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象山泉亭考述(上)

时间:2014-07-29 10:45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柏武    点击:

象山位于荆门城西,为荆山余脉东南支诸山峰之一,汉代称半月山,隋代称蛾眉山,唐代称蒙山,宋元以后因其形似象称象山,今人以陆王心学开创者、南宋荆门知军、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号象山)之号名山。象山本身并不高,海拔不过176米,但古代名人多于此题诗作赋,摩崖石刻随处可见,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碑碣,其中不乏名家。据宋朱震《荆门军碑记·蒙泉题咏序》记载,象山东麓仅唐宋时期镌刻的诗歌碑碣就有57块。古往今来之所以有那么多名人纷至沓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有泉及水。蒙,八卦之一。《象》曰:山下出水。唐代称蒙山,就是因为出水,故以名山。

文明湖的前身为宋仁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荆门知军、翰林学士彭乘引蒙泉、惠泉、顺泉水而形成的三沼。在古代,泉水流量较今天大,不仅是城区居民的主要水源,而且保障着竹皮河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唐代沈传师《蒙泉》诗云:京路马骎骎,尘劳日向深。蒙泉聊息驾,可以洗君心。此诗作于宝历二年(826年)四月,是目前所知写蒙泉最早的诗歌。

蒙泉、惠泉始于何时,如今很难详考,但毋容置疑的是唐宋时期就十分有名。蒙泉因蒙山而得名,史无异辞。惠泉或被认为是因泉水冬日犹温,比蒙泉优惠而得名;或被认为是因惠荆门百姓而得名,此释出于对宋人记述荆门的解读。宋荆门知军王之望《蒙泉龙堂小记》说:荆门为邦,依泉而立。饮濯烹饪,咸仰以生。下流灌溉,功利尤博。

唐诗人笔下,有沈传师的《蒙泉》,李德裕的《惠泉》、《蒙泉》,宇文鼎的《惠泉》及《山下泉》,牛徵的《二泉》。据《宝刻类编》卷五《题蒙泉诗》注:太和九年(835年)刻——荆门。宇文鼎是唐代书法家,碑记沈传师所写《蒙泉》诗即由他所书。宇文鼎《惠泉》诗:璞玉耀荆山,山根窦玉泉。有声清出籁,凝色碧于天。晓静微涵日,春晴浅浸烟。岩花红影密,啼鸟下沙壖。诗碑后来丢失,明代州人复制,但又混杂于榛莽乱石之中迹不可寻,直到前几年才被找到,得以重现尊容。

宋代,邑人孙何有《蒙惠二泉》诗,其弟孙仅有《惠泉》诗。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各有《荆门惠泉》一首。洪适有《题蒙泉》、《次韵荆门惠泉》,张垓有《蒙泉》、《惠泉》。此外,陆诜《蒙惠泉》、王之望《题蒙泉》、李复《荆门军蒙泉》、张栻《题蒙泉》、刘子澄《蒙泉行》、濮阳景《蒙惠二泉》、项安世《留荆门蒙泉上》等诗都非常有名。

蒙泉其实是唐初诸泉的总称,惠泉之名是后来才出现的,其得名可能与李德裕有关。唐代流行品茶风,而且对煎茶用水极其讲究。据王谠《唐语林》记载:李卫公(德裕) ……在中书,不饮京城水,悉用常州惠山泉,时谓之水递。常州惠山泉,即今无锡惠山泉,李德裕对常州惠山泉之水极其癖好,责成常州及无锡地方不惜人力物力,通过递铺千里迢迢向三千里之遥的京师运水,供自己享用。李德裕此举,引来政敌无数攻讦。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被罢相失势,贬至荆南(今荆州),后又被贬至潮州、海南岛。李德裕被贬,求常州惠山泉水饮茶已不可能,自然思念愈甚,只好把相似的荆门蒙泉水当作常州惠山泉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指出:荆门惠泉,本名蒙泉。……而德裕乃直名曰惠泉,岂非思惠山泉不可得,求其似者而强名之欤。因为李德裕将荆门蒙泉水比作常州惠山泉水,又题《惠泉》诗,还是前权相、现荆南节度使,于是便将蒙泉改称为惠泉。这就是惠泉得名的真正原因。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