节目,为市民揭秘“冰丝带”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过程和设计亮点,同时,从专业角度推荐了赛后去“冰丝带”打卡的最佳拍摄点位。
郑方对“冰丝带”的熟悉就像自己的家人。郑方说,冰丝带的设计来自冰和速度结合的概念,之所以有如此“高颜值”,既离不开透明度极高、如同冰一般感觉的玻璃材质,也离不开这个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全新的结构系统——单索支撑曲面幕墙的异面网壳结构。
站在奥林匹克塔上远远望去,整体椭圆形的“冰丝带”上嵌着一条条晶莹灵动的“丝带”。“冰丝带”到底有多少条“丝带”?郑方透露,在“冰丝带”最初的设计草图里,只做了8条“丝带”,但电脑模拟效果不理想,于是设计团队逐渐把丝带的数量增加到50多条,让它看起来更像冰、像纱,可以体现丝带的轻盈感,但是这个方案因工程建造困难而被否决。团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北京冬奥会在2022年举办,不如就试试22条丝带效果如何。没想到,22条的丝带数量在速度感的表现和工程建造难度以及远近视觉上,都达到了最佳效果。22条“丝带”既诠释了中国传统“丝”的文化意向,又模拟了运动员快速滑行后留下的印记。
另一个让郑方骄傲的是国家速滑馆还拥有一颗科技含量极高的“最强大脑”,通过北京建院研发的数字孪生平台,集成了速滑馆的海量数据,用于高精度实时检测场馆的环境、设备系统运行,在保证比赛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节能低碳运行。“从设计到实景,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三维弯曲的结构,通风、管道如何送到屋顶?在数字空间里预先建造出的数字场馆,虚拟的空间建造,由3300余块曲面和平面玻璃组成透明立面,在数字模型里率先被搭建起来。”
除了灵动的外观,“冰丝带”还有一大特点就低碳,郑方介绍,场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12000平方米,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温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匀,越有利于滑行,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好成绩。正因如此,“冰丝带”一直希望打造冬奥会历史上“最快的冰”。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也进一步践行了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理念。
郑方还为市民推荐了拍摄“冰丝带”的最佳打卡点位。场外,奥林匹克塔上俯瞰“冰丝带”、森林公园奥林西路附近步行桥上远望“冰丝带”;场馆内,“冰丝带”幕墙以及比赛场内各处富有动感的建筑设计场景都是拍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