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信息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信息摘编 > 信息之窗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时间:2015-06-17 16:29     来源:http://www.qstheory.cn/tbzt/     作者:佚名    点击: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作者:郭海风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1.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利润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与组装。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企业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利益。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企业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反同我们合作的外商却照样盆满钵溢。例如,芭比娃娃在中国苏州贴牌生产,一个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在中国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其中来料费用占了65%,制造成本占了35%,我们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几美分而已。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9美金的价值,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不过现在这些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价值链的定位错误成就了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只不过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国制造举步维艰。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日益明显,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时刻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逐步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大量的用工需求,导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后《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员工必上的“三险”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受近期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产品出口利润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走势放缓的情况下,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2008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近50%。据报道,像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20%-30%已经倒闭或停产,大量的员工失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造成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高端产品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企业没有紧跟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脉搏,不注重自主创新,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前瞻性,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只重视课题,不重视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高校重视全才教育,不重视专才、创新人才培养。三方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合作机制。二是地方政府重引资,轻质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要GDP,要就业率,盲目引进内资和外资,只要能上项目,只要能投资,就欢迎,就给便利条件,不重视引进的企业技术含量高低,产品的附加值如何,能不能给地方带来长久的利益。结果是GDP指标快速上升,群众收入缓慢上长,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科技水平稀松平常。三是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中国的制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自身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进口设备、购买专利等方式,获得生产上的技术支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不注重自主研发,技术依赖性太强。2007 年我国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5%,而发达国家超过了3%,瑞典则占到了4%。中国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约1.2%,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也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5%,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近些年,中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进口总值的一半,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全部光纤制造设备、90%的发电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都来自进口,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也来自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我们引进技术、设备后,不注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新增就业的75%,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出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那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一些技术含量高,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能要借机进行低成本并购,谋求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是融资太难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监管成本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而国外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需要大量现金,不可能大量给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又太高,中小企业承受不起,况且目前这种状况,谁人敢贷?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我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摸爬滚打,对世界制造业的产业流程、运作模式、市场环境等都已经非常熟悉。在产业链上,除了加工制造环节外,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上并不缺乏相关企业,但是它们分属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上各自为战,致使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整合性差,市场应变能力弱,运营效率低,利润微薄。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整合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独自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可相互并购、联合。总之,要达到节省成本、应变迅速、运转高效的目的。当然,中国制造业构建完整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或因自身内功不强,或因国外企业的打压,遭遇重重挫折,但只要我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断奋力搏击,在历经磨练后,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国制造产业链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2.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国际产业转移又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聚集,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落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中国经济社会30年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对完善的开放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对跨国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技术、资本、创新环境上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完全可以承接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移,同时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发挥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承接国内、国际产业的转移。这样我们既解决了东部沿海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解决了中西部就业、发展的需求,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新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中西部地区在低成本基础上谋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 远低于美国的41.9% 、日本的43.6% 和德国的46.6%。东北具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拥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承担起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任。只要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我们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的不足,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分得一杯残羹,一旦成本优势缺失,我们还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所以说,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一是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究开发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科研院所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开发关键技术的领域,寻求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创建高职、中职、技工学校,加大在职培训力度,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不能只看GDP,更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指标,更要看地方产业的科技水平。因此,要优化政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性、科学性,以促进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开发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研发的成果能够成功产业化的更是微乎其微,自主创新的代价是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但是,只要实现了产业化, 自主知识产权将为我们带来数倍、数十倍的丰厚利润。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企业也要积极投入研发资金,在自主开发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也要创新,尤其要在品牌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4.深化融资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我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自身担保能力弱,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性不强,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要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多渠道、多领域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公司,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有政府担保,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相对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就会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也就相对容易了。要鼓励与引导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成功机率。降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成立贷款公司、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严格审查、规范手续、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支持和保护民间、民营金融机构的正常有序发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引外资、国企、民营等多方面的资本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其市场意识得以提高,业务得以拓展,监管得以加强,效益得以提升。要加大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补贴力度,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的能力。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有组织的成立信贷担保机构,以行业协会、商会等形式为会员提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来源:《商业时代》  作者:李遇潮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低成本优势不再、税负过重、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大力提高百姓收入水平,以我为主,培养内需;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之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都是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全球的比重为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头衔揽入怀中。但自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制造业许多潜在的问题与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据统计,2012年以来浙江温州制造企业恐有六成破产,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处于关门不倒闭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32个街镇中有18个街镇的工业增加值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本文就造成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形势好时特别容易信心膨胀,盲目扩规模,搞多元化,甚至盲目海内外并购,搞低水平重复,企业没有竞争力,经济形势一有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如近期的美的、比亚迪、三一重工、雅戈尔等知名企业都出现经营困难,不断裁人减薪。

  (二)失去低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及环保的低成本。随着原材料、能源及国企垄断行业的不断涨价,倒逼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最新公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用工单位日趋严苛,如要求基本工资的增幅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不超过36个小时的加班等,这对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加工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也是看中了监管部门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不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如近期发生的四川什邡市民众抵制重污染工程钼铜项目建设事件,江苏启东民众反对“王子造纸厂排海管道排污”工程等,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都说明依靠透支环境和民众健康换来的高增长已经走到尽头。2011年10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指出,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将只比美国低5%-10%,而管理成本、物流成本比其他国家高,到时中国制造业将全面丧失竞争力。

  (三)税负过重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2005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二位。2007-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竭泽而渔的结果,使大量企业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做研发投入,再加上腐败成本、各种额外的收费,使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名列世界前列。

  (四)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

  人民币升值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企业,而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困境。1990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为85.16万亿,21年翻了近59倍。中国的M2总量超过了美国加日本的总和,已经成为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的M2是GDP的0.8倍。渣打银行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量已经占到世界新增M2规模的52%,这也就是中国物价不停上涨的原因之一。通胀是“有印币权的阶层”掠夺财富的终极手段。通胀大背景下,原材料、能源、各种资源大幅涨价,企业综合成本大幅飙升,经营环境日趋恶化。

  (五)内外部环境的恶化

  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欧债危机,带来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外部需求减弱,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订单大幅缩减;二是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调查等,为中国产品出口欧美制造障碍;三是欧美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土,奥巴马演讲中就呼吁美国和西方的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来,这些措施已经显出效果,在上半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年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大量平台贷,据央行透露,“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负债34万亿,每年利息就有几万亿;高利贷链条断裂、贫富分化加剧、经济萧条分配不公导致的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企业的高额负债,如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负债300多亿,以及无锡的尚德集团巨额负债,都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政府又在搞投资大跃进,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加重债务负担,企业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

  扭转中国制造业困境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甚至与民争利。企业最希望政府提供的不是补贴和政策这些短期的激素,而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发展环境,比如公开透明的政策,公正持续的法律等,效率、政策、透明度、政府要做的不是推,而是放,让市场优胜劣汰。比如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国外许多高端产品都不敢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知识产权问题是它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二)大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首先,要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支出。据统计,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两倍。其次,应大力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让百姓免除后顾之忧,敢于消费。美国、德国、俄罗斯的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均占财政支出的55%-60%左右,而中国仅为15%。另有报道称:中国的卫生投入仅占世界的2%,中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居世界倒数第一。再次,要让利于民,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大幅度降低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降低税费,鼓励企业逐步持续地提高职工工资,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医疗制度。最后,鼓励企业重视和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开发新需求,鼓励发展服务业,逐步变鼓励出口为鼓励内需,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内需占主导的国家。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企业税负沉重、成本上升、营销环境恶劣,就没有能力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研发,提高管理水平。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应该从法律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创新的土壤,像华为、格力就是中国制造业坚持研发创新的典型。应该从基础抓起,从教育抓起,形成全民族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研发的氛围。

  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程拓

  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日前,在 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与会企业家和学者探讨了“中国制造”的未来。他们认为,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人力成本上涨

  作为世界制造巨头,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到头,人力成本上涨已成为专家们公认的事实。

  中国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5%,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另外,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所以说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人力成本的上涨,产品生产的成本也相对增加了13%-30%,同时也对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影响。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赵丽娟说:“利丰不做制造业,但是和制造业是合作伙伴关系,对利丰来讲,合作伙伴的人力成本高了,很多欧美客户又不愿意加价,所以我们要在中间做很多的协调工作,无形中便耗费了很多精力。”

  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

  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对此,曹远征表示,中国市场具有低成本劳动力和高资源消耗的特征。“这个特征现在在发生变化,过剩产能都是落后产能,而落后产能需要技术进步、技术提高来进行调节,这也正是我们企业下一步应该重点去做的事情。”曹远征说。

  品牌缺乏影响力

  除了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品牌缺乏影响力也在影响着中国制造业。据统计,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有64%的企业没有对品牌进行全面保护。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对品牌未予以全面保护的比例竟高达80%,十分令人担忧。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商标较少,含金量和影响力普遍不足。另外,大量企业的商标战略比较滞后,甚至忽略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曹远征表示,品牌的创立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品牌就是好的企业。

  “中国企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喜欢什么都做,西方的企业会重点打造自己的重要品牌,而把其他品牌外包出去做,所以这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曹远征说。


  高端人才匮乏

  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3.4 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36位。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高,尤其是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企业人员人均三方专利量,在国际上均处于落后地位。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升级的紧迫性

  来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孙佳

  工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了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中间环节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形成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用不同的概念来诠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ereffi,1994)分工现象,其中包括: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零散化生产、全球生产共享、全球生产非一体化等等。笔者认为“垂直专业化”(Hummels,Rapoport&Yi,1998)是最具有解释力和代表性的概念,它为准确量度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提供了有效工具。赫迈尔斯(Hummels,2001)建立了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 采用赫迈尔斯(Hummels)等学者建立的VS指标,计算了1992-2003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化的价值比率,以此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程度。

  由于笔者的目的是要通过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的水平来说明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以及在这种分工模式下所处的地位,重点不是对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一些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计算。

  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进程中,绝大部分行业的VS份额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新乔曾经分析了美国各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原因,并且指出美国的主要产业都处在价值链高端,技术水平较高,所需的进口中间投入较少。因而,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垂直专业化的整体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多的国外进口附加值,中国对进口中间产品中间投入的依赖有所增加,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正在加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利用中国劳动力禀赋进行加工或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制造业从总体上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业的平均垂直专业化水平都超过了20%。其中,电子通讯设备的垂直化专业化率最高,达到了66.76%,这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电子通讯设备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的事实,说明我国电子通讯设备行业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该产业本身自主研发能力匮乏。同时,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表和其他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率都超过40%。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普遍较高,进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较高,相对而言,在本国进行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较低。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区段技术含量较低的现状。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经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可能使制造业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都不够强,外资溢出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不够紧密,制造业技术引进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没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对国外技术存在严重依赖,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导致制造业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动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具体而言,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我国制造业整体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低,几乎所有工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比如,中国的制药工业有90%以上的产品几乎完全依靠仿制国外产品;虽然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但是,仍然需要用高价从国外购买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2010年空调产量突破1亿台,但是,压缩机和制冷剂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IT产业的产量虽然处在全球前列,可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等也依赖于国外。有数据显示,中国关键技术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加入WTO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达到60%。

  2008年,我国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71.1万件和35.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9.5万件,较2007年增长27.1%,远高于同期国外3.4%的增长率,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4.7 万件,较上年增长45.8%。虽然国内专利授权数量增长显著,仅比国外少526件,但是,从专利类型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分别为27.1%和13.2%。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在三类专利中比重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相比之下,2008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比重分别为85%和79.1%,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亟待加强。

  ( 二) 自主营销品牌缺乏

  从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布来看,除了研发设计之外,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及相关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也是主要的增值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驰名的品牌商标和掌控战略性的营销网络,是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我国制造业知名品牌企业的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营销经验,只会打“价格战”,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的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为外资做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和供销网络。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全球三大制造强国阵容,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不仅中国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而且,中国企业无一入选世界机械500强前10名,前100名的中国企业仅有9家。

  ( 三) 高水平人力资本匮乏

  人才资源是我国制造业升级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和广泛吸纳高级科技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长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多数国家,显示了中国在科技人力投入方面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在2000~2008年间,中国研发人员增加104.3万人/年,增长113.1%,年均增长率达到9.9%。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了99%。同期只有少数国家的研发人员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00~2007年期间,增加幅度超过50%的仅有捷克、土耳其、韩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新加坡6个国家,六国中增长最快的前三个国家是捷克、土耳其、韩国,它们分别增长了103.3%、101.6% 和72.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12.4%和9.5%。同期多数发达国家的研发人员总量增长缓慢,2000~2007年欧盟15国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只有2.2%,德国年均增长0.4%,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数量近年几乎未变。同样,日本2000~2006年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0.7%,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近年变化很小。芬兰研发人力投入比上年减少1.4%和3.5%。

  然而,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3.4 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36位。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高,尤其是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企业人员人均三方专利量,在国际上均处于落后地位。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面对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竞争压力,产品价格提升的空间不大,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如果我国企业一方面丧失生产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又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我们会在国际分工中被动地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同时,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应该定位在制造环节,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尽快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研发创新,逐步向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过渡。

  ( 一) 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与中国的后发劣势

  发达国家的长期发展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出于国家利益的切身考虑,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绝对不会轻易将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端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样,跨国公司出于保持自身垄断优势的战略需要,会保持对技术、设计等关键资源与核心技术的控制,也不会轻易转让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很难跨越与他们的技术差距。中国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来不断提高本土产业的层次与水平,但是,后发劣势的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提高技术引进水平的途径得到根本性解决。解决后发劣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只有通过长期持续不断地创新,才有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经济赶超,克服后发劣势,不断向前沿高端环节迈进。

  ( 二)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地位,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支撑。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民工荒”现象,这不仅是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也具有人口结构根源。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因素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标志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完结,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到来。随着工资总体水平的较快提高,从事简单加工制造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也呈现上升趋势,各地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成本不断上升双重压力。在国际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试图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活动中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它们拥有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对中国承接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构成了很大威胁。同时,“金砖四国”中的其它三国也保持着强劲的市场经济增长势头,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它们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投资和转移的重要对象,俄罗斯丰富的资源条件、巴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印度独特的英语优势等都对中国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 三) 资源环境紧张与转变粗放式增长模式的需要

  发达国家专注于价值高端的技术和营销环节,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资源耗费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些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长期快速粗放型发展使中国已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要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关键,就迫切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大力推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


  企业税负过重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2005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二位。2007-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竭泽而渔的结果,使大量企业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做研发投入,再加上腐败成本、各种额外的收费,使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名列世界前列。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来源:《商业时代》 作者:李遇潮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低成本优势不再、税负过重、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大力提高百姓收入水平,以我为主,培养内需;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之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都是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全球的比重为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头衔揽入怀中。但自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制造业许多潜在的问题与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据统计,2012年以来浙江温州制造企业恐有六成破产,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处于关门不倒闭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32个街镇中有18个街镇的工业增加值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本文就造成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形势好时特别容易信心膨胀,盲目扩规模,搞多元化,甚至盲目海内外并购,搞低水平重复,企业没有竞争力,经济形势一有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如近期的美的、比亚迪、三一重工、雅戈尔等知名企业都出现经营困难,不断裁人减薪。

  (二)失去低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及环保的低成本。随着原材料、能源及国企垄断行业的不断涨价,倒逼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最新公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用工单位日趋严苛,如要求基本工资的增幅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不超过36个小时的加班等,这对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加工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也是看中了监管部门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不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如近期发生的四川什邡市民众抵制重污染工程钼铜项目建设事件,江苏启东民众反对“王子造纸厂排海管道排污”工程等,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都说明依靠透支环境和民众健康换来的高增长已经走到尽头。2011年10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指出,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将只比美国低5%-10%,而管理成本、物流成本比其他国家高,到时中国制造业将全面丧失竞争力。

  (三)税负过重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2005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二位。2007-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竭泽而渔的结果,使大量企业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做研发投入,再加上腐败成本、各种额外的收费,使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名列世界前列。

  (四)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

  人民币升值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企业,而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困境。1990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为85.16万亿,21年翻了近59倍。中国的M2总量超过了美国加日本的总和,已经成为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的M2是GDP的0.8倍。渣打银行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量已经占到世界新增M2规模的52%,这也就是中国物价不停上涨的原因之一。通胀是“有印币权的阶层”掠夺财富的终极手段。通胀大背景下,原材料、能源、各种资源大幅涨价,企业综合成本大幅飙升,经营环境日趋恶化。

  (五)内外部环境的恶化

  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欧债危机,带来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外部需求减弱,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订单大幅缩减;二是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调查等,为中国产品出口欧美制造障碍;三是欧美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土,奥巴马演讲中就呼吁美国和西方的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来,这些措施已经显出效果,在上半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年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大量平台贷,据央行透露,“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负债34万亿,每年利息就有几万亿;高利贷链条断裂、贫富分化加剧、经济萧条分配不公导致的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企业的高额负债,如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负债300多亿,以及无锡的尚德集团巨额负债,都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政府又在搞投资大跃进,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加重债务负担,企业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

  扭转中国制造业困境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甚至与民争利。企业最希望政府提供的不是补贴和政策这些短期的激素,而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发展环境,比如公开透明的政策,公正持续的法律等,效率、政策、透明度、政府要做的不是推,而是放,让市场优胜劣汰。比如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国外许多高端产品都不敢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知识产权问题是它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二)大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首先,要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支出。据统计,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两倍。其次,应大力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让百姓免除后顾之忧,敢于消费。美国、德国、俄罗斯的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均占财政支出的55%-60%左右,而中国仅为15%。另有报道称:中国的卫生投入仅占世界的2%,中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居世界倒数第一。再次,要让利于民,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大幅度降低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降低税费,鼓励企业逐步持续地提高职工工资,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医疗制度。最后,鼓励企业重视和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开发新需求,鼓励发展服务业,逐步变鼓励出口为鼓励内需,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内需占主导的国家。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企业税负沉重、成本上升、营销环境恶劣,就没有能力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研发,提高管理水平。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应该从法律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创新的土壤,像华为、格力就是中国制造业坚持研发创新的典型。应该从基础抓起,从教育抓起,形成全民族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研发的氛围。


  成本不断增加

  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最近十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2006年以后出现加速上涨态势,超过了总体平均工资涨幅。2002-2011年间,制造业年平均工资由11001元上涨到36665元,增长了3.3倍。各地最低工资水平和农民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0年、2011年农民工工资涨幅更是高达19.3%和21.2%。长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长期呈上升态势。截至2013年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三角债”抬头风险加大等问题突出。详情如下:

  国内制造业面临困境分析探讨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在我国,传统的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制造业经营困难,新型的制造业尚不能取代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制造业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一个鲜明的案例是,根据中钢协发布的数据,86家会员钢企上半年合计盈利22.97亿元,实现利税397.9亿元,平均销售利润仅为0.13%,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两吨加起来赚的钱不够买一根冰棍。

  国内制造业面临困境

  2008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这既有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涨价、人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在经历将近三十年的“野蛮生长”后,亟待转型。

  经营方面,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最近十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2006年以后出现加速上涨态势,超过了总体平均工资涨幅。2002-2011年间,制造业年平均工资由11001元上涨到36665元,增长了3.3倍。各地最低工资水平和农民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0年、2011年农民工工资涨幅更是高达19.3%和21.2%。长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长期呈上升态势。截至2013年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三角债”抬头风险加大等问题突出。

  融资方面,贷款艰难、利率高企给制造业形成极其沉重的压力。大量的资金只在金融体系内自我交易,不仅资金使用效率低,而且推高了系统金融风险。据调查,目前我国资本利润率为22%,其中,房地产资本利润率为28%,而工业为6.4%。与实体经济相比,非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较高,诱导大量资本流向房地产和金融等非实体经济领域,流入实体经济部门的比例持续降低,从而导致“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调查表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些传统制造业竞争能力很强的地方,很多制造企业纷纷从制造业转向金融投资行业。

  竞争环境方面,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端压力。金融危机后,美国树立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重建制造业竞争力。美国正在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更集中于制造和研发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复杂产品,克服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成为更有效率的制造国。而今,包括汽车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企业在内的制造业正呈现出回归美国本土的迹象。另一端,伴随着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接受着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这一同期增长率不到8%。中国制造业要么走产业升级的道路,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要么被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所取代。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历史性挑战,过去的低成本、粗放的模式难以持续,竞争优势也在丧失,制造业必须转型,谋求在新层次上创造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空间。

  一是深化国资改革。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不断科学化,激发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已经发生了变化。国有资本不应大举进入重要制造业、基础原材料等行业,应转向提供社会产品领域,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国有资本应从一般性产业有序退出,专注于民营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以公益性为主的行业。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当前制造行业竞争过度集中于价格竞争,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较低,影响了竞争效率的提高。随着制造业的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全球经济逐渐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配置资源效率,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低利润率生产制造领域向具有较高利润率的研发和品牌营销领域转变,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妥善处理好产能过剩问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步伐。此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以市场需求为主,注重用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据统计显示,我国60%以上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7.1%。要改变企业规模效益型的盈利模式,坚持实体经济优先、制造业导向的原则,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支持通过市场竞争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在产业创新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经营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在财税、金融、技术转移、市场准入、就业创业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转型升级,由“制造”走向“智造”。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完善融资结构,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企业融资拓宽渠道。改善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改变大型企业享受低利率而出现融资过剩,不得不购买理财产品或向外委托贷款,而中小企业信贷成本过高不得不从民间融资的局面,促进金融服务业多元化。比如,对中小银行,在管住准入的前提下要放开,发挥地方金融的力量和作用;小型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要在主要业务区域的确定、客户群体的选择和金融产品的研发上,要与大银行形成错位发展与互补之势。同时,不断减持各类金融机构的国有股持股比例,积极吸收境内民间资本入股。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资金投入短缺

  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那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一些技术含量高,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能要借机进行低成本并购,谋求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是融资太难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监管成本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而国外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需要大量现金,不可能大量给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又太高,中小企业承受不起,况且目前这种状况,谁人敢贷?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作者:郭海风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1.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利润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与组装。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企业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利益。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企业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反同我们合作的外商却照样盆满钵溢。例如,芭比娃娃在中国苏州贴牌生产,一个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在中国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其中来料费用占了65%,制造成本占了35%,我们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几美分而已。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9美金的价值,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不过现在这些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价值链的定位错误成就了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只不过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国制造举步维艰。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日益明显,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时刻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逐步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大量的用工需求,导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后《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员工必上的“三险”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受近期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产品出口利润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走势放缓的情况下,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2008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近50%。据报道,像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20%-30%已经倒闭或停产,大量的员工失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造成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高端产品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企业没有紧跟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脉搏,不注重自主创新,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前瞻性,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只重视课题,不重视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高校重视全才教育,不重视专才、创新人才培养。三方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合作机制。二是地方政府重引资,轻质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要GDP,要就业率,盲目引进内资和外资,只要能上项目,只要能投资,就欢迎,就给便利条件,不重视引进的企业技术含量高低,产品的附加值如何,能不能给地方带来长久的利益。结果是GDP指标快速上升,群众收入缓慢上长,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科技水平稀松平常。三是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中国的制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自身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进口设备、购买专利等方式,获得生产上的技术支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不注重自主研发,技术依赖性太强。2007 年我国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5%,而发达国家超过了3%,瑞典则占到了4%。中国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约1.2%,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也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5%,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近些年,中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进口总值的一半,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全部光纤制造设备、90%的发电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都来自进口,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也来自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我们引进技术、设备后,不注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新增就业的75%,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出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那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一些技术含量高,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能要借机进行低成本并购,谋求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是融资太难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监管成本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借贷给中小企业。而国外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需要大量现金,不可能大量给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民间直接借贷利率又太高,中小企业承受不起,况且目前这种状况,谁人敢贷?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我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摸爬滚打,对世界制造业的产业流程、运作模式、市场环境等都已经非常熟悉。在产业链上,除了加工制造环节外,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上并不缺乏相关企业,但是它们分属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上各自为战,致使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整合性差,市场应变能力弱,运营效率低,利润微薄。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整合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独自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可相互并购、联合。总之,要达到节省成本、应变迅速、运转高效的目的。当然,中国制造业构建完整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或因自身内功不强,或因国外企业的打压,遭遇重重挫折,但只要我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断奋力搏击,在历经磨练后,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国制造产业链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2.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国际产业转移又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聚集,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落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中国经济社会30年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对完善的开放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对跨国公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技术、资本、创新环境上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完全可以承接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移,同时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发挥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承接国内、国际产业的转移。这样我们既解决了东部沿海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解决了中西部就业、发展的需求,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新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中西部地区在低成本基础上谋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 远低于美国的41.9% 、日本的43.6% 和德国的46.6%。东北具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拥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承担起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任。只要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我们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的不足,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分得一杯残羹,一旦成本优势缺失,我们还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所以说,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一是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究开发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科研院所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开发关键技术的领域,寻求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创建高职、中职、技工学校,加大在职培训力度,为中国制造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不能只看GDP,更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指标,更要看地方产业的科技水平。因此,要优化政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性、科学性,以促进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开发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研发的成果能够成功产业化的更是微乎其微,自主创新的代价是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但是,只要实现了产业化, 自主知识产权将为我们带来数倍、数十倍的丰厚利润。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企业也要积极投入研发资金,在自主开发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也要创新,尤其要在品牌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4.深化融资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我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自身担保能力弱,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性不强,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要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社会化的融资机制,多渠道、多领域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公司,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有政府担保,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相对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就会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也就相对容易了。要鼓励与引导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成功机率。降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成立贷款公司、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严格审查、规范手续、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支持和保护民间、民营金融机构的正常有序发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引外资、国企、民营等多方面的资本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使其市场意识得以提高,业务得以拓展,监管得以加强,效益得以提升。要加大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补贴力度,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的能力。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有组织的成立信贷担保机构,以行业协会、商会等形式为会员提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资源环境紧张

  发达国家专注于价值高端的技术和营销环节,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资源耗费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些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长期快速粗放型发展使中国已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要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关键,就迫切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大力推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升级的紧迫性

  来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孙佳

工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了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中间环节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形成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用不同的概念来诠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ereffi,1994)分工现象,其中包括: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零散化生产、全球生产共享、全球生产非一体化等等。笔者认为“垂直专业化”(Hummels,Rapoport&Yi,1998)是最具有解释力和代表性的概念,它为准确量度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提供了有效工具。赫迈尔斯(Hummels,2001)建立了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 采用赫迈尔斯(Hummels)等学者建立的VS指标,计算了1992-2003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化的价值比率,以此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程度。

  由于笔者的目的是要通过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的水平来说明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以及在这种分工模式下所处的地位,重点不是对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一些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计算。

  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进程中,绝大部分行业的VS份额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新乔曾经分析了美国各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原因,并且指出美国的主要产业都处在价值链高端,技术水平较高,所需的进口中间投入较少。因而,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垂直专业化的整体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多的国外进口附加值,中国对进口中间产品中间投入的依赖有所增加,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正在加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利用中国劳动力禀赋进行加工或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制造业从总体上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业的平均垂直专业化水平都超过了20%。其中,电子通讯设备的垂直化专业化率最高,达到了66.76%,这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电子通讯设备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的事实,说明我国电子通讯设备行业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该产业本身自主研发能力匮乏。同时,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表和其他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率都超过40%。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普遍较高,进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较高,相对而言,在本国进行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较低。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区段技术含量较低的现状。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经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可能使制造业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都不够强,外资溢出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不够紧密,制造业技术引进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没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对国外技术存在严重依赖,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导致制造业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动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具体而言,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我国制造业整体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低,几乎所有工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比如,中国的制药工业有90%以上的产品几乎完全依靠仿制国外产品;虽然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但是,仍然需要用高价从国外购买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2010年空调产量突破1亿台,但是,压缩机和制冷剂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IT产业的产量虽然处在全球前列,可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等也依赖于国外。有数据显示,中国关键技术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加入WTO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达到60%。

  2008年,我国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71.1万件和35.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9.5万件,较2007年增长27.1%,远高于同期国外3.4%的增长率,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4.7 万件,较上年增长45.8%。虽然国内专利授权数量增长显著,仅比国外少526件,但是,从专利类型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分别为27.1%和13.2%。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在三类专利中比重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相比之下,2008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比重分别为85%和79.1%,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亟待加强。

  ( 二) 自主营销品牌缺乏

  从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布来看,除了研发设计之外,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及相关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也是主要的增值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驰名的品牌商标和掌控战略性的营销网络,是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我国制造业知名品牌企业的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营销经验,只会打“价格战”,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的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为外资做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和供销网络。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全球三大制造强国阵容,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不仅中国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而且,中国企业无一入选世界机械500强前10名,前100名的中国企业仅有9家。

  ( 三) 高水平人力资本匮乏

  人才资源是我国制造业升级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和广泛吸纳高级科技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长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多数国家,显示了中国在科技人力投入方面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在2000~2008年间,中国研发人员增加104.3万人/年,增长113.1%,年均增长率达到9.9%。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了99%。同期只有少数国家的研发人员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00~2007年期间,增加幅度超过50%的仅有捷克、土耳其、韩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新加坡6个国家,六国中增长最快的前三个国家是捷克、土耳其、韩国,它们分别增长了103.3%、101.6% 和72.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12.4%和9.5%。同期多数发达国家的研发人员总量增长缓慢,2000~2007年欧盟15国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只有2.2%,德国年均增长0.4%,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数量近年几乎未变。同样,日本2000~2006年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0.7%,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近年变化很小。芬兰研发人力投入比上年减少1.4%和3.5%。

  然而,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3.4 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36位。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高,尤其是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企业人员人均三方专利量,在国际上均处于落后地位。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面对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竞争压力,产品价格提升的空间不大,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如果我国企业一方面丧失生产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又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我们会在国际分工中被动地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同时,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应该定位在制造环节,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尽快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研发创新,逐步向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过渡。

  ( 一) 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与中国的后发劣势

  发达国家的长期发展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出于国家利益的切身考虑,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绝对不会轻易将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端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样,跨国公司出于保持自身垄断优势的战略需要,会保持对技术、设计等关键资源与核心技术的控制,也不会轻易转让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很难跨越与他们的技术差距。中国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来不断提高本土产业的层次与水平,但是,后发劣势的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提高技术引进水平的途径得到根本性解决。解决后发劣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只有通过长期持续不断地创新,才有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经济赶超,克服后发劣势,不断向前沿高端环节迈进。

  ( 二)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地位,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支撑。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民工荒”现象,这不仅是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也具有人口结构根源。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因素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标志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完结,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到来。随着工资总体水平的较快提高,从事简单加工制造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也呈现上升趋势,各地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成本不断上升双重压力。在国际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试图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活动中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它们拥有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对中国承接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构成了很大威胁。同时,“金砖四国”中的其它三国也保持着强劲的市场经济增长势头,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它们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投资和转移的重要对象,俄罗斯丰富的资源条件、巴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印度独特的英语优势等都对中国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 三) 资源环境紧张与转变粗放式增长模式的需要

  发达国家专注于价值高端的技术和营销环节,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资源耗费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些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基础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长期快速粗放型发展使中国已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要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关键,就迫切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大力推进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展。


  国内环境恶化

  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大量平台贷,据央行透露,“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负债34万亿,每年利息就有几万亿;高利贷链条断裂、贫富分化加剧、经济萧条分配不公导致的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企业的高额负债,如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负债300多亿,以及无锡的尚德集团巨额负债,都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政府又在搞投资大跃进,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加重债务负担,企业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来源:《商业时代》 作者:李遇潮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低成本优势不再、税负过重、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中国制造业陷入困境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大力提高百姓收入水平,以我为主,培养内需;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之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都是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全球的比重为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头衔揽入怀中。但自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制造业许多潜在的问题与危机开始浮出水面。据统计,2012年以来浙江温州制造企业恐有六成破产,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处于关门不倒闭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32个街镇中有18个街镇的工业增加值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本文就造成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只重视制造忽略其他环节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形势好时特别容易信心膨胀,盲目扩规模,搞多元化,甚至盲目海内外并购,搞低水平重复,企业没有竞争力,经济形势一有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如近期的美的、比亚迪、三一重工、雅戈尔等知名企业都出现经营困难,不断裁人减薪。

  (二)失去低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及环保的低成本。随着原材料、能源及国企垄断行业的不断涨价,倒逼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最新公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用工单位日趋严苛,如要求基本工资的增幅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不超过36个小时的加班等,这对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加工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也是看中了监管部门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不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如近期发生的四川什邡市民众抵制重污染工程钼铜项目建设事件,江苏启东民众反对“王子造纸厂排海管道排污”工程等,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都说明依靠透支环境和民众健康换来的高增长已经走到尽头。2011年10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指出,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将只比美国低5%-10%,而管理成本、物流成本比其他国家高,到时中国制造业将全面丧失竞争力。

  (三)税负过重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2005年“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二位。2007-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竭泽而渔的结果,使大量企业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做研发投入,再加上腐败成本、各种额外的收费,使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名列世界前列。

  (四)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

  人民币升值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企业,而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困境。1990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为85.16万亿,21年翻了近59倍。中国的M2总量超过了美国加日本的总和,已经成为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的M2是GDP的0.8倍。渣打银行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量已经占到世界新增M2规模的52%,这也就是中国物价不停上涨的原因之一。通胀是“有印币权的阶层”掠夺财富的终极手段。通胀大背景下,原材料、能源、各种资源大幅涨价,企业综合成本大幅飙升,经营环境日趋恶化。

  (五)内外部环境的恶化

  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欧债危机,带来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外部需求减弱,来自西方国家的企业订单大幅缩减;二是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调查等,为中国产品出口欧美制造障碍;三是欧美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土,奥巴马演讲中就呼吁美国和西方的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来,这些措施已经显出效果,在上半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年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导致大量平台贷,据央行透露,“十二五”期间政府融资平台负债34万亿,每年利息就有几万亿;高利贷链条断裂、贫富分化加剧、经济萧条分配不公导致的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下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企业的高额负债,如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最大民企赛维LDK公司负债300多亿,以及无锡的尚德集团巨额负债,都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政府又在搞投资大跃进,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加重债务负担,企业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

  扭转中国制造业困境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甚至与民争利。企业最希望政府提供的不是补贴和政策这些短期的激素,而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发展环境,比如公开透明的政策,公正持续的法律等,效率、政策、透明度、政府要做的不是推,而是放,让市场优胜劣汰。比如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国外许多高端产品都不敢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知识产权问题是它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二)大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首先,要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支出。据统计,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两倍。其次,应大力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让百姓免除后顾之忧,敢于消费。美国、德国、俄罗斯的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均占财政支出的55%-60%左右,而中国仅为15%。另有报道称:中国的卫生投入仅占世界的2%,中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居世界倒数第一。再次,要让利于民,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大幅度降低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降低税费,鼓励企业逐步持续地提高职工工资,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医疗制度。最后,鼓励企业重视和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开发新需求,鼓励发展服务业,逐步变鼓励出口为鼓励内需,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内需占主导的国家。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企业税负沉重、成本上升、营销环境恶劣,就没有能力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研发,提高管理水平。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应该从法律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创新的土壤,像华为、格力就是中国制造业坚持研发创新的典型。应该从基础抓起,从教育抓起,形成全民族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研发的氛围。


  贸易壁垒高筑

  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种类和出口市场地理分布过于集中,使得我国在某一进口国中所占份额过大,加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生存。详情如下: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来源:《时代金融》  作者:王瑜梁 张维浚 陈文文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仅次于美国19%的份额据世界第二位。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1995年为85.6%,1999年为89.8%,2003年为92.1%,在2006年上升到93.6%, 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也正因如此,一些发达国家逐步的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迁入我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周边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强外资引进的力度,中国劳动力因素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1)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利马将生产要素划分为12种类型,根据劳动的熟练程度将劳动力划分为:高技术熟练度劳动力、中技术熟练度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按此理论,中国的劳动要素优势将大大降低。1998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用人均产值衡量,相应地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3倍。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约10%,这就使得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逐年降低。除此以外,越来越多拥有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吸引外资,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者,一些制造企业开始向这些国家转移。

  (2)制造业产品收入弹性递减,供给过剩。随着周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替代品或者同类产品,供给过剩成为普遍现象。而这类产品的收入弹性递减,因而低价就成为各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但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产品价格的降低会降低生产要素的价格,继而降低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从而将一些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挤出市场。

  2.中国制造业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2003年出口达4383.7亿美元。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这一产业正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最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才能胜出。

  3.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种类和出口市场地理分布过于集中,使得我国在某一进口国中所占份额过大,加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生存。

  三、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当今中国,频频出现的像北大博士去养猪,一个公厕的管理员竟然有大量本科生去应聘的事情反应出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培养的不和里。因而,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大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去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鼓励公司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扶持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当代中国,许多城市的领导还是以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不考虑能耗和环境问题。这使得我国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应当改变政府领导的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低碳,低污染作为第一目标,合理规划产业升级。

  3.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世界上对于中国产品的评价是:低质廉价。这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小,附加值低。因而,我国应该培养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海尔彩电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据2002年美国最大区域零售商(Ames)的统计数据:到2001年圣诞节为止,中国制造的彩电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日本,海尔彩电的定货量已突破30万台。从产品质量来看,据美国最大连锁售后服务公司VAC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彩电2001年1~9月份的累计维修率为0.055%远低于美国同行业3%。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