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平凡人的壮美之歌 ——读李评非虚构作品《歌起九锅崖》

时间:2022-01-19 11:40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余欢欢    点击:

不久前,脱贫攻坚战役实现九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着中国人民又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过程注定将载入史册,成为人类向文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经验、又一个重要节点。书写、记录这一伟大历程,是当代作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家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将宏大的时代命题转化成可看、可感、可知、可对话的文字。可喜的是,李评做到了,而且做得比较成功。分析他的系列脱贫攻坚“非虚构”作品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李评最大的、无可复制的优势在于,他生于、长于其书写“场域”,在大山深处工作近30年,长期从事农村工作,还曾下派担任过村支部第一书记。他熟悉农村情况、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多年后因能力突出,从大山深处走了出去。然而没隔多久,又因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他被选派回到了这片土地——东宝区栗溪镇匡坡村。当他再一次重返故土,肩负的是带领乡亲走出贫困、走向新生活的神圣使命。在我看来,这种命运的安排与选择本就带有英雄主义的壮美底色。另一方面,作家李评以其深厚的写作素养找到了精准的表达模式——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约莫于10年前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它的叙事主题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行为与生活,为普通人写“传记”,立“照”。它引起的是话语表达范式的转变,即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转移、公共经验和公共话语的“权威”向“下”转移,与个人话语对话。李评在记写脱贫攻坚这一宏大时代命题时,时刻用“我”的眼睛来观察,用“我”的身体来感受,确保自身的“行动”与“在场”,在保证叙事客观性的同时,亦带有个人真实的独特魅力。故而,《歌起九锅崖》在极强的可读性下,带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沉浸感,文字间自有一种昂扬坚定的力量。 李评从2004年开始写作,迄今已有十余年,出版有乡土题材的散文集《小溪淌过山镇》,在省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乡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他的散文笔调纯真质朴、有生命力、有感染力。因为热爱文学,在扶贫工作期间,他一边扎实完成本职工作,一边把他热爱的文学之笔投向社会关切,把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用文学的语言展现出来,因而写出了《把产业脱贫落实到一家一户》《三十八口水井》《脱贫脱单双喜临门》《活着的事——扶贫记与叙》《扶贫组诗》等多个文学作品,向读者呈现真实的贫困村、贫困户形象,让读者得以窥见贫困户渴望脱贫之热切、脱贫历程之艰、扶贫干部之难。 《歌起九锅崖》以九锅崖、东弯河、平顶岗、探花冢、赵塝上几个地名为纲,叙写了7个贫困户脱贫的动人故事,勾勒出栗溪镇匡坡村全村地理风貌和人物群像:像旧年画一样“吊头耷脑松松垮垮”的桓贵富、失妻丧儿的彭权洪、与智障儿相依为命的都正刚、一辈子在石头缝里抠水吃的罗家英、因为路修到家门口激动涕零的孙仲伯,还有为女儿坚持“八年抗战”的彭清发、多病但勤劳憨厚的赵运金……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不仅仅是工作上需要帮扶的对象,更是李评可以结交成友的“可爱的”、鲜活的、形象丰满的独立个体。李评长久的写作训练,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人物寥寥数笔传神的勾勒中:“黑瘦、精干、能喝酒”的彭清发,“不修边幅,裤子烂得开裆,头发长得像叫花子”的赵运金,罗家英老人吃上了清冽的地下水,“一脸皱纹都叫高兴扯平了”。李评细心捕捉到彭权洪两次唱歌的细节,并艺术化置于作品的不同位置,产生令人振奋的、令人动容的艺术效果。遭遇各种不幸的彭权洪第一次呐喊着唱出《咱老百姓》时,唱的是心中的辛酸、内心的渴望,唱得作者热泪盈眶。在作品的最后,他和着车载音响又一次唱起同样的歌,唱的是幸福生活到来的喜悦。作品结尾,也是彭权洪个人的故事结局,他开着车带着女子回乡,看似庸俗的桥段,发生在主人公身上却是我们乐意见到的,作者的善意也可见一斑。 李评始终坚持“非虚构”作品创作原则,确保自己“在场”,以“我”的话语与时代命题对话,让宏大主题的写作方式更加多元化。他对他笔下的人物充满敬意和爱意,他们身上保留着中国农民传统的、质朴的、真挚的情感,懂得感恩、吃苦耐劳、生命坚韧。 值得商榷的是,李评以作家温情的、充满良知和敏锐的视角观察着村民在脱贫攻坚这一阶段的行为反应,用他们的语言,朴素真挚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中群众的思想转变提炼、呈现得不够。取得整村脱贫的最后胜利并不容易,李评淡化了可能自我认为“诉苦”的部分,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叙事的简化、矛盾冲突的淡化。而这些,可以让人物行动和性格更加鲜明丰满,让作品深度厚度更加延展。 总之,近六年的扶贫工作经历,让李评本就温润的文字更多了一份克制与悲悯。他是行走在大山之中的文字成像仪,记录有可能永远藉藉无名的勤劳可爱的乡亲,为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当代史,为历史存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李评一定能够书写出新征程上,新的鼓舞人心的奋斗故事,新生活下,新的不一样的乡村面貌。 (通联:市文联)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