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远去的炊烟

时间:2019-08-07 16:11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鲁定平    点击:

现在,静静地欣赏夕阳下农家升起的袅袅炊烟,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充满人间况味的炊烟,已经在乡村的天空慢慢消失,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炊烟,似乎已经永远成了人们生活中一种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实践中学会了钻木取火,柴禾变成了柴火,之后有了灶,灶间才升起了迷人的炊烟,地球上从此有了烟火的味道,也有了烧熟的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类才真正由低等动物变成了高等的人。从此,炊烟便绵延不断,一直飘荡在大地的上空,带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带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也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柴生火,火生烟,烟生百味。如果没有我们祖先无意间的石头碰撞,便不会有火花;如果没有柴草,便一定没有炊烟;如果没有炊烟,人类的进化可能会延缓许多年。  
从那时起,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融进了或淡或浓的炊烟中。
淡淡的轻烟,代表了生活的甜和美。因为,只有干柴、好柴,灶间的火才旺,才能生出淡淡而柔美的白烟:轻盈、曼妙、美丽。炊烟升起的地方,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饭菜清香,洋溢着家人的欢声笑语,也预示着生活的富足、甜美与幸福。
浓浓的黑烟,代表了生活的酸和辣。湿柴、腐柴,往往烟多于火,生出的往往是滚滚黑烟:浓烈、呛人、障眼。炊烟下的农家,往往遇到了灾年,收成不是很好,生活有些拮据。
无烟,常常代表了苦和难。在农耕时代艰难岁月里,一个家大口阔,儿女成群,收入有限的家庭,一遇天灾人祸,地里欠收,锅里没有米,灶间没有柴,断炊是常有的事。不得已,要么去借贷,要么去流浪,要么去乞讨。
当然,大多数日子都是风调雨顺的。特别是在天气晴好的黄昏,茅屋、炊烟、赶着牛、挑着担、披着夜色回家的百姓,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晚归图。因为望得见炊烟,心中便有了炊烟下的家,有了劳作的人们归家的匆匆脚步,也才有了家人倚门翘首等待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这时的炊烟,饱含着亲情、温暖和关怀,也预示着付出与收获。
过去,在南方地区,农家主要以稻草为燃料。大集体时代,因为不少家庭劳力少,挣得工分也少,加之人口多,生产队按工分分配的稻草常常不够烧,不得已,幼小而懂事的孩子们,不得不经常到野外砍些路边野生的小树,或到生产队集体的小树林里打些枯枝,来补贴家里柴禾的不足。
稻草,虽然普通,也不值钱,但要变成灶膛里的柴草,却是不易的。从落种,到插秧,到成熟,到一镰刀一镰刀把成熟的稻谷割倒,露晒,捆好,费力地一担一担挑回来,一垛一垛码好,再用牛和石磙艰难地脱粒,整个过程繁琐而又费劲。在秋天的阳光下,稻草慢慢变干后,生产队要按每家每户挣得工分多少和人口数量,按斤两将稻草分到各家各户,人们再将分得的稻草挑回家,堆好,趁晴天分批分批缠成“草把”,数十个捆成一捆,然后,放在狭小的厨房里随时准备为人们烧火做饭“献身”。缠“草把”,大多是女人的事,也是件苦差事:草糙,刺手;灰多,呛人;缠紧,费力。稻草只有晒干了,一把一把缠紧了,火焰才高,才耐烧,做出的饭菜才香。
特别是用稻草铁锅“闷”的原汤饭,锅里厚厚的一层锅巴,又焦又脆又香又经饿,饭一熟,小孩子们总是抢着盛香喷喷的锅巴,抢不到的,常常不依不饶,又哭又闹。
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时节,稻草吸满了潮气,很难烧。从厨房偷偷钻到堂屋里的浓烟,常常呛得一家人睁不开眼睛,虽然有点难受,但是,缺少“油水”的肚子,常常咕噜咕噜不争气地直叫,对填饱肚子的渴望,总是占着“上风”,烟熏的味道也就不那么挠心了。不知不觉,便将呛人的烟味和饭菜的香味一起呑到了肚子里。有时,调皮的小孩子还故意打几个不太响,带着浓浓青菜萝卜味道的饱嗝。那种有些困难,但充满了乐趣和满足的生活,还真是让人念想。
现在,绝大部分乡村人家早已用上液化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不再烧柴草,便见不到炊烟了。虽然,天空澄明了一些,但是,却少了许多情调,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也少了很多很好的素材,多少有些遗憾。
炊烟,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真实地记录着老百姓的生活,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也留给人们一种难以忘怀的美好!
炊烟的远去,是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我们应该怀念,而不应该感伤。

        ( 鲁定平,网名:苍茫大地。荆门沙洋人。身上带着满满的乡土气息。衷情于山水田园,希望用自己的心,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对世界的认知,只有用优美的文字深刻表达出来,才能与更多的人分享。)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