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望2014年,土地污染治理、新环保法颁布、大气环境防治……这些原本生僻的专业词汇,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这一提法,在今年真真正正融入了每一个国人的心里。接下来,小编就帮你盘点2014年生态领域最热的六个词。
热词一: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年度回顾:
今年以来,借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东风,国家针对生态文明出台了多种政策法规,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同时,财政部等四部委印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办法》主要对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核心是将水土保持补偿明确为功能补偿,重大突破是明确了矿产资源生产期从量计征补偿费和补偿费要按1:9进行中央分成的要求
3月,三部委发布钢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修编发布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于2014年4月1日期施行。
8月,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密云县等57个地区纳入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同时明确了57个地区的制度创新重点。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17年,试点地区要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首先要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试点地区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污染物减排要求,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基层,不得突破总量控制上限;要合理核定排污权。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计划》对煤电行业全面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加快升级与改造、提升高效清洁发展水平等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从加强新建机组准入控制、加快现役机组改造升级、提升机组负荷率和运行质量、推进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抓好任务落实和监管等方面细化制定了30条目标任务。
10月,能源局出台《关于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今后一段时期,东部地区原则上将不再新建煤矿项目;中部地区(含东北)将保持合理开发强度,按照“退一建一”模式,适度建设资源枯竭煤矿生产接续项目;西部地区将加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力度,重点围绕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级大型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项目用煤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新建配套煤矿项目。
点评:
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后阶段考虑的问题,而是必须把它放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同等重要的顶层位置。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纳入五位一体改革系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改革中,都必须注重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基于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如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以提高经济效率为目的的市场化改革,各经济主体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利益为手段,而应以能否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能否引导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利益机制作为其改革可行性的重要决策依据。
在先进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宣传领域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纠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统宣传文化倾向,以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绿色文化作为主旋律,纠正文化产品中宣传奢华消费、宣传过度繁荣的“崇洋崇大崇奢”倾向。
热词二:新环保法
年度回顾: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现行的环保法25年来首次大修。新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环保法的法条从原来47条增加到70条。不仅设立了诸多制度,还创立了诸多机制。如:“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面对政府的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要引咎辞职”;以及增设“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专章;其中,“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扩大至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等等,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
点评:
有专家评论道,这次修订的《环保法》应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保法》之一,吸收了全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经验,采取了一些很严格的措施,监管手段出了硬招,比如说查封、扣押全有了,对于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的官员,特别是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可以采取引咎辞职的制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立法理念有创新。比如里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采取一些硬的措施,考核机制,采用环境信用制度,法律责任很严格等等,原则制定好之后,原则、体制、机制、制度基本都是比较顺畅的。
第二,监管模式开始转型。《环保法》作为基础性的法律,这次在全国人大定调是基础性的法律,对许可管理做出了综合性的规定,并且现在强调,因为现在企业整个经营成本总体是比较高的,我在地方政府当了三年半的副局长,对此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企业开张要做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比如有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的,消防生产的,职业卫生的,水土流失的等等,加起来有六七个预评价。
第三,监管手段出硬招,比如说查封、扣押全有了,原先监管部门没有执法硬招的时候,常常遇到的尴尬境地。而《环境保护法》对违法排污这些设备,规定了可以掌控可以查收,这些措施有利于查封违法行为。
第四,监督和参与体现环境民主的原则。《环保法》真正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参与环境保护权,我们已经有了一定实际意义上的参与环境权了,比如公民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这也是环境权有序保障的形式,所以民主性是很强的。
第六,法律责任很严厉。比如拘留,行政拘留是四种情况,没有环境保护评价就要拘留,你投排污染物拘留,你如果伪造、造假也要拘留,包括瞒报、谎报数据也采取拘留的形式。
热词三:APEC蓝
年度回顾:
11月3日上午8点,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网友形容此时天空的蓝色为“APEC蓝”。APEC蓝得来并不容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70%,燃煤锅炉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污染企业退出,甚至连八宝山殡仪馆都暂停焚烧死者生前衣物。
点评:
网友们对APEC蓝的追捧,显然是受近年来大气污染的影响。细数一系列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除了北京市改造燃煤锅炉、淘汰老旧机动车和污染企业之外,其他的限行、停工、放假措施,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公众更期待政府能出台长效的减排政策。
只有掌握雾霾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雾霾治理难题。值得肯定的是,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北京的雾霾不只是北京的问题,而是整个华北地区的问题。此次针对APEC的空气质量保障中,对于河北、天津和山东等省份提出减排要求,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治理”的正确思路。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怎样把APEC蓝留下来?APEC期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有力的联防共治措施,灰霾是可以有效治理的。这将极大地提振全社会的治霾信心。
热词四:四梁八柱
年度回顾:
“四梁八柱”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二〇一四年年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形象说法,用来描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宏观性、系统性、轮廓性的整体架构。主要包括4个方面内容:一是以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为实践主体,进一步丰富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二是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龙头,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以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的环境保护组织制度体系。四是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构建改善环境质量的工作体系。
四梁八柱是一个形象说法,用来描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宏观性、系统性、轮廓性的整体架构,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化,也是各地区和环保部门一个时期以来探索实践的总结概括。
点评: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以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为实践载体,进一步丰富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近十年来,中国环保人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经过不懈探索,全社会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从根本上说,环境保护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能够优化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共识,很多地方在转型发展上爬坡过坎,在节能减排上大刀阔斧,在生态保护上久久为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探索环保新路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维,丰富环保理论体系需要有新视野、新实践。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关系着保护优先方针能否切实贯彻、生态环境质量能否不断改善。
面对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如何才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
热词五:生态城市
年度回顾:
6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生态城市就是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今年,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总结各地经验,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以绿化和宜居为主题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等;以“低碳减排”为主题的低碳城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为主题的集群式、循环型、低碳化的工业园区等。
点评:
建设生态城市当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它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在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会随之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的城市。生态城市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姚士谋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今后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实,生态城市并非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做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应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健康和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质量。生态城市中新的生态文明思想, 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 不仅仅是出于保护环境,防止、减少污染为目的和单纯地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它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内容, 对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热词六:土壤污染治理
年度回顾:
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点评:
报告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本次土壤调查属于初步调查,具有概查的性质,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态势,受客观条件限制,总体点位较疏。以耕地为例,每8km×8km的网格(即6400公顷,也就是9.6万亩)布设1个点位,只能从宏观上反映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以及重点地区污染状况和成因的目标基本达成。这次调查反映出土壤污染总体加重,且已经严重到不能忽视的程度,将使我国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壤环境保护意识,意义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