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磷都往事

时间:2022-01-20 17:35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缪海云    点击:

磷都是个依山而立的小镇,解放前,这里有着零星几排木板房的小商铺,不起眼地散落在山脚下。解放后,随着人民政府的成立,逐渐完善成了初具乡下小镇的规模。 磷都最大的跨越是从爷爷那辈起。连绵的青龙山蕴藏着无穷的宝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做梦都未料到,这些曾经用来躲避战乱的大山会是一座座庞大的聚宝盆。 我三四岁记事起,磷都就有了南来北往的火车,一列列黑匣子车停靠在车站西的轨道上。那时四川人多见,几乎覆盖了磷都的劳务市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装卸搬运几乎全靠人工来完成。好在中国人口多,最不缺的就是劳力。 屋后的三婶家住满了四川来的民工,他们操着一口四川话,让巷子里的人们很是新鲜,背后称他们为“锤子”。那时我不懂这个称谓的典故,后来才知道“锤子”原来是根据四川人的勤劳而来的。说起勤劳,四川人当之无愧,他们四海为家,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谋生流浪而来。 四川人流动性比较大,来来往往不断地更换,每当有小孩哭泣的时候,巷子里的大人们总是恐吓地说:“再哭,就送给四川人装车上带走!”这话对于我们小屁孩最管用,立马刹车。 记得有个满脸稚气、大约十三四岁的男孩,随着他的父母加入到搬运矿石的劳作中,一笑就露出两颗好看的小虎牙。平时吃饭的时候总见他一个人端着花瓷碗蹲在门口的大树下,从不和那些四川老乡坐在一起。看着这个和哥哥年纪相仿的男孩,觉得很可怜,每当他一个人蹲在树下吃饭的时候,我就会蹦蹦跳跳地跑到他跟前蹲下,好奇地看着他。他有时冲我瞪瞪眼睛,撵我走,我便把手里的零食递给他:哥哥,给你吃。他便温暖地笑了,两颗好看的小虎牙沾满了饭粒。 后来听大人们饭后闲谈,原来那个男孩的父亲是这里的工头,妈妈负责这群民工的生活,因老家的爷爷奶奶过世无人照管,他便早早辍学随父母来到了磷都。大人们直叹气,可惜了男孩正念书的年纪。 有次,那个男孩去搬运站时带上了我。我一路好奇地东走走、西瞧瞧,不知不觉穿过了几道铁轨,当回头寻找那个小哥哥时,才发现迷路了。正好一辆火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从前方喷着浓烟呼啸而来,从未见过这阵势的我,恐惧地大哭,边哭边学着旁边大人的模样快速匍匐在地上。一股股强大的风从身旁掠过,似乎要将我掀翻卷入,那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惊魂一幕。 磷都,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越发繁荣似锦。不过此时的磷都,现代化的机械逐渐取代了人力,四川人也陆陆续续退出了磷都劳务市场的舞台。 三婶的房子也逐渐破旧不堪,屹立在岁月深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磷都最高的建筑物,要算镇中心十字路口红绿灯旁的那栋“襄沙饭店”,当年还招来全国各地电台的采访,上了新闻。“襄沙饭店”属于桥垱村,生意红红火火的。那时的桥垱村火遍了全国,它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办了十几家企业,从手工业到制造业,既解决了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又搞活了磷都的经济,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记得车站旁的柳编厂是年轻人的天堂,每次放学后,我便像小鸟一样飞奔而去,看一群花红柳绿正青春的女孩子们学习编织艺术。那个“梨花烫”发梢的老师是江苏人,长得甚是漂亮,有着江南女人的秀丽和温婉,说话慢条斯理。 印象最深的就是蓝色的喇叭裤,每个女孩仿佛都穿着同一个师傅裁剪的裤子,拖在地上一摆一摆的,高跟鞋敲击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回声。读中学的我对于这些甚是羡慕,觉得这一身装束就是女孩长大后必须的标配,还有裤腰上再别一串叮当响的钥匙,那简直就是电视剧里的香港御姐。 柳编厂的姑娘们,远的来自至公安县,近的来自至丰乐镇,每天操着不同的口音叽叽喳喳。后来的后来,这群花蝴蝶都被磷都的小伙们收编成了媳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磷都胡集,高楼林立,大小工业如雨后春笋安插在山脚下,成了全国著名的工业重镇。如今,已没多少人能记得她原来的样子,璀璨繁荣得让人以为那是一座县级城市。 在我的记忆里,却是它一路不平凡的蜕变,这些看似遥远的往事,一一见证了胡集的雄起与发达。 (通联:钟祥市胡集镇卫生院)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