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沙洋县“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各路考古专家、学者云集。6月11日,经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充分论证之后,充分肯定了“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这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墓葬群,经国内知名考古专家论证,初步断定有5000年左右历史。”6月11日,在沙洋县“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考古所所长黄文进对记者说。
6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宣布,沙洋县“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通过对王家塝地点进行系统布方发掘,发现墓葬210余座。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墓地东、西、南界已明确,北侧仍存在大量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着明显的规划和布局。
“城河遗址”位于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13组、龙垱村3组,最初发现于1983年,被命名为“草家湾遗址”,同时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0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认为该遗址可能是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并将遗址更名为“城河遗址”。目前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准,2012年11月至今,为探索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尤其是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城河遗址”进行系统勘探和发掘,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城址,同时对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垣、壕结构进行了有效探索。2017年,考古队在“城河遗址”西北区域王家塝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墓地。至此,城垣、人工水系、居址、墓地等聚落元素全面展露。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彭小军介绍,“城河遗址”的考古工作秉持“先结构、后布局”的学术路线,先后确认了城垣的年代、结构和建筑方式,逐步廓清了城址内外的人工水系结构和功能布局,并通过系统调查,对遗址周边的聚落布局也有了充分把握。
彭小军说,在发掘区内已发现的墓葬遗存中,墓葬在空间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组现象。这种墓葬面积的差异和空间分布,很可能意味着社会分层和群聚现象。
“墓葬群中,其中编号为202号的墓最具特点,该墓为南北向、同穴合葬墓,是目前长江流域发现的最大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墓长438厘米,宽395厘米,墓坑北、东留有生土二层台,墓底中部留有生土隔梁分开,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棺室两侧和棺盖之上,主要器物有陶罐、豆、壶等,并且发现有漆木器残存和竹器腐烂后留下的纹饰,具体文物数量有待进一步清理后统计确认。”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考古所副所长、202号墓负责人朱远志说。
现场已经打开的墓,考古专家们将于本月发掘完。因为气温过高、雨水多以及已出土的文物还需要进行保护等诸多问题,剩下未发掘的部分,将在下半年择机再次发掘,发掘现场将会派专人保护。
王家塝墓地规模巨大、等级明显、葬具明确、随葬品丰富、葬俗独特,在长江中游地区较为少见,为探索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族群、葬俗、技术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从聚落角度看,之前在“城河遗址”已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聚落元素,此次王家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为全面了解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认识。“城河遗址”居址—墓葬—城垣三位一体的系统发现,也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