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仙人岩散记

时间:2018-06-27 11:37     来源:荆门文学     作者:刘南陔    点击:

 仙人岩在东宝区栗溪镇境内,距荆门市区65公里,因保留有明清古寨文化遗址而远近闻名。一个双休日,我与汪老、老杨、老强等四人,在栗溪镇教育组小贾、小姚的带领下,一同去攀登。
从栗溪坐越野车走了半个多小时后,来到仙人岩脚下。站在山沟里向上望,只见一座山岩矗立在群峰之巅,头须仰视,目须定睛,方可看到绝壁上的岩洞。否则,一朵白云飘过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我们沿山沟田埂寻找登山的路,几次都因林密途穷而折了回来。后来经村边一农妇指引,才算找到了正道。所谓正道,也不过羊肠小道而已,若干年前有人走过,我们只能凭借地面上的积叶是否平整来判断。最麻烦的是有时意见不统一:悬崖边深深的一条灌木隧洞,向导们说是路,我们却将信将疑,只得壮着胆子,拄着新拾来的枯枝作拐杖跟着走。真是要一步一探地前进,虚了脚可要后果自负的。我们衣服湿透了,水喝光了,才算在山半腰找到几块平整的石头,坐下来歇息。歇了一会儿后,老杨接过我的包,小贾老姚拽着我,继续向上爬。
我们终于看到了寨墙,来到了古寨的山门口。山门用条石垒成,门额上刻有“仙人岩”三字,门框上有“山高”“水长”二字联。仔细看,“仙人岩”三字两旁还有“千江一日”的闲章、“藻溪马鉴” 的落款。转到幽门时,一幅石联更让我们惊叹不已:“林深传鸟语;石瘦点苔痕。”字体圆润端壮,书法苍劲有力,从笔锋看与山门的石刻出自一人之手。可见当日仙人岩也养有食客无数,所谓山寨王并非乌合之众。
在幽门旁的一个山洞里,我们找到两块古碑。一块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记载着朱子龙等六人为避兵乱而在“前洞重架层楼,后洞新起墙垣,砦顶则补修旧堡,庙南建储粮岩城,而岩之半又创构门楼”的事,碑文称工程“落成之日,游历其上,览其形胜,山环水绕,得地利者莫若斯砦”。另一块刻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碑题为“山水清音”,记叙当年修古洞、塑关圣帝文昌帝君像的经过。根据碑文判断,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应是关庙遗址。
抄录完碑文,我们按图索骥,去寻找那遥远而又切近的仙人岩。
从关庙出来向右拐,走过一排倾圮的石房子,就可以望见蓝天之上的砦顶,当然我们极想爬上去。当地自告奋勇跟我们当向导的一位小孩说:我上去过,就是下来时害怕!孺子姑且不敢,况我等瞻前顾后之老朽乎!砦顶终未登临。我们踏着绝壁上的石磴,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庙南,哎呀,山洞可大啦!洞内空间不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筑的球形战备粮仓——据说可以防原子弹冲击波用的——这可能就是储粮岩城了。看完储粮岩城,我们又沿路返回。
从关庙向左拐,我们来到一个山墙豁口前。豁口有一人多高,墙上有隙,可容两个指拇放下。老姚说能上去的。老强有着诗人般的好奇心,我们叠罗汉式地把他先送上去了。他一上去,就阿凡提似地造势:啊,不得了,不得了,不上来终生遗憾!他的七怂八恿,其他人的七拉八扯,把我也送了上去。哟,这不就是我们在山下看到的那个若隐若现的洞口吗!洞壁上有一层层的榫眼,排列有致,最上一层的檩条还在,此处可能就是碑文上所说的“层楼”了。试想当年登楼瞭望,莽莽崇山中的狼烟烽火,哪一点能逃脱戍卒的眼底?如有动静,山上早已森严壁垒,何有掳掠之患?
下山时,我们再一次为蜿蜒盘桓的寨墙所打动,为终未登临极顶而遗憾,心中也留下了众多的不解。碑文上不是说“山高水长”“山环水绕”吗?这水在哪儿呢?没有水,上山避难的数百号人是难以生存的呀!再说,寨墙有一两里路长,一丈多高,全系数百斤重的条石砌成,随山体而建,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山石从何处采来又如何运送上山?仙人岩尘封了许久,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敞开它古老的山门了吧!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