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糊豆皮子

时间:2021-03-25 10:51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许梅坤    点击:

绿豆皮,有的地方叫绿豆饼,也有的地方依糊好切后的形状叫豆丝。奇怪的是,同样是手工制作绿豆皮,荆门沙洋人叫“摊豆饼”,天门人叫“贴豆饼”,仙桃人叫“塌豆饼”,京山钟祥人叫“摊豆饼”。我们孙桥人和相邻的东桥人则叫“糊豆皮子”。人们制作豆饼,大多是用绿豆、黄豆、糯米、黏米,比例多少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而定。而我们京山许家岭人糊豆皮子的主要原料是绿豆、黏米、小麦粉,还用少许葱花和白菜叶加味添色。

  每年进入腊月,许家岭人就开始制作绿豆皮,先将绿豆用自家的石磨磨破,用竹篾簸箕簸去皮,将绿豆瓣和黏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一周,然后将泡涨的豆瓣大米沥水,加入少许葱花和白菜叶,把它们放在一个大木桶里,用自家的石磨手工磨豆浆,在石磨的上方吊一个小水桶,桶底下留一小孔,插上一根稻草滴水到磨盘上,水随豆瓣大米葱花白菜叶一起磨,就这样磨出浓浓的生豆浆。人们把盛豆浆的汤盆抬到厨房去,加入适量小麦粉,把混合好的豆浆搅拌均匀,把大铁锅烧辣后,用蚌壳舀起一勺快速的均匀的以画圈的方式倒入锅里,再用刷子把豆浆刷匀,瞬间成型,只需要半分钟豆饼就熟了,绿豆大米小麦和葱花白菜的香味一下子就飘了出来。这个过程,就叫“糊豆皮子”。

  糊豆皮子是个技术活,火候很重要,火大了豆皮会糊掉,火小了豆饼不熟,添加柴火很重要。我们家糊豆皮子,都是奶奶坐在灶门口,不紧不慢地往灶膛里添加茅草柴火,用小火把豆皮炕到七八成熟,掌勺人在周边淋点麻油或菜油,就起锅将豆皮放到倒扣的竹篾筲箕上,一块完整的淡黄泛绿的豆皮漂亮极了。这时,主人往往会将切碎的青大蒜和食盐撒入其中,用锅铲卷成长筒,趁热切一点散发着绿豆和葱花大蒜清香的豆皮,让围观的老人和孩子先尝。老人尝的是门道,小孩子吃的完全是热闹。等老人和小孩品尝之后,再将糊好的豆皮端出去放在外面的晒簸或卷席上晾凉,手工卷成长筒切成丝,晒干保存。卷好的豆皮切出来的豆丝像面条一样,但是口感比面条更好吃,主人将晾干后的豆皮储存起来,放到春节招待拜年的客人。

  那时候,老家许家岭二十几户人家,无论哪家糊绿豆皮子,都像过节一样,许氏族的人都会到家里来帮忙,有的推磨,有的烧灶,有的直接帮忙糊、切、摊开晾。帮忙的人品尝了新鲜的豆皮,酒足饭饱后临走时,主人会给几张豆皮,此外,主人还要给许家岭各家各户送几张豆皮子,包括不姓许的几户人家。当年八九岁的我,就抢着跑腿送豆皮子。

  曾记得,每年大年初一的清晨,许家岭的小孩都要给许氏家族的长辈们拜年,奶奶大妈或婶娘们都会拿出干豆皮用水一煮,那才是真正的绿豆皮的味道,再加点鸡蛋或汤圆,端给我们过早,当豆皮的香味弥散开来,我们已经不自觉的吃起来,入口,鸡蛋或汤圆与豆皮的碰撞,香气充满整个口腔!

  过完春节剩余的豆皮,女主人会收藏起来,平时家里来了客人,甚至有朋自远方来,拿出干豆皮子和猪肉或鸡蛋放在一起,煮、烹、炒,随便怎么弄出来,都是一道美味佳肴。

  不知不觉,时间流逝了五十多年,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把豆皮子一口一口吃进嘴里的美味。

  (通联: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路东立国际9栋1单元401室)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