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乡情无边——读何忠华散文集《西山红了》有感

时间:2016-07-20 17:30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张永平    点击:

 文友何忠华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集《西山红了》,这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急忙打开他的书,并花了几天时间读完。那流畅的语言、熟练的叙述,以及在文字间表露出对自己家乡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何忠华不仅有憨厚敦实的外表,有一颗热情似火的内心,而且更有一种驾驭文字的功力和追求文学梦想的毅力,可谓是粗犷中包含着精细、朴实中显现出华丽、平静中充满了激情。

  《西山红了》一书中分六个专辑收录了何忠华近些年创作的80多篇散文,这中间我特别喜欢前三辑,分别是《岁月留痕》《马河瘦土》,用家乡马河这根主线串起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时光,让我们知晓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认识一个了平凡普通而又憨厚率真的何忠华;串起了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片段,让我们熟悉了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认识了一个勤奋敬业而又不甘沉寂的何忠华;串起了他的家人、乡亲和友人的往事,让我们了解了他的情感世界和浓浓乡愁,认识了一个真诚友善而又热情奔放的何忠华。

  在当下,许多作家都喜欢把自己的故乡作为写作的对象,特别是处在乡村的故乡,更是作家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直接抵达人心灵的力量。但值得回味的是,大多数写作者早已离开了乡村,乡村的事物、人物在写作者的记忆中已渐行渐远。也许是因为城市的繁华让他们无所适从而企盼回到乡村的宁静,也许是正在逝去或已经逝去的乡村物语勾起他们对故乡的一份记忆沉淀,才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文字表达出对故乡的脉脉温情,写出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著名散文家王宗仁曾说:尽管这种美是以冉冉光阴为代价,多少有些悲情,但在这样的抒情氛围下,即使写到难以回归的往昔,也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暖色调,让人遐想无限。我读何忠华的散文集《西山红了》就有这样的感觉。

  何忠华的家乡是马河镇一个叫铁坪村的地方,因铁坪村拥有与北京香山一样的黄栌树,每到秋天,万山红遍,又因为这山在他祖屋的西边,小时候何忠华就叫它西山。他的散文就是以西山、铁坪村以至马河镇为书写对象的。我很羡慕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灵山秀水的地方,比起出生在城镇上的我来更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写作元素。于是他怀着对乡村亲人的爱恋和对风俗风情的喜好拿起了手中的文笔,总想着把家乡的一切告诉给世界上所有的人。

  他告诉我们在乡村生活的片段。那里有他和亲人们生活的场景和由亲人演绎出的故事。

  “父亲虽说腿残疾,走路一瘸一瘸的,但他的字却不残疾,正如他工整的人品。(《寻年》)

  “母亲最忙的季节是寒冬腊月,我们早饭后背着书包准备上学的时候,母亲已经从山上用背篓背回堆得像山一样高的落叶……晚上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母亲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粗糙的手为我们一家老小千针线、万针线地纳底做鞋。(《母亲的竹棍》)

  “姐,我知道你也喜欢红叶,那年,也是西山红叶时,经人牵线搭桥,复员军人的姐夫一个人穿着绿军装从百里外的城里坐车进山来,到你的单位找你,那一刻,你羞涩的脸和这西山的红叶一样红了。(《姐,西山红了》)

  他忘不掉那首陪他长大的童谣:年年年,过大年,穿新衣,戴花帽,吃糖果,放鞭炮,村头村尾看春联。(《大年三十那些事》)

  他忘不掉家乡割稻、打谷时的场景,他们将割下的稻谷放在身后成一把一把状……男人们或者是能干的女人双手把它握起,将谷穗高高地扬过肩头,朝板仓的内侧狠劲地板下去。(《割稻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何忠华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马河镇,向世人推荐了马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琵琶洲大桥、断山崖、沙滩河、九十九间屋、马刨泉、银杏树等众多的风景名胜跃然纸上,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乡村旅游图,把一个风景如画、生态文化旅游的最佳去处指给了世人。这是缘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他把自己融入在这片山水中,在这些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始终感觉到了他的存在,这是他有别于他人的地方。从马河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何忠华,汲取家乡土地上的养分为其所用,他的散文不仅有着乡村原生态的纯洁和优美,更拥有一种情愫——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对故乡山水的钟爱和对故乡风物的追怀,这种乡情浓烈似火、宽广无边。

  (作者系荆门市东宝区作家协会主席)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