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住房变迁看柴湖

时间:2021-11-25 11:19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姜传富    点击:

我的家在大柴湖。大柴湖原名水湖,因国家建丹江口水库,库区的部分老百姓迁居到水湖,取名新建区,周总理一锤定音,改名大柴湖。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的家庭也很贫寒,住的是茅草窝棚。一次涨水,窝棚随波漂流至水塘边,被几棵大树拦截。退水后,我的父母无力将窝棚归位,只好就地稍做整理住了下来。过年写春联时,村里的一位教书先生给写了一副很吉祥的春联:依林草舍乘凉好;傍水茅棚得月先。

没想到被我那不识字的父亲将春联贴倒了。正月初一,教书先生听说后,迅速赶到我家,看了倒贴的春联,听到人们的议论,教书先生为难了,重写不好,揭掉重贴不行。教书先生急中生智,将横批移发百年的“移”字改成“倒”字。这个“倒发百年”的“典故”至今还在村里流传。也就是这个笑话促使我的父母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我上学读书识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回乡知青。住房已经由窝棚换成竹篱小茅舍,方言称“五柱一瓜蓠笆草屋”。春节来临,尽管年货办的不怎么样,一盘半生不熟的蒸肉还得用线串连着当“看菜”,可是春联却不能不写。我第一次试写了一副“牛气十足”的对联:养性茅庐瞧世界;植根沃土济苍生。以此表达了回乡务农,红心向党的决心。

我继承了父母的勤劳与善良,吃苦耐劳,为人实诚,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给机瓦,乡亲们给木材,弟兄们出气力,爱心加汗水凝聚成给我结婚的三间竹篱瓦房,俗称“七柱九檩瓦屋”。我心知肚明,这是集体照顾,乡亲帮助的结果。大年三十,我写了一副春联:乡亲汗聚滴成海;集体砖联壁是家。

我暗暗发誓,善待他人,有恩必报。不管年景好坏,哪怕不吃不穿,也要在五年内还清债务。

改革开放,联产到组之后又分田到户,我农忙种田,农闲搞建筑,经过两个五年的苦干,不但提前完成计划,还于八十年代末在高台子上盖起了坯砖瓦屋,而且火房、猪圈配套。村领导在我家门楣挂上“十星文明之家”奖牌。我很有成就感地拿起大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感恩激发九天志;改革催生五好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又把住宅换成了红砖青瓦四合院。飞韵和畅的春联是:雕梁画栋房中彩电飞春晚;火树银花室外烟炮闹上元。

自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修建后,家乡就再也没有破堤淹水。为了进出门方便,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我将台子推平推大改建楼房,豁达端庄的春联是:高楼立地江山添一景;大厦凌云老少乐三春。

脱贫攻坚奔小康战役打响,大柴湖先后建起了占地五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建起了“厂房式”“基地式”“居家式”等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建设了拥有3201套安置房的大柴湖新城。我住进了大柴湖新城。新城的早晨,群楼竞辉,花树滴翠,斜风飘香,鹊叫蝶飞。上班的帅男将小车开出车库,出工的靓女带着上学的孩子,走进车里。我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喜鹊朝晖满院花,帅男靓女映车华;汉丹文化无双镇,鄂豫风情第一家。

我和老伴现在享受着国家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生活无忧无虑。我怀着无比激动地感恩之心情,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百年接力,千秋日月中华好;全域脱贫,万里江山改革新。

(通联:钟祥市郢中镇王家湾社区新居民9巷25号)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