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村庄

时间:2019-08-06 17:18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王晓艳    点击:

 村庄地处江汉平原腹地。1983年深秋汉江大水,决堤泄洪后淤积形成一片苦沙之地,故更名为“沙岭”。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必定能在一天之内往返。所以,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都与这个村庄有关,村子里的人和动物,一草一木,日出和日落,新生与死亡,一起编织出一张记忆的网。我被笼罩在这张巨大的网下,以为这里,就是全世界。
村子的最中央有一口水井,井水没过石阶,清澈而不见底。关于这口井的年代,大概我爷爷也未必能讲得清楚。村里所有的生活作息,似乎都与这口老井息息相关。笼罩着薄雾的清晨,女人们端着洗脚盆在水井旁开始浆洗,她们一边把泛着白色泡沫的污水倒入旁边的小沟,一边与端着簸箕洗菜的老妇人话家常。男人们陆陆续续担着竹扁担前来挑水,扁担落在他们黝黑而厚实的肩膀上,有节奏地上下抖动。水,总是洒了一路,几只黄狗穿梭其中,这里嗅嗅,那里嗅嗅,又无所事事地跑开了。到了日暮时分,孩子们开始到水边嬉戏,光着腚享受淋浴的快乐。
炊烟再起,太阳被熏得焦黄。水井旁霎时变得安静下来,连黄狗都不再吱声。夜,黑得可怕,伸手不见五指,漫天的繁星闪烁,却照不见任何生灵。
平原地带,少有四合院。村子里的百来户人家比邻而居,房子与房子之间间隔着一两米宽的巷道,夏天的西南风穿巷而过,形成纳凉的绝佳之地。下雨天,我们从第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出发,走到最后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竟然没淋到一处雨,真是神奇。
因为没有院墙的屏障,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自然而和谐。每年都有新媳妇进门,每年都有新生儿出生。村子里的人们遵循一样的作息时间,遵守同样的乡约民俗,履行同样的生活轨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尔有人背井离乡,在乡邻的谈话间也必定会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与些许的惋惜。
他们在这里出生,并终将在这里死亡。他们一生的热闹与辉煌,都稀释在这个村庄浓厚的人文氛围里。他们,从来没有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也从来不会羡慕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冬天的清晨,各家各户都开始在门前发起煤炉。最初生火用的是煤球,后来慢慢改进成蜂窝煤,但是烟气都十分呛人。炉子用了几年,铁皮外衣已经破败,我爷爷用一圈铁丝打箍固定。他用一把旧蒲扇扇火,把干柴棒和稻草引燃,他看起来十分擅长。
我喜欢这烟熏火燎的味道。
炉子会生上一整天,直到入睡便不再填煤,让它自然熄灭。等天亮时,又生起。周而复始,冬天就过去了。
九十年代末期,我们这一代开始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县城求学。随后,求学的里程变得越来越远,回家的路便越来越长,一天之内再也无法往返。于是,我们成了第一批抛弃故乡的人。
随之而来的是民工潮。比我们年长但比父母辈年轻的一代,开始陆陆续续向城市迁徙,直到每年过年时,再像候鸟一样回迁。他们不需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命运随时在等待他们改变。
一个村庄的生机,自古以来总是靠人在维系。村子里的人渐渐变得少了,庄稼似乎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村口蔚然成林的老杨树被砍伐变卖,栽上了年轻而娇艳的行道木,矮突突地兀立在公路两旁,像裹了时髦皮衣的城里人,显得格外唐突。几代人踩踏出来的泥沙土路,被硬化成宽阔敞亮的水泥大道,连贯穿田间地头的羊肠小道也铺上了砂石。
田间锄草的妇人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商品名的化学除草剂,庄稼地里光秃秃的,干净异常。渐渐,连人也少见了,田地开始变得荒芜。
村口的老井很久不再使用了,井水浑浊,布满了一层厚厚的青苔。村子里用上了自来水,竹扁担被搁置到闲屋的墙角。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村里的老人们开始走得更加频繁,随之而去的还有关于村庄的大部分记忆。他们被陆续埋葬在村子最北面的茔地里,茔地的规模在逐年扩张,根据入住的顺序错落有致又井然有序地形成了新的村庄。这里常年安静,又在清明和春节两个节日里变得格外热闹。
春节,我带着女儿去给爷爷奶奶扫墓。她并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对于奶奶的记忆也停留在三四岁以前。她天真的问我,“他们都住在这里吗?永远住在这里吗?”
我说“是的,这里也是他们永远的家。”
“那他们会不会害怕?”
     “家,不会让人感到害怕。”
     “他们会孤单吗?”
     “不会,他们和亲人团聚在一起。”
我的女儿长大后,也许再也不会回到村庄。我是她与村庄之间的唯一的联系,就像父母是我和村庄间的唯一的联系一样。但是这联系,终归会断。终有一天,我也会老去。她注定将成为第一代将村庄遗忘,同时也被村庄遗忘的人。然而,她定不会感到太悲伤,因为这里并没有留下她的生活痕迹。
村庄就像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历史更迭的过程中,一步步蚕食着自己的生命。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 王晓艳,毕业于扬州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职于荆门市农业局。曾获荆门市“建功立业女标兵”“三八红旗手”“青年五四奖章”“巾帼标兵”等称号。这是一个热爱生活,且富有情怀的农业人。她的作品以散文、随笔居多,文笔质朴而细腻,温暖且有力量。)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