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有一种红色令人景仰(上)

时间:2021-11-29 15:36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吴成义    点击:

红色,是视觉效果最强烈的色彩。大别山的红色,是万千英烈留下的生命亮光,有着旗帜的鲜明色彩,有着鲜血的炽热模样。

我到大别山的鄂豫皖革命老区拜谒红色遗存,接受红色教育,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那些日子,天一直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像是老天瞅见“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戚,以一种连绵的嚎啕,在洒落蓄积已久的泪。大别山的杜鹃花,灌注了这清朗的雨滴,在丛林里探出红艳艳的枝头,将春天带进茂盛,带入蓬勃。我随一群作家朋友走进旧址、博物馆,走进纪念馆、烈士陵园,用一颗淋湿的心,感受大别山不一样的红色。

大别山与其他的山比较,并无特别之处,它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像一条绿色的屏障,横亘在鄂豫皖的交界处,它的自然身材并不伟岸,东西绵延仅380公里,南北宽也不过175公里;起伏的海拔只500到800米。因而,它没有泰山那般高,没有华山那样险,也没有黄山的那种美,但是因为有了百万英烈鲜血的浸染,它变得神奇,变得令人景仰。

在大别山采风的日子里,我的眼眸里所见的到处是红色,用红漆描摹名字的红军井、红军桥、红军街,烈士纪念碑上题写的红色大字,还有震彻人心的红雕塑。河南省的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县城边的英雄山上,一南一北有两座大型红色雕塑。南面的《红旗飘飘》,由八面红旗组成,分别代表从鄂豫皖走出的8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红11军、红1军、红15军、红4军、红25军、红28军和红四方面军。这磅礴的彰显,稳固而飘逸。它是一座丰碑,记录了鄂豫皖苏区对中国革命的不朽贡献;它如一柱火炬,从点燃的那一刻起,便不再熄灭;它像一面面真实的旗帜,亦如当年捐躯的英雄儿女,与青山同在,屹立不倒。那山的北面还有一个壮观的红雕塑《千里跃进大别山》,它一身红红的艳色,像极了巨龙的气质,腾跃于大别山的腹地。

英雄山下的鄂豫皖革命博物馆里,不允许大声喧哗,只以雕塑、图文和实物,静默呈现着大别山的四度苦难辉煌。我在这落针可闻的环境里,却依然感知了决绝的呐喊和愤怒的枪炮声:九月暴动、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鲜血染红的旗帜插遍土地革命初期的鄂豫皖根据地;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让弱小的鄂豫皖革命处在被扼杀的险境,这里的军民又在蜿蜒的大别山里,于夹缝中打出了游击根据地;日寇来犯,鄂豫皖的军民再一次为民族危亡血拼,他们用血肉之躯构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直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迎来东方的霞光初现,也迎来了中华民族新纪元的黎明。

鄂豫皖苏区的蹉跎岁月,是中国革命浴火重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缩影。

说起红色,最能撼人心魄的只有热血的红。

这一路上,我听到的故事太多,记忆深刻的也很多。比如,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戴克敏,他一家11口献身革命。他的父亲、大弟,他的二伯父、三伯父、八叔、十叔,他的堂兄、堂弟、堂妹,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屡建战功,竟然在“肃反”中被诬陷错杀。他们满门忠烈,个个英雄。这样的家庭在鄂豫皖何止一家两家呢。我是第二次来到徐海东大将的家族墓地拜谒,我久久地默哀,又久久地凝望近处山岭上如血色一般盛开的杜鹃花。大革命时期徐海东的近亲共有83人,后来竟然有66口惨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之下,大悟县新城镇马吼岭东北侧的山坡上,将军的伯父、四哥、五哥、四位堂兄、七位侄儿等,30多位至亲都埋葬在这里,徐向前元帅在纪念碑上题写了“光荣流血”四个大字。那时,徐元帅是这里闹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这四字是他后来题写的,他在挥毫时,内心定然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这是老区军民那时喊出的朴实口号,“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这是大别山精神的神魂凝练,这口号、这精神,都被累累忠骨书写在鄂豫皖的山水间,镌刻在泱泱中华的大地上。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