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长坂”新探

时间:2017-07-18 08:57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     作者:刘甫    点击:

提要: 有关长坂地望的争议由来已久。前些年湖北荆门、当阳两地的长坂之争论似乎荆门说后来居上,成为主流学说。诚然,关于长坂位于今当阳市区一说事实已证乃贻笑大方。不过,另有长坂位于今当阳东北境一说,其说新颖,不容忽略。笔者是荆门人,多年来,抱着对真实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对长坂一地进行了多方探索。今以个人多年之心得成此拙文,希望能为当前长坂研究的突破添加一枝片叶。疏误之处,恭请指正。

一、荆门掇刀说

荆门掇刀说长坂一地定于今荆门南郊掇刀一带,其主要论据有三。一是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沮水篇载,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岗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荆门市博物馆曾在市区西南掇刀袁集村发掘出一处具有东汉遗存及县治规模的古城遗址。理由很简单,即当时刘备南遁江陵时必走荆襄大道,而当时的当阳县城即在大道干线上,且位于曹军追及时的前方不远处。三、现荆门市南郊的虎牙关至响岭岗一带为春秋坂高之地,长坂之首应即此地。

我们首先来看郦道元《水经注》沮水篇所载,文曰(当阳)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今荆门袁集遗址按里程计的确符合东百四十里之实际,我们姑且将之作为东城。文中又云,(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此句如联系荆门掇刀说长坂位于荆门南郊掇刀一带,问题便显而易见了。今荆门袁集村正北应是荆门市西车桥村与漳河镇接壤处,此地往北皆小型丘陵,实无坂地和绿林,其西北马河镇才有绿林山。而掇刀实处袁集东北并非正北,方位亦错。此外,掇刀一带根本也无能符绿林特征的自然地貌。因此笔者推,郦氏或方向略误,将东城(袁集)西北之绿林长坂表述为北向了。其次,关于东汉末的当阳县城是否位于袁集遗址。清《荆门直隶州志》及清《当阳县志》均载,汉景帝中元年间(公元前149——144年)析江陵县地别置当阳晋隆安五年(401年),析当阳及编县地置长林县,长林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厥历史上的当阳县治从现荆门市南郊始置,经过数次西迁,才迁至今当阳市区。而自汉景帝中元年间至长坂之战发生时的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达300余年间当阳是否始终位于初置时的荆门南部,文献中并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这里笔者想提供两点线索。1、湖北当阳市文化馆的董乐义先生在其文中曾言,至三国归晋时,因战略斗争的形势需要,当阳县城设置在近邻漳河的淯溪脚东港古玉阳城(遗址尚存) 2、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三国时的当阳县已从西汉时的南郡当阳县(标注于大致今荆门袁集、西有建水)移至(大致标注于今当阳淯溪脚东港、东有建水)处。接下来再看当时的襄阳至江陵大道是否必经荆门袁集。关于这个问题,湖北省内部分学者及荆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均言,自周时始荆襄大道便必经荆门,时称夏路周道。举证如湘西里耶秦简所记,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又如,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所记,销到当阳乡九十三里,到江陵界三十六里,当阳乡到江陵百二十三里。此外,该线还曾发掘出东周时期大型聚落如荆门城南响岭岗遗址、城北子陵岗遗址等。对此,笔者认为尚有可商榷之处。至少春秋时,楚国所通行的荆襄大道应是沿沮漳水东岸而行,当时的一些重要聚落城邑如季家湖古城、麦城、大林、漳澨等皆在此条线上。对此,湖北荆门市社科联李柏武先生曾在其《荆襄古道》一文中有详细论说。李先生经深入研究,认为唐代以前春秋至汉末三国时,江陵至襄阳大道应是沿江陵川店北上,经当阳河溶、淯溪,荆门的马河、栗溪、仙居,南漳的武安、中庐至襄阳,并引明代文学家、旅行家袁中道诗三国荆襄道,沮漳旧往来佐证,而今天必经荆门的荆襄大道(即唐以后荆襄驿道、今207国道)应该晚自唐代才开始形成。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著名文学家王粲在投刘表遇冷后于河溶之麦城写下千古名篇《登楼赋》,其从襄阳至江陵,走的应该便是沮漳边的荆襄大道。试想,如当时大道在今荆门的207国道一线,其为何偏经麦城?此外据笔者所知,今荆门的漳河、马河、栗溪、仙居由南至北一线留下诸多与关羽、刘备等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地名与传说。如漳河镇的鸡公尖(祭公剑)、烽火台,马河的娘娘坟、刘家院子,栗溪的插旗岭、折旗岭,仙居的捉马洞等等,这些在今207国道沿线是绝对没有的。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等需要,在某一时期途经荆门的荆襄道或许由小道变为大道、主干道,但秦时既不能代表整个春秋战国,也不能代表东汉末,况且东汉末的当阳是否位于荆门亦未可知。如当时的当阳已不在荆门境,那么其时的大道也就不会在荆门一线。至于坂高长坂之首一说,字义本为山坡、斜坡坂高出现于《左传.文公十六年》,在多种论著对于坂高这一地名的注释中,均言楚险地,或在今襄阳西或今当阳东北之长坂并未言及荆门,况且从古至今以坂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如果非要将东汉末长坂与春秋坂高相联系,并将之定位于荆门南郊虎牙关至响岭岗一带恐怕有些牵强。

二、当阳淯溪说

此前,湖北宜昌市群艺馆袁在平先生的《长坂之战系发生在今当阳东北境》一文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袁先生此文的观点源于其师、已故武汉大学教授胡国瑞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表于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论文《长坂订误》,其大致观点是:1、东汉末的当阳或在今当阳淯溪镇的脚东港至当阳坝陵办事处的荣耀村一带。2、东汉末的长坂之战发生在今当阳东北境从淯溪至脚东港一带的古襄阳大道上。对于东汉末当阳治所及襄阳大道,袁先生结合史籍与考古发现,作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史料如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水经注.沮水》又载,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并结合唐《元和郡县志》及清同治《当阳县志》等文献中有关当阳的建制沿革所载,证今当阳市区实乃唐武德年间始置,郦氏时当阳治所位于麦城北的漳水边上,而其所言故城也只能是汉当阳故城,即位于沮漳三角洲上的今荣耀村莲花堰古城遗址一带,且其所描述的地理形貌和位置,也完全与该处相吻合。又,杨守敬《水经注疏》载,守敬按:《通鉴》汉建安十三年,注引宋白曰:汉当阳旧城在今县北。参观之,当在东北。此外,袁先生在引用古籍文献时还列出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所载,(当阳)县东百里,有绿林山,茂林蓊郁,襄阳大路经由其西,所谓当阳之绿林也 《荆州记》又载,当阳东有栎林长坂。《大清一统志》载,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北。

袁先生列出的考古发现如,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宜昌博物馆会同当阳县文物管理所,先后于今当阳东北境漳河畔的原脚东玉阳大队发现了任家垄古城遗址及于沮漳三角洲上的莲花堰古城遗址。任家垄城址位于今淯溪镇绿林山区,东临绿林山,呈南北向,长400米,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文化层一米。文化层底部为周代文化层,上部为汉代文化层,并有多处灰坑。出土的文物充分显示,遗址所在地,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发达的地区,地下出土了大量汉砖,众多汉砖印有汉永平元年吉永元等铭文,永平永元分别时东汉明帝刘庄及和帝刘肇的年号,还出土有印着玉阳二字铭文的城砖,初步判断,这应是一座东汉时期较早的汉当阳城城址。沮漳三角洲上的莲花堰古城遗址,位于古麦城北、玉明山南的今当阳坝陵办事处的荣耀村,遗址坐落在沮漳三角洲的二级台地上,长500米,宽400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古城址南端尚有一部分城基裸露于地面,考古工作者于此地发现了大量的汉筒瓦、板瓦碎片及不少如铜鼎之类的汉代铜器,经初步断定,此处应是一座东汉末年的汉当阳城遗址,遗址所在地是一个古文化遗址极为集中地地区,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的地区。据考古发现,莲花堰古城遗址周边,有古文化遗址十余处,北部有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墓葬、古墓群数十处。莲花堰城址东临漳水,西有沮河,南有军事重镇麦城作拱卫,北有玉明山诸峰为屏障,此乃真为置县立治之极理想的风水宝地也。此外,袁先生文中还言今当阳东北境香炉山西从淯溪至脚东一带的古襄阳大道沿线曾考古发掘出数量众多的东周至汉代遗存,该地还有历史上代代相传的大驿站——官渡驿。

袁先生的观点很明确,即当年的长坂之战,应位于现当阳淯溪镇香炉山(即绿林山南部边缘)西的淯溪至脚东港一带。

三、本人观点。

     综合各方观点,经过查阅大量具线索的文献典籍以及实地调查,笔者更倾向于当阳淯溪说。《读史方舆纪要》云当阳坂,在县北六十里,相传曹操追先主于此《舆地纪胜》云长坂,在当阳县东北三十里《元和郡县志》云栎林长坂,在长林县西北九十里(按:其时长林县治位于今沙洋县后港镇)。《大清一统志》云长坂,在当阳县东北另据《春秋左传注》云文公十六年之楚人谋徙于坂高,洪亮吉诂、沈韩钦地名补注均以今当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长坂当之,或可信《肇域志》亦云长坂,在当阳县北六十里,曹操追昭烈及于当阳之长坂,张飞将二十骑断后,即此。经考,淯溪西南至今当阳六十里,而位于莲花堰古城址的坝陵办事处荣耀村西距今当阳三十里。

     笔者此前专程前往淯溪至脚东港一带作了实地考察,该地距襄阳里程符合《三国志》中有关曹公将精骑五千(自襄阳)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的实际。香炉山绵延十余里,山麓西一带方圆十里、地势开阔,大坡虎奔,林木苍翠,正是冷兵器时代横刀跃马、驰骋厮杀的用武之地。淯溪镇向南约十余里的脚东港任家垄古城遗址尚存,继续向南约二十里便是莲花堰古城遗址。结合《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等所载长坂之战的地形、情状、行动方向以及清《荆门直隶州志.地舆图》所示,笔者发现脚东港南的今当阳官垱镇,东与今荆门团林镇张场村交界,向东经五里、曾集可斜趋汉津(今沙洋)。而张场一带坡急且长,有桓侯庙遗址并有一小河名石坂河汇入建水(发源于荆门市西仙女山,南流至后港长湖)。此一带甚为可疑。因此笔者大胆作如下推测:时刘备率十万众至淯溪为曹军追上,慌乱中不敢沿大道继续向南至当阳城,只好向东南斜趋汉津,途径张场之石坂河或建水,这里或便是所谓的张飞断桥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坂之战或始于当阳淯溪,向南十余里至脚东港后东行过荆门张场。也即,该战役以香炉山(荆门、当阳界山)西麓为中心,地跨今当阳、荆门两市。

注释:

 引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卷三十二。

 见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之沿革篇。

 见武清海主编,《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之当阳糜城并非权国都城一文,湖北人民出版社。

 、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西汉荆州刺史部三国时吴.荆州,中国地图出版社。

 见《里耶秦简》之简J1-16-52号。

 、摘自李柏武著,《荆襄古道》,湖北人民出版社。

 、分别参看:李梦生著《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索著《左传正宗》,华夏出版社。(西晋)杜预著《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见荆楚网东湖社区网文《长坂之战系发生在今当阳东北境》。

、参阅1961623日《光明日报》。

、按:绿林山由荆门马河镇逶迤向南数十里,至当阳淯溪段谓之为香炉山,现为荆门当阳之界山,山麓西即淯溪至脚东港一带。

、参阅(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

、参阅(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卷七十八。

、见《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五。

、见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二),中华书局。

、见顾炎武著,《肇域志》(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⒃、见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之地舆图篇。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