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共度荒年(十)

时间:2016-07-13 16:23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赵富林    点击:

  全县范围内只有拾廻桥、后港(现沙洋后港镇)两个区下了透墒雨,其他区、社都下得很小,旱灾仍没有解除。
  我根据日记统计了一下,从6月9日到6月25日,只有3天是阴天,其余都是晴天。
  30日,我来到牌楼公社来龙大队(现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这里旱情极其严重。支部书记说,如果大暑不下雨,要差9万斤口粮。和他们讨论的措施是如何抗旱插红薯,种荞麦,种蔬菜,并且分一部分田到各户自种自食。傍晚参加大队的生产小队长会,讨论耕牛农具管理。大队将耕牛下放到小队管理,措施是:保本保值,增多了不收回,减少了不追加。
  就这样,在紧张忙碌中过了1961年的上半年。令人欣慰的是全县没有出现外出逃荒,没有出现大批病人(浮肿病分期分批治愈),没有饿死人。
  
  我家精打细算过日子  
  
  我的一家,随同我们夫妇俩一起到荆门的有岳母和三个孩子,后来我的父母亲也从光化来到荆门,全家八口人,这在县领导干部中算是家大口阔了。当时,只有我们夫妻俩有工作,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元,全家人均25元,精打细算,刚刚够吃饭,过得去。但在荒年想在市场买点什么吃的,改善一下生活那就无力了。如果再给老人、小孩治病,花钱稍多一点,就更拮据了。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多年来我不喝酒,不吸烟,不买好衣服,除了吃饭,从不乱花钱,这样精打细算,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
  到荆门不久,岳母得了浮肿病。父亲发了两次心脏病,有一次在正月初三,已经快喘不过气来了,随时有窒息的危险,他老人家硬是坚持不到医院就医,不得已急忙从医院请来医生,打急救针,总算把命保住了。
  1960年11月我在曾集驻队,帮助社队抓生产生活安排和纠正“共产风”,天天在生产小队食堂吃饭。我们工作队员是按数付粮钱。我安排早餐三两、中餐三两、晚餐二两,当月23斤指标,还超支1斤,也就是说这个月还差1斤粮没着落,当初也没细想。
  在生产队驻队,晚上经常要开会,工作量大,怕顶不住,晚饭就多打一两或二两,不知不觉过了20多天,一数差了3天的粮票没着落。我心里急了,问公社书记任恩远怎么办?他听了猛一惊,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后来他拍着脑袋想了想说:“这样吧,我家的粮票够吃,市场上有卖野荸荠豆腐的,一元钱一斤,买回来,加菜煮点稀饭吃,你就在我家吃吧!”我说:“也只有这样了。”赶紧从口袋掏出10元钱给他。他推着不要,我说这怎么行?最后还是给了他。
  我到恩远家,一眼看出他的妻子罗绍莲大不一样,有点惊讶地说:“你比以前瘦多了”。她苦笑了一下答:“可不是嘛,不瞒赵书记,我体重降了12斤”。就这样,在任恩远家吃了三天饭。
  我想家里仅靠有限的供应粮指标,全家很难度过荒年。也巧,我到政府大院开会,看到小河旁边有一片荒地,零零星星,干部职工一小块一小块地已种上了蔬菜。我也在近水边选了一块地,我们夫妇俩一合计立即动手开挖平整,买来种子,种上了萝卜、白菜、黄瓜、南瓜等。
  我们又在梅白同志房子后面不足两公尺宽的小夹道里插上了红薯。有人说,那里见不到太阳结不了红薯,我说结不了红薯吃红薯叶也行。
  我多在农村工作,没时间回来侍弄,浇水、除草都是忠玉去做。那时她正是孕期,可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拖着笨重的身体几乎天天劳动一两个小时。不过我只要在县城,就利用休息时间,我俩一起中午顶着太阳、晚上乘着月亮在菜地劳动。
  就这样,到1961年夏、秋,我家的蔬菜够吃了,这年还是春旱连着夏旱,但种的菜多,一半粮一半菜,全家总算顶了过去。
  1961年8月我到五里区看生产时,水稻、旱粮都干枯了,但芝麻长得很好,得益于听取老农过去抗旱度荒的经验,在没插上水稻的田里大都种上了芝麻,现已结荚成熟,正是打芝麻叶的时候。
  我在枣阳、光化工作时,那里与河南唐河、邓县等地相连,这些地方群众习惯把芝麻叶当成好菜。
  (下期:第一件事是向饶民太同志汇报县委关于处理漳河“共产风”的建议)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