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百花开,百样花儿开出来……”日前,在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八年级六班,一曲传统戏曲梁山调《放风筝》引来了同学们的高声合唱。该学校校长吴兆军说:“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都有很高的认识,学校将开设传统文化兴趣课堂,传承我们民族的瑰宝。”
教孩子们唱曲的是湖北梁山调花鼓剧戏曲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必莲和老演员张敬良。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调花鼓剧,该公司不仅到全国各地公演,还将传统剧目推向国际,而且免费到学校授课、公演、招收小学员,把目光聚焦在未来。
据了解,梁山调作为剧种,声腔是“咿咿腔”。同一句中,前半句用真嗓子唱,后半句用假嗓子唱。同时,梁山调的表演分生、旦、净、丑等,与京、汉、楚剧大体相同,不同的是使用了胖筒筒(瓮胡)和哇子。唱腔按行当计亦60多种,内容多反映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与东宝民歌和花鼓戏融合形成的,属板腔系统的地方戏剧种,具南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对子戏、折子戏。
梁山调可追溯到清道光三十年。当时,演员王大化的“二绷子剧团”共27人,将在四川梁山县学得的胖筒筒调传入湖北东宝,演出了《朱氏割肝》《三哭殿》《破洪州》《胡迪骂罗》《描容》等80多出戏。民国初年,王大化去世,其大弟子周天印接掌“二绷子剧团”,带演职人员及学徒150余人,在东宝一带巡回演出。周天印去世以后,大弟子胡士斌接掌“二绷子剧团”,演职人员30余人,收学徒300多人,传承该剧。1955年,由原湖北省荆门县文化馆组织,胡士斌对演出剧目进行了整理,搜集梁山调唱腔、曲牌60多个。20世纪80年代,国家搜集、整理、编纂“十大集成”,东宝梁山调被列入《中国戏曲集成·湖北卷》,梁山调的各种唱腔均被列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2009年5月,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胡士斌被评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在胡士斌的影响下,他的女儿胡必莲和胡必珍也学习了梁山调的曲目。其中,胡必莲还率团成立了湖北梁山调花鼓剧有限公司,录用新人,改良剧目,在周边辖区巡回演出近百场次。
今年2月,应法国巴黎三区政府邀请,胡必莲和胡必珍等5人团,赴法国奥尔良等地参加“中国新春艺术节”演出,各演出1个场次,近3000法国观众观看,受到现场法国公众、华侨华人的一致好评,并获邀明年继续赴法演出。《东宝梁山调》首次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对于中国地方戏在海外的传承和发扬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8日第3版)杨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