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日暮乡关

时间:2014-06-25 08:41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何红霞    点击:

        赤脚踏过的土地,喝过的山风和泉水,钻过的桥孔与树洞。以及某年离别时,鸡鸣与狗吠穿透挂着晨露的竹林,父母兄弟站在屋前,越来越小的身影。宇宙似乎无限大,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时空,所有的风雨坦途欢乐悲愁,都会逐渐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这种记忆融进了生命的底色,成为抹不去的个体经验,具有高度辨识的特征。
        但有种感受也很奇怪。即使从未离别,一生都在原地,你也会有背井离乡的感觉。这种离间感,有时跟物理距离有关,有时跟时间距离有关。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守在我们的出生地,一个叫张场的小乡村。但他们经常感叹,说村子再也不是以前的村子。一切物事都变了。光屁股蛋蛋,转眼就西装革履地娶了媳妇,又生了娃;活路做得十里八乡都有名的二伯,一个哈哈打到邻村都可以听见,转眼就耳聋背驼,蜷缩在一个人的暮年世界;村子里过年时才回来的一群年轻人,若不是碰到他们和各自家人在一起,父母就很难分辨他们是谁。有的老房子风刮雨淋,又久不住人,荒草丛生,不记得啥时候就塌了半边;儿时放牛、捡蘑菇的山,现在基本都被开发了。所谓开发,就是砍光了松树、栗树、杨树等原生树,再种上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风景树。这些风景树,大概知晓了不久便要被卖掉的命运,这里终将不是他们的归宿,所以就长得很不上心,总是很慢,有些意志薄弱的甚至抑郁而亡。在大型挖掘机经常性的威胁和暴力中,草也失去了信仰,没了一岁一枯荣的心愿,山上很多裸露的土地,像长了癞疮的头顶。
        每个时代,都有可能让人感觉“物是人非”。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历史节奏正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大步跨进。现代性的逻辑先是覆盖了城市,接着覆盖了乡村。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逐渐被消弭。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传统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传统的古历新年,是一种集体意识大回归。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但总有“回不去”的感觉。都感觉年味在变淡,即使回到故乡,“故乡”的温度、色泽、气息等等已经抚慰不了乡愁。手工的乡村和年,已然被工业化侵蚀。尽管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中国的年节里,广泛的社交是对社会组织系统的不断强调与完善,成为抚平日常社会生活创伤、修复社会关系缺陷、建构社会安全心理状态的社会文化定期检修系统。但我觉得,乡愁才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才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一种追寻和认同。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与希望。静默于故乡的旷野,倾听往事汹涌。却发现,许多个日暮,再也难以找到乡关落下。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