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石磙的记忆

时间:2015-03-09 15:56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永新    点击:

石碾、石碓、砻子、吊桶、水车等一系列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器械农具,眨眼间成为陈迹与过往。而此刻我眼前晃动的只是一条棱角分明泛着青光的石磙,它寂寞地躺在农家禾场外的青草堆里,与热闹无缘、与繁华无缘,蜷缩一隅,无人搭理。他的主人因为拥有现代化农机,早已将耕牛变现,将它这种原始的以耕牛为主要动力的碾压工具请出了正席。面对一长溜的水泥场地,面对联合收割机现收现脱的残酷现实,石磙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其辉煌与生命走到了尽头。它蔫蔫地静卧时光的草丛,眼睁睁被冷落、被掩埋、被遗忘。

从一块厚重粗砺的青石,到一条有模有样、受世人青睐追捧的石磙,其历程何其艰难。石匠们挥臂置斧将巨石劈开,一錾錾,一锤锤,不分昼夜,锲而不舍。那现场叮叮当当,火星迸溅,石末横飞。石匠们一个个膀粗腰圆,额头、手臂青筋暴突,他们神情专注,精益求精,直敲得虎口流血,直磨得老茧叠生,如怀胎十月的母亲历经艰辛痛苦才得以换取婴儿的出世。石磙是石匠们的杰作,是农人宠爱的掌上明珠。

丰歉看禾场,禾场靠石磙。谷堆高不高,草垛大不大,禾场成了展示的舞台,行家只需瞟一眼禾场上的陈列,就可将产量估个八九不离十。而禾场的碾压与打场全靠石磙。一场透雨过后,禾场变得松软泥泞,农人们牵牛或步行,总是小心翼翼,往往都是靠着禾场边际走,以免将禾场踩出印迹,影响禾场的平整与美观。等到太阳将禾场晒至八九成干,牛在上面踩不烂表皮时,就开始上磙。农人将耕牛套在磙架上,沿逆时针方向转圈,吱吱呀呀,格达吱吱呀呀,格达,磙架机头与石磙两端海窝,在运转中摩擦,如唱针在唱片上游弋,发出有节奏的乐音。农人头戴草帽,手执细竹条,一边吆喝着牛,一边观察着禾场碾压后的效果。如果禾场有些沾磙揭皮,农人就从灶房扒出一篮冷稻草灰,在禾场表面均匀撒上一层,就像做面饼为防粘连在案板上撒干面粉一样。经过这样的处理,石磙与泥土被草木灰相隔,碾出的禾场光滑平展、青光油亮。勤快的人家,每下一次透雨,禾场都要碾压一次,这样的禾场,板结光溜,无论打场、晒谷、乃至歇荫纳凉,均为上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生产队打场,除了脱粒机,石磙碾压几乎占了半壁河山。社员们将挑回的稻、麦整齐地铺排在禾场上,穗头朝上,三四头牛同时带上石磙在上面转圈,一个回合下来,等于一条磙碾压了三四遍。这样一遍磙赶到头,就可翻叉,即用扬叉将稻子翻身。社员们披星戴月,徐疾有度,碾完上场接下场,整个乡村的夜晚弥漫着稻子的清香,荡漾着石磙的欢歌。

分田到户那年,不少兄弟分家后,家里缺少石磙,而镇上又难以买到,我家那条祖传的石磙一夜间不翼而飞,为了应急,我不得不自己用水泥碎石自制了一条石磙。然而用了不到两年,那石磙就脱渣掉石,变得疤疤癞癞,终不及青石磙耐用。石磙除了碾压之功,还可做成竖硪,替代碾压机。将石磙小头朝下,腰身绑上四根木杠,八个人合力抬起落下,就可打地基、打堤坝。石磙还是农人找乐子的对象,一说到某人力气大,就说他能将石磙抱起来走三圈,或者说单手能将石磙翻十几个跟头。本村有几位同龄人,闲暇无事时就喜欢聚在石磙旁,拿石磙开心。有的双脚站在石磙上,将石磙踏得倒转,有的踏得前行。有时比给石磙翻身,你翻三个,他翻五个,有的连一个也翻不动。有时打赌,倒数第一名请客,结果输家只好略备薄酒一顿。

还有一位跑江湖耍杂技的,平躺在地上发足气功后,肚子上垫上一块木板,要人将石磙放在上面,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就凭那功夫,乡亲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给他送鸡蛋、送大米。石磙,一段难忘的乡村记忆,不时让我将它想起。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条被乡村冷落遗忘的石磙,形在城市,心在乡村!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