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怀念茅草屋

时间:2017-07-20 11:37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欧家圣    点击:

1959年7月,我从钟祥一中高中毕业,被安排到教育战线工作。1960年秋,我被调到九里乡赵庙中心小学工作。学校是一所四合院,西边是高大清爽的五间土砖茅草屋,其中四间做了两个教室,靠北的一间做寝室。据说,这五间茅草屋是1949年修建的,厚实的土墙,美观的屋顶,虽然经历风雨十多年,但仍完好如初。我在这里兢兢业业奋斗了12年,这五间茅草屋便陪伴我成长。
1968年春,我与武汉下乡青年王圣英办理结婚手续。她是家庭里的独生子女,为了照顾她的家庭,我又住进了另一间草屋。王圣英1962年随父母由武汉下放到九里乡赵庙村。当时,生产队为她家修建了一间土墙茅草屋。我们结婚后,这间茅草屋经常漏雨,我多次请茅匠来修补。茅匠用一根弯棍把漏雨的地方弓起,插进去一些新茅草,这个地方就不再漏雨了。
茅草屋遇雨则漏,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1971年秋,我和妻子商量,决心重新盖这座茅草屋。据有经验的老人说,盖茅草屋的草有丝茅草、猴茅草、大籽茅草等。我们住的赵庙村少有这些茅草,长得也不好。五团(如今的李家台村)小学的民办老师答邦泉知道了我的困难,主动对我说,他家附近的山上大籽茅草又多又好,可以到他那里去割。他家离我家10多里,必须住到他家才省事。那时,我们的第二个小孩晓平刚出生,要吃奶,我们决定带着孩子去上山。答邦泉的家在李家台水库上面,紧靠石门水库,山上的茅草长得一人高,轻风徐徐吹来,卷起层层波浪,成熟的大茅草籽泛起耀眼金光,真像是宽阔的海洋。我和妻子轮换着背着晓平割茅草,趁他睡熟的时候,就用毯子铺在地上让他睡一会儿,我们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为了用竹子做椽子和扎架,我和小弟家旺驾板车到汉江西岸的陈集买了四百斤竹子。还需要芦柴,小弟又从南湖边给我送来了五百斤芦柴。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我们在秋收秋播结束后的冬闲季节翻盖了旧茅草屋。
我们聘请了三个茅匠,另外请了几个小工。他们把竹子在房檩上扎成升子底样的方格,上面铺上密密的芦柴,最后才盖上茅草。这茅草先要用水浇湿,再捋成小捆,把许多小捆茅草在芦柴上排成一排,用一根竹竿压在上面,茅匠用篾片扎紧茅草上下的竹子,这一排屋面就算盖好了。这样一排压一排盖到屋顶,整个屋面就盖好了。最要技术的活是煞脊。草屋的脊要做得饱满厚实,使用寿命就长,防雨性能就好。茅匠用长篾扎好脊头,用劲扳成额头状,脊头便光滑平整。然后用大捆茅草把整个屋脊盖满。我亲历了盖茅草屋的全过程,十分钦佩三位茅匠的技术。
第三天晚上,新盖的茅草屋竣工了,按照当地的风俗,我为师傅们蒸了蒸肉,为师傅们满满地斟了几杯酒,师傅们很有感触地说:“你千辛万苦盖这房屋,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年纪都不小了,这辈子再也不会盖茅草屋了。”此话当真!当时,稍有点经济条件的人都在盖瓦屋了,我父母家也在1974年盖了瓦屋。我家住在公路边,新草屋非常引人注目,一个下放户旧貌换新颜,过往行人都称赞不已。
我在新盖的茅草屋中只住了七年。那年落实政策回到郢中镇时,我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长年累月庇护我的茅草屋。一晃已是38年,那些岁月,那方热土,那些乡亲,我至今难忘。
(通联:市北门路28号市委家属院14栋2单元)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