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地处鄂中,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矿产资源丰富,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在不同的地层中,保存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2月25日上午,由市图书馆、市收藏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一场关于《荆门古生物化石探讨》专题讲座。特邀市东宝区职教中心生物教师张忠华主讲,广大收藏爱好者与馆读者共计100多人聆听讲座。
张忠华老师从2009年以来,一直坚持研究荆门地区古生物化石。曾多次带领古生物学专家、学者及化石爱好者在荆门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荆门日报》和《荆门晚报》曾分别进行过专题报道。
在讲座中,张老师运用大量图片向听众们展示了专家考察现场的工作照片及采集收藏的化石实物,并从化石概述、历史考证、荆门本地化石主要分布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仙居白洋村、黄聂村等地,有三叶虫、腕足、角石、笔石、苔藓虫、海百合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形成的化石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本次讲座,让大家对荆门本地化石的分布、种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和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一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遗物被泥沙掩埋,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或遗物中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慢慢渗入取代而石化,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一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如恐龙足印)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保存在岩层中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