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媒体荆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媒体荆门

田野上,诗词飘香——探访京山永隆农民诗社

时间:2015-12-21 00:00     来源:湖北日报10版     作者:杨富春 祝少君    点击:

湖北日报讯(记者杨富春 通讯员祝少君)这是一群年龄多在65岁以上的农民。

他们白天劳作,晚上伏案,长满老茧的手握起笔管,流淌出一篇篇沾满泥土气息的诗作。

农闲时节,他们聚在村口地头,讨论平仄、对仗、押韵……一群老农,蹲在一起,说文论道,成为乡村一景。

凭着热爱诗歌的韧劲,这个80余人的群体,几年来创作发表诗词2000多首,7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成员。

15日,记者来到京山县永隆镇,探访这个农民诗社。

30多个村,村村有诗人

永隆农民诗社成立于2012年,目前全镇30多个村,村村有会员。

说起永隆诗社,不得不说一个人:赵道森,80岁,半耕半读念过5年书,干过文书,搞过宣传,就是从来没沾过诗。从镇上退休后,喜舞文弄墨。

京山,聂绀弩的故乡,诗词文风颇盛,成立有聂绀弩诗词学会,永隆成立分会时,赵道森被相中。

“牵头人,自己不会写诗咋行?”赵道森说,再说现在的好时代、好政策、好光景也需要用诗词来颂扬。

只会编几句顺口溜的赵道森让儿子买来大量书籍,开始研究平仄、对仗等格律诗的基本功。

尝试着写了700多首,又抄写名家诗作400多首,陆续在中国诗赋、中华诗词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后,赵道森感觉有了底气,便开始发动群众。

“我到镇上赶集,随口说个顺口溜,被老赵‘逮到’了。”严家墩村3组67岁的皮运科说,当时啥也不懂,老赵塞给我一本书,叫我边看边琢磨,没想到还真入迷了。

在赵道森的宣传发动下,全镇30个行政村,村村有诗社成员,社里还办了自己的刊物《永漋河》。

74岁老汉,办诗歌网站

红旗村的王华忠,74岁,身患癌症,去年底自费办起红旗老民兵诗台网站,学会五笔字型输入法,帮大家上传诗作。

“人生一世坎坷多,归去夕阳遭病魔,年过古稀还敢闯,硬留一路抗癌歌。”今年8月,王华忠动大手术,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下手术台,就写下这首诗。

“网站开通一年,上传诗歌1087首,我写了521首。”王华忠说,其中上刊的诗有486首,上省一级刊物的有13人次155首。

王华忠儿女不在身边,老伴中风生活不能自理,身患癌症的他每天烧火做饭侍候老伴,还种着20亩田,写诗成了他人生的乐趣。

“没文化的农民是落伍的农民。”王华忠说,我50多年党龄,有义务把网站平台建好。令王老得意的是,9月县里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大会,全县52人获奖,永隆占16人,红旗村有5人。

现在,永隆镇诗词网站有20多个,书法网站有100多个。

诗词浸润这方水土

农民诗社常组织会员到各村,采取集中讨论、个人帮教等形式,进行诗词教育,4年来,培训诗词作者120余人次。今年,他们又走进学校,进行诗词教育,学校配备兼职老师,提升学生的诗词修养。

“卫星上天,蛟龙入海,山水田园,移风易俗,皆能入诗。”65岁的何珍发说,以前总觉得诗词都是专业文人的事,进入殿堂不易,其实只要抒发真情实感,每个人都能尝试。

赵道森说,2015年,农民诗社共有39人次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228首;10人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48首。还有3人的作品登上了《中华诗词》这样高水准的专业刊物上。

“农民诗社成立这几年,农村不良风俗颇有改观。”永隆镇党委书记李俊说,诗词这种高雅的活动很好地带动了社会的正风正气。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