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一怀守望寄古桥——读焦知云先生《荆门古桥》有感

时间:2019-02-02 16:13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严勇    点击:

        荆门是桥的世界。桥之多,桥之古老, 桥之文化,闻名遐迩。而焦知云先生《荆门 古桥》一书收录了荆门市内现存的 116 座 古桥和 48 座现代桥梁的翔实“档案”, 收 录之全面,叙说之详尽,考证之严谨,可谓 是开历史之先河。所以这部著作对于广大 读者了解、 研究荆门古迹和对外推介、宣 扬荆门民间文化,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与 现实意义。 《荆门古桥》是一部荆门桥梁的发展 史。 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6000 年 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 1000 多年前的 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 期。 荆门的桥梁历史悠久,全书虽然没有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是都严格考证了 每一座桥的初建时间。 建造时间跨越千 年,上起汉代,下迄民国末年,收录的古桥 有 116 座,既有藏于深山老林,又有建于 城区闹市;既有原始的石墩子桥,又有精 致的石拱桥,几乎囊括了荆门辖区内现存 的所有古桥。可以说,既有时间的经度,又 有空间的纬度。焦知云先生作为一个七旬 的老人,用自己脚下的步伐、背包中的皮 尺、怀中的照相机和手中的笔,客观准确 地记录下这些古桥长度与高度,再经过认 真考证辨析, 最终形成它们的“前世今 生”,如果没有过人的勇气与毅力,没有充 沛的时间与精力, 没有高超的学识与本 领, 是不可能完成这部空前绝后的著作。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只须读一读书中每一座桥的有关文字,我 们就不得不为焦知云先生这种认真到几近 刻薄自己的精神而感动。古人修桥,一般都 会立石碑勒记。 而先生又是拓碑的行家里 手,将碑文拓到纸上,再变成铅字,这是一 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 先生不仅都详细将 碑文记录在桥史中, 为后人留下了第一手 珍贵资料。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与参考,先生 又根据古桥的形制分成了墩子桥、 梁桥和 拱桥三大类, 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荆门桥梁 的发展阶段。 每章前更是别出心裁地简述 桥类型的历史和特点,便于查阅,同时也起 到了普及桥梁知识的先导作用。 《荆门古桥》是一部荆门文明的变迁 史。桥梁不仅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 建筑艺术,而且客观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 的演变过程。 一方面,桥梁受到物质技术 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桥梁 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到人们精神生 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从《荆门 古桥》这部著作中,我们知道荆门的古桥 有石墩子桥、木墩木面桥、青砖桥、石板 桥、石拱桥等多种形式,包括附录的 48 座 现代桥梁,表面上看是一种桥梁建筑风格 的不同,实则也体现了荆门文明的变迁历 程。 譬如书里提到的墩子桥,就是或在窄 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 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 石梁桥。这些墩子桥都是当时社会文明程 度不高、建筑水平低的必然产物,更是被 视作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后来随着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 为高级,才逐渐产生今天各种各样的跨空 桥梁。 后来,中国园林中多仿墩子桥这种 原始桥式,称作“汀步桥”、“踏步桥”。到过 凤凰古城的人都知道,沱江上的那些极富 特色的“跳岩”是游客留影绝佳处。 其实, “跳岩”就是“墩子桥”。还是很多古桥是建 在乡村的河流之外,囿于当时交通条件与 经济条件,大多都是因势利导,就地取材, 所以一座座古朴的青砖桥或石板桥既为 当地交通提供了便利,又成为了乡村河流 上一抹诗意的点缀,成为“记得住乡愁”的 标志性建筑。 荆门古桥还有一个显著特 点,那就是大多数的桥名都富有历史特征 与文化品位。 譬如沙洋后港的聚仙桥,京 山绿林的姑嫂桥, 钟祥郢中的后寺桥,东 宝石桥驿的石桥驿桥, 荆门城区的文运 桥、来龙桥和塔影桥,等等,不一而足,每 一座桥附丽的传说、故事、人物与诗文,焦 知云先生都做到一一记载在档,并加以考 证真伪,避免以讹传讹,还原了荆门独特 地域文化的本真。 《荆门古桥》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 的心灵史。 荆门这些古朴沧桑、造型精美 的桥梁是先民们出于生产、生活等活动的 需要,为跨越川泽之阻以达彼岸而修建的 重要交通设施,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 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科 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荆 门古桥的保护也成为我们传承荆门历史 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焦知云先生是我市 老领导, 曾为荆门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退 休后却“退而不休”,为抢救荆门历史文化 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荆门人留下了 《荆门碑刻》、《荆门墓志》、《荆门碑刻拓片 选集》等一批著作,并荣获荆门市“十大民 间文化守望者”荣誉称号。而作为《荆门探 古》系列丛书之一的《荆门古桥》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焦知云先生多年来的心路 历程。 每一座桥的叙说文字,给人深刻印 象的是都留下了先生实地考察的具体年 代, 从最早的 1995 年, 到最近的 2015 年,时间跨度达 10 年之久,而且很多桥先 生是多次实地考察。特别是很多古桥都建 在荒郊野外的山沟中, 先生不惧年高,不 畏路远,自带干粮,实地考察、测量、拍照、 拓碑、用笔记录。 我想,先生这种不怕苦、 肯吃苦的精神何尝不是他对荆门这一片 热土、这一域文化热爱之情的体现呢? 甚 至,我们可以说,这部著作又何尝不是先 生用心血在荆门人与荆门民间文化之间 架起了一座不朽的心灵沟通桥梁呢? 往事越千年,古今同感慨。 非常喜欢 原拾回桥桥南石碑上的那一幅对联:槛外 远山图画意,亭边流水管弦音。 荆门的古 桥名大多都充满了无限的诗意,但是也留 下了太多的遗憾。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冯 骥才说,这些年的社会变化,使得我们缺 乏历史情感、文化情怀,我们对我们的文 化不太在乎。焦知云先生虽然详细叙述了 每一座古桥的变迁过程,但是很多古桥已 经是历经沧桑,物是桥非,只有桥名还是 当年的那个。 在此,真诚希望焦知云先生 这部心血之作能引起有关部门对荆门古 桥抢救性修缮与保护的行动举措,让先生 对荆门民间文化的守望变成社会之责、全 民之责, 让更多的荆门人望得见青山之 中、绿水之上的古桥,永远记得住乡愁! (通联:市社科联)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