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孟亭
时间:2014-06-18 16:12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李柏武 点击:次
孟浩然(689——740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著名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世人并称“王、孟”。两人不仅誉满天下,而且交谊甚笃,堪称文坛佳话。荆襄地区是孟浩然一生主要的活动地方,其中在荆门境内也留下了一些古地名及纪念性遗迹。
孟浩然年轻时在家乡襄阳鹿门山隐居、读书。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前往洛阳求仕,滞留三年无所获。40岁时,北游长安(今西安),应进士举不第。期间在太学赋诗,满座叹服,一时名噪京城。传说王维曾私邀孟浩然进入办公的内署叙谈,适逢唐玄宗突至,孟浩然无可避让,匆匆藏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只好据实奏报。唐玄宗对孟浩然也有耳闻,命立刻出见并赋诗。孟浩然诵其近作,其中有句“不才明主弃”,让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孟浩然本来是自谦,结果被唐玄宗误解为对皇帝心存不满,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进仕机会,只得返归襄阳。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名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专设幕府将孟浩然招致门下。期间,孟浩然经常往返襄阳、荆州之间,所走路线大致经荆门城,再沿荆河(又名建阳河、拾回桥河)南下,或乘小舟顺水直达荆州城码头,或走民间便道步行到荆州城。久而久之,孟浩然经常休憩的地方,人们便把它称为孟子港,地点在今荆门掇刀西南郊——团林铺镇孟港村。不久,幕府撤销,孟浩然不得不再次归隐襄阳。
唐代郢州治石城,即今钟祥郢中。石城上接襄阳,下达武昌,是汉江中游重要的码头,上下往来船只到这里一般都要作短暂停留,补充食物和饮水,同时让乘客上岸休息一番,恢复体力。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以殿中侍御使知南选,经襄阳离开时在汉水舟上写下了著名诗篇《汉江临泛》,其中“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成为当今吟诵荆门市的不朽名句。接着,王维顺汉水南下至郢州。居郢期间,据《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在郢州刺史亭为孟浩然画像,后来人们便将刺史亭改称为“浩然亭”。据说孟浩然曾骑驴寻梅于宜春之南,与王维相遇,故王维“戏写其寒峭苦吟之状于兹亭”,并将画像题名为“孟夫子踏雪寻梅像”。孟浩然身段颀长,出尘苦吟的形象就出于王维的生花妙笔之下。这种画法极其传神,“后人响拓摹传摩诘(王维)所写,迄今不绝”。唐僖宗咸通四年(863年),著名诗人皮日休赴江南路过郢州,“既慕其名,亦睹其貌”,于是造访旧迹,与新任刺史郑諴论及浩然亭,并应邀作《郢州孟亭记》志其事。其时,刺史郑諴依“书名曰贬,书字曰贵”俗例认为,贤者名讳不可冒犯,直呼其名不尊重,便将亭名更署为“孟亭”。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郢州重修孟亭,诗人李复作《郢州孟亭壁记》记其事,让孟亭名声更是大增。
孟亭在郢州,而郢州在哪里,自古及今出现了许多误释和争议。《辞源》等书认为唐代郢州即武昌县(今武汉市),后来有学者承其说。其实,武昌称郢州,是唐朝以前的事。南朝宋、齐、梁、陈之郢州的治所确实在江夏(武昌,今武汉市),但这个郢州在隋代被废除,改称鄂州。唐朝复置郢州,治所在今钟祥市,治域仅包括今荆门市所属的京山、钟祥,与以前大不一样。钟祥称郢州从西魏初置(与江夏对置),唐初复置,一直延续到宋朝末年,前后达数百年之久。但钟祥汉代称竟陵县(郡),北周称石城郡,元朝称安陆府,明代称承天府,清代称安陆府,历史上行政区划名称频繁变换,世人难知其详,于是张冠李戴,将唐代郢州仍置于六朝时期的郢州——江夏(武昌)身上,孟亭自然也随之从钟祥“搬”到了江夏。
一千余年来,钟祥孟亭因风雨剥蚀、兵火相加而数次坍毁,而后人则又多次重修恢复。北宋崇宁五年,郢州知州钱邵重建孟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承天府知府孙文龙在府治侧重建孟亭,清代亦有多次重修的记载。直到上世纪40年代日寇入侵,孟亭彻底毁于侵略者的炮火之中。孟亭遗址位于今钟祥白雪楼故址侧,即今钟祥郢中兰台山西侧(原郡署东司马署所在地、今市政府大院)。
自王维题画、皮日休题记后,孟亭很快就成为郢中名胜。康熙《钟祥县志》将“孟亭梅雪”列入郢中十六景。历代名人纷至沓来,多有题咏。且录孙文龙《题孟襄阳小像》诗三首可窥当年之盛,诗云:“千载风流未可追,新亭重貌旧丰仪。长松飒飒凉飙至,疑是骑驴冒雪时。一片秋云江上来,吟高白雪满平台。小窗今夜看明月,几度思君卧碧苔。摩诘丹青今复光,人人争睹孟襄阳。只今山鸟鸣亭畔,尽是先生白雪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