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篇
编者按
2014,中国科技光彩熠熠,更胜以往,各类成就可圈可点。回顾一年来国人关心的科技新闻主题,我们发现:“天河二号”、超级杂交水稻、“嫦娥”工程、“高分”卫星等中国科技明星项目再竖里程碑,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破2%,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新消息则显示中国科技水准快速提升,以及科技和经济相互助推的良好态势。科技亮点日趋增多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科研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科技进步无穷期,夜班的灯永远亮着。
科技体制改革多项举措推出
今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包括科研经费改革、“科技新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组合拳”,使得科技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改进加强中央财政民口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诸多改革举措,一是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二是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三是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四是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五是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六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科技报告等基础性制度。七是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八是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责任。
另外,《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则构建新的科技计划布局,意在优化整合。《方案》提出了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将我国现有的林林总总各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归为五类。今后,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都要纳入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中央财政加大支持。预计至 2017年将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将不再保留。
另外,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网站今年3月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万份科技报告的开放共享。这标志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交科技报告,将被纳入科研课题的计划任务书,受公众监督。公众只需登录网站即可检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实名注册用户可在线浏览公开科技报告全文。今后,财政科技投入形成的科技信息资源将全面保存和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基础信息,为科技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了解和利用国家科研成果提供服务平台。
此外,备受瞩目的院士遴选方面,也在今年中科院大会上表决通过了新章程,取消了一些机构的推荐资格,增加了全体院士投票终选环节。新章程还规定:当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时,劝其放弃院士称号;特别严重的撤销院士称号。
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首破2%
10月,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研发或R&D)经费继续保持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也就是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这显示中国不仅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增长,在研发力度上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8%,比上年的1.98%提高0.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2%。
从数据上看,北京R&D投入强度为6%,高踞首位,上海为3.6%,居全国第二。从产业分布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最大,为1252.5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最高,为2.41%;而非金属矿采选业R&D投入强度最低,仅为0.15%。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举办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分别于6月13日、11日在京闭幕。广大院士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由衷地感到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学部各项工作。他指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大会。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分别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技工作作了重要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前沿,勇攀科技高峰,致力于成果转化,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发现甲烷直接转化的办法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包信和院士团队,今年在甲烷高效转化相关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甲烷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其成果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在20多年甲烷催化转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提出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一种新的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与传统路线相比,这种技术耗能低,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实现了碳原子100%利用, 二氧化碳零排放。
该技术一出,震惊学界和业界。德国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表示,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国内外多家能源和化学公司等都对这一产业变革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或许未来,我们的手机、服装、燃料都会因为这种新技术而降价呢。
首个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全景观图谱绘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的汤富酬研究组合作,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绘就了世界首个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全景观图谱。
中国研究者绘制的完整图像,让人们认识到了精子和卵母细胞在受精前后,甲基化擦除的完整变化过程,为人类认识自身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未来,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改善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和成功率。不仅如此,DNA甲基化也是人衰老和患癌症过程中一个关键现象,今后搞清楚这方面的科学原理,或许能为人类抗衰老提供办法。
“高分二号”发射,我卫星观测分辨率精确到1米
“高分二号”,狮子座,中国当红明星。公元2014年8月19日,它在太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具备米级空间分辨率、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拳头产品,高分二号在许多方面突破极限,千万里外明察秋毫。
高分二号,是中国进入亚米级时代的启明星。亚米级,也就是不到一步长的物体,都能在照片上显示出来。在千万里之外,高分二号可以辨识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物件,比如正行驶的自行车。
杂交水稻大田亩产破1000公斤
在十四年里,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从2000年第一期目标的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亩产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亩产926.6公斤,到2014年的亩产1026.70公斤!
今年十月,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通过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验收,袁隆平带领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攻关取得成功,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再上新台阶。大田亩产破吨,意味着杂交水稻将大大拓展它的“势力范围”。
长期的水稻育种实验,袁隆平不止一次经受失败的打击,然而,乐观坚强的他从不怀疑自己的事业选择,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信念坚定如初。如今,饱含心血的种子已经繁衍如恒河沙数。在袁隆平看来,人吃米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种出更多的米。
中国成为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尽管时间长达8天,飞行距离约84万公里,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依然精准完成。在四子王旗降落的“大馒头”,是中国历来发射的飞行路线最复杂,控制最难的空间器。
这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真实飞行,获取试验数据,验证未来探月三期主任务星嫦娥五号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再入返回地球的相关轨道设计、气动、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就本次试验任务而言,发射和再入返回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成功发射是进行后续试验任务的基础;半弹道跳跃式高速再入大气(类似于打水漂一样接触大气层)是我国首次使用,以往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参照,将为嫦娥五号工程提供数据。
对于中国探月新举动,有国外媒体用了“雄心勃勃”“神秘”之类的形容词。嫦娥系列飞行器象征了中国的空间实力,寄托了中国人的期望——在太空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
寻找暗物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获最灵敏结果
国际瞩目的中国锦屏暗物质实验室,今年做出了初步成果,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它用了4年时间,用一块很纯的锗(半导体,你的电脑上有很多锗)直接探测能量较低的暗物质,得出了无数数据,需要计算机群一个个分析。
锦屏实验室的探测器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他们利用水电站工程开凿的天然山洞,做暗物质的探测,几千米厚的岩石,可以隔绝宇宙射线的干扰。话说二滩水电站只是中国西南上百个新建水电站中普通的一个。但它在建设时,在锦屏山凿开了一个辅助用的通道,成就了暗物质探测的天然场所。
中国人采用国际上纯度最高的锗晶体材料制成的探测器。飞速而来的粒子,会跟锗反应,形成微小的热量变化。时间积累数据,一点点异常靠着强大的计算能力被筛选出来,物理学家就能确认有粒子撞了上来。
“天河二号”荣膺世界超算“四连冠”
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大家庭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超算多用于国家高精尖技术研究,是一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问题来了,超级计算机技术哪家强?
标准答案是“天河二号”。
11月20日,第44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揭晓,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位居榜首。这是继2013年6月第一次夺冠以来,“天河二号”连续第四次摘得全球最快的桂冠。
作为国家863计划和“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天河二号”以其超大的存储容量和难以想象的计算速度,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篇
编者按
时光飞逝,2014年行将过去。此时,当我们回顾这一年中国教育经历的风风雨雨时,不免有些五味杂陈。行至年末,就让我们评述一下,在今年事关中国教育的种种回忆中,哪些值得关注。
高层发声更加“实在”
2014年,一个让人印象颇深的现象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对高等教育的发声变得更加频繁,也更加“实在”。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针对高等教育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五四期间,他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了一番重要论述;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考政策的指示更是直指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等高等教育重要课题;在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老师”特质则引发了广泛共鸣。
李克强总理今年的历次发声则主要围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恰恰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应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新一届领导集体延续了其自成立以来一贯的“务实”风格。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针对教育综合改革没有提出任何宏大口号,而是直接切入招生改革。对此,有些人觉得“不解渴”,但这正是领导层务实地选择切入点,“单刀直入”的最好体现。
这种“精确定位”和“单刀直入”的改革作风,正是之前高教改革最为缺少的。而事实也证明,在招生考试领域的多项调整既是今年国内高教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最大的“亮点”。
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开启划时代职教之年
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6月23—24日,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6月,六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4月,178所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1月,财政部宣布,提高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科学选拔水平为核心,被视为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内容包括上海、浙江两地先行试点,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等。
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个配套文件,以及对高考加分和高校自主招生的重新规范。
高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月,全国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近百所高校参与其中。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所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经验交流引发强烈反响。礼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时下的“最炫校园风”。在“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的主题下,各地高校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教授礼仪、文化体验等多种活动,使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批受到学生欢迎的礼敬传统文化活动品牌。
书记、校长不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书记、校长在任时是否还应该承担科研项目?这是一个近年来一直有些争议的问题。自2011年,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公开“两不”承诺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等都在上任伊始,作出了不再承担科研项目的承诺。而这样的承诺也都引发了一片叫好之声。
2014年,这一承诺变成了“文本”
今年涉及相关内容的规定有两个,分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于10月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于2月下发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两则意见用了几乎相同的语句强调了同一件事情——要求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国家力促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这一事件在今年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提法——600所普通本科院校将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记者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提法,是因为在6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已经表示,“600所本科学校转型”的表述“并不准确”。
无论这传说中的“600所高校”是否真的存在,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相关部门正在力推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的转型。单就这一点来说,这种做法是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两校一市”综合改革方案获批
12月初,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获批,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全方位铺开。
前面的消息是今年我们听到的“好消息”,“综合改革试验铺开”的消息更应定位为“值得期待”的消息。毕竟这样的改革还没有正式实施,究竟效果如何,现在并不明朗。但从中央和各学校的决心与姿态来看,我们有理由保持一定的乐观。
应该说,此次改革浪潮的发起者是高校本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清华和北大主动请缨,希望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原则同意“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国内多所高校也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部分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综合改革从最早的“两校一市”扩展到了后来的教育部所有直属高校。
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推广校园足球
7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将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重点项目,制定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3年内将校园足球校扩大至两万所。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
户籍改革,教育再成焦点
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首次明确城市落户门槛,根据城市类型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来人口子女就地入学、异地高考政策再成焦点。根据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将分类指导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合理确定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国家重点学科审批被取消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
事实上,国家计划取消重点学科审批的传闻在今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但当这一改变真的到来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出乎意料。毕竟,对于国内高校而言,“重点学科审批”意味着太多的酸甜苦辣。
我国的重点学科评审起源于1985年,当时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应该说,正是有了这一评审制度,我国高校迅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水平。但随着包括行政力量在内的诸多因素对评审过程的干涉,重点学科评审已经变得愈加“走形”。
教育部划定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10月9日师德“红七条”出台,意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红七条”规定,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