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又见平畦千倾黄

时间:2021-06-22 11:04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彭永锋    点击:

油菜,这种古代称作芸薹的作物,默默开放在田野7000年。她没有玫瑰花的艳丽浪漫,没有百合花的素雅清高,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甚至没有桃花的妖艳多姿,有的,只是如同种植她们的农民,朴实而默默平凡。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普通、卑微、低贱,油菜花长期被人忽视,文人雅士很少将爱花惜花的情怀倾注在它身上。唐宋时期,即便有诗词偶尔提到,也仅把它作为陪衬,如温庭筠《宿沣曲僧舍》:“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秦观词《行香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时的油菜花,在诗人笔下只是乡村景致中的一个模糊背景。 到了明清时期,油菜花才逐渐被人关注,欣赏。孔尚任在《秦邮舟中望菜花》中描绘了“春余湖上双堤路,黄遍江头万里春”的壮丽场景;陈维崧《沁园春·咏菜花》写到:“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油菜花,终于苦尽甘来,在百花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江汉平原这一片大地,油菜种植的记载历史可以追溯到楚文化发祥之时,历经发展,如今已成为家乡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农作物。也许因为她平凡的本性,如同人们对她美的认识,她的种植发展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 解放后一段时间,家乡的油菜种植面积并不多。1973年,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沙洋办水田油菜生产试点,促进了家乡油菜种植的发展。但直播种植方式落后和品种不优,导致油菜的产量和出油量都不高,亩产在二十公斤左右徘徊很长一段时间,一斤菜籽的出油量也仅仅在二两左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同时,品种逐渐改良,双低油菜得到推广,农民开始因种植油菜尝到甜头。如今亩产达到了170公斤,高产田甚至可以达到200公斤,每斤出油量超过了三两。全县种植面积一步步扩大,达到70万亩,成为乡亲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品种改良实行育苗移栽后,虽然需要的劳力大量增加,但因为产出较高,回报丰厚,人们逐渐接受油菜种植。一季油菜的收益,用来支付一年田间的生产成本,刚刚好。于是,深秋细雨霏霏的日子里,田间到处是身披雨衣栽种菜苗的农人。 你看,他们蹲在田间,右手拿着刀铲,熟练地刨开泥土,左手从篮子里拿出一棵菜苗放在土窝窝里,刀铲铲起泥土掩埋菜苗根部,按紧泥土,小小的菜苗于是根植于肥沃的泥土之中。这是一幅美丽的劳动画面,是深秋田野的一首诗歌。 即使丰收也一样需要经受劳作的艰辛。一根根油菜亲吻镰刀的锋利,匍匐在田间,扎成捆,经由男人的肩膀,来到禾场里,铺开,老水牛拖着石磙吱呀吱呀地碾过,细小的菜籽才能脱离荚的束缚。然后,混有渣子的菜籽在“风头”里“洗澡”,打理得干干净净,再铺开晒干,才是可以出售的成品菜籽。 菜油的芳香煞是诱人,色泽金黄剔透,用来炒菜相当可口。印象中的榨房总是香气弥漫,却又黑乎乎、油腻腻,都是纯手工压榨的劳动。菜籽需要在一口大锅里经过翻炒,炒的嫩了,出油多点,但不够香,稍稍老一些,即使出油少点,可榨出的油香味浓,可口。用菜籽换油的农人大抵是要交代榨房的老板:给我打榨的菜籽炒老些。农村的人们和朴实的油菜花一样,以物换物,停留在原始的交易阶段,榨房的老板只赚取少量的油作为劳动的报酬,却深得农人喜欢。 如今大型油脂厂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其中不乏亿元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具有的规模效应体现出来,农民种植油菜带来的收益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之后,收入的增加也让油菜种植的规模扩张,同时伴随的是机械进入收割。农民得到体力上的轻松,日子也越过越轻松。 千里花海,金色沙洋。家乡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将油菜花的美一步步推向世人的眼球。那竞相绽放的油菜花布满山岗田野,微风吹拂,黄花似一排排细浪,像一条条金龙,又如一众仙女轻歌曼舞,一幅绚丽的田园书画就展现在眼前。 “乍逢红雨点回塘,又见平畦千倾黄。色比散金无异种,香连绣壤不分疆。”回望满眼的金黄,那一浪盖过一浪的花潮,在高低错落的田野里,姿丰势旺,飘逸灵动的花影,如梦如幻。光影中徐徐幻出人们勤劳朴素的身影,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埂上辛勤劳作,亦如诗、如画、如意。 (通联:沙洋县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