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怎样写好调研文章》评讲篇

时间:2014-05-13 15:00     来源:未知     作者:陈方柱    点击:

第六讲  评讲共青团湖北省
  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上)
              ——兼谈当前调研文章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      
 
 
调查研究和调研写作是个大课题,怎么讲得好,对大家能够真正有点启发,是很不容易的。我的办法,一直是结合有关教科书的方法,以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实例为主,有时由讲授对象提出实例,有时是根据讲授对象的需求和要求,借用他人的一些实例,介绍、讲解一两个调研理论和方法问题。
在这一讲里可能这三种办法都要用上了,首先是由团委的同志提供几篇调研文稿,我先看了,基本上知道了文稿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到底哪些好、哪些差;好的好在哪些地方,差的差在哪些地方。这样我就可能帮助大家对好的方面如何坚持和发扬,对差的方面如何补充、训练、修改、提高。最好还要能够和大家面对面地讨论、辩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修改,用一句新话说,这叫“互动”。这样搞的好处是,就文章谈文章,有什么长处肯定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改掉什么短处,有的放矢;能让大家都动脑筋、想问题,大家都发言、讨论、辩论,生动活泼,见仁见智。最后,根据讲授的需要,我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和借用他人的成果,组织了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并兼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文章的基本情况
我收到同志们的稿子共是八篇,只有一篇署了作者的名字,其他的都未署名。署了名的,我也不认得那位作者。这样很好,有利于我对文不对人,只就文章谈文章;有利于我是怎么看的就怎么讲,不是偏向谁或对谁过不去,我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这我就又有个要求了:请大家不要过于看重我的话。因为我的话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加上你们的文章大都涉及团的工作,一是我不熟悉,二是我跟你们毕竟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有一条很深的“代沟”;还有知识文化上的差距,你们的新知识比我多。我说好的,不一定就好;我说不好的,也不一定就不好。我说的正确的话,不正确的话,都只是仅供参考,也希望同志们批评,大家就写文章的这个问题,和我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争论一番是可以的,有利于共同提高。
同志们这八篇文章,乍一看,大致可分三类:
一篇是领导讲话,这不是调研文章,不在这次的讨论之列。
两篇是工作汇报。格式是工作汇报,在汇报内容中,有些是经过调查研究的,有些还是按调研文章的要求归类、总结的。这两篇都可列入调研文章之中进行研讨。
剩下的五篇,明显是调研文章,加上两篇也可算调研文章的工作汇报,调研文章共是七篇。这七篇调研文章,如果再分类型,四篇属工作总结型或经验型调研文章,两篇属问题型调研文章,一篇属情况汇报型调研文章。
仅从现在收到的这七篇文稿来看,第一,同志们的文字水平,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基础较好,基本功不错,首先是大家都能写成文章;第二是大家写什么就像什么:工作汇报就像工作汇报,调研文章也很像调研文章。
在正规出版的教科书中,是没有调研文章这个概念的,正儿八经的,是叫“调查报告”。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至少是我和我周围的一些同志,口头上,有时在书面用语中都叫“调研文章”,比较随便,也能体现它的特点,不像“调查报告”四字一出口,文绉绉的。所以,我以为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就叫调研文章好了。
这七篇调研文章,如果按质量划分,我个人认为,好的两篇,一般的两篇,剩下的三篇较差。好的两篇是:《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和《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前一篇,我是后来才觉得它写得好的。开始,我浏览了两遍,觉得它的第一块跟第三块有点“打架”、重复,怀疑它逻辑上有点混乱。后来,我反复看,觉得在逻辑上“打架”的问题回避得不错,很佩服作者的高明!这篇文章,如果在逻辑上挑不出大的毛病,它在内容和主题表达上,条分缕析上,点面结合上,观点与材料配套上,就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在这里应该算得上好文章。至于文字上,推敲推敲,那就很正常。
《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这篇文章一看标题,就觉得有特点;切入点小,题材也不很大,就是写农村公路“村村通”的。这是当前为农民办实事中的一件具体事。突出的办法就是理清思路,达成共识,落实责任。全文1500字,分三块,每块里面还写了三至四条具体的做法,有点有面,数据有零有整,准确全面;见人见物,又有思想、有活动,也较具体生动,文字精练,是一篇比较好的经验性文章或经验性调研文章。作为工作汇报,也是比较好的。稍加编辑,就是调研文章了。
一般的两篇:一是《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二是《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从表现形式上、结构上、内容上看,都是比较好一点的调研文章。
《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这篇,6000多字,第一部分写农村团的工作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写对策。问题写了七大条,对策写了六大条;问题下面有问题,也有原因分析;对策里面还讲了些理由,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有些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的文章,拿到刊物上去发表,明显的问题是长了点,应砍去几条,保留三四千字,也不是不可以。虽不算是很好的文章,比较起来,也不算很差。如果认真推敲起来,毛病也较多,较明显,与其他几篇较差的文章的毛病可说是共同的。
《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一文,主要是分成做法和效果两块。做法较一般,不够完整和透彻,没有写出很吸引人的东西;效果部分写得好一点,四个“品牌”还有点新意。但前后两块合起来看就有问题了,前边重点是讲项目,后边却是讲品牌了。这在逻辑上说,是逻辑混乱;在内容上说,是转移了主题。大标题里根本没有提“品牌”二字,这可就是跑题了。
较差的几篇,可能毛病还多一点。但这些毛病,不少年轻同志和初学调研的同志都有。这可说是常见病、多发病,很普遍的毛病。
(一)浅
层次浅,表面层次,思想深度不够。比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所列三个问题:
一是团组织筹建工作发展缓慢。下面又没有说到底怎么缓慢,为什么缓慢,而是说了另外一些话。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团干部兼职严重,团组织工作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下面只有简简单单76个字的一般性解释,既没有具体的数字资料显示,也没有典型剖析。
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团动力不足。是什么动力呢?精神动力还是物质动力呢?下面都没有展开分析,只写了百把个字就完了。
对策也是三条:
“一、转变思想观念,使团的活动更务实。”
应该转变哪些观念,怎样转变,转变到哪些观念上来,几乎一字未提。
“二、提高团干部素质,积极创收活动经费。”
这样两条措施合并成一条是不妥当的。前边是一条综合性的宏观措施,后边是一条具体的日常性工作,合并成一条,不伦不类。提高素质,只讲了四个方面,四条标准吧,到底怎么提高,没有说,实在一般得很。
“三、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组织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条两条、一项两项、一句两句话讲得清楚的,要讲具体、讲透彻,可操作才行。可是,该文只讲了一句话,下边就讲如何与企业同步的问题去了。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旧
观念、内容、写法都比较陈旧。有点人云亦云。比如《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这份工作情况汇报,主要工作成效五条。
第一条是齐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条是“两法”实施的舆论氛围得到了积极营造。
第三条是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不断增强。
第四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已初步形成。
第五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了大量工作。
什么“齐抓共管”、“舆论氛围”、“不良环境”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提法,少有新意。“格局初步形成”、“得到了积极营造”、“已初步形成”、“做了大量工作”等,这些词汇,几乎是一些日常口语。
存在的问题三个,除了第二条“不良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容低估”外,其余两条都不新鲜。比如第一条“有些方面对‘两法’实施认识不够充分”,就确实较旧了。
第三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依然突出”。一个“依然”就说明这不是个新问题、新观念。加上这里所举的事实典型,时间范围是2000年至2002年11月份的,一个突出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是2002年5至8月抓获的。现在已是2006年了,举本市的数据竟是2002年的,已四年了,县市区都已换届一年多了,镇乡政府已换两届了,应该说是比较旧了。针对四年前的情况写对策,能有多少新观念、新办法,就很难叫人信服了。至于写法的旧,就是老一套,“老三段”:问题、原因、对策,或者“老两段”:问题、对策。
(三)空
缺乏具体、新鲜、完整的情况描述和数据反映,尤其缺乏完整、具体、生动、新鲜的典型描述和典型解剖,好多只是抽象的描述;综合的牵涉到量的表述,就用“一大批”、“大多数”、“一部分”等模糊数量词表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这篇3000字的文章共用了11个“一批”、“一大批”等抽象的、不确定的模糊数量词,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真实、准确、完整、新鲜的典型可说一个也没有。这样的文章实在太空了点。
我们写的是调研文章,必须靠事实说话,一要有点有面,有具体的数据,二是要有完整的典型,再加上符合逻辑的严密的推理,才能说明问题。
(四)残
残缺不全,不完整,缺这缺那。
1.逻辑结构(构成)不完整。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三足才能鼎立。四条腿的桌子才站得稳。这些具体事物的逻辑构成,缺一个组成部分就不行。我说有些文章的逻辑结构不完整,就是说它的逻辑构成不全,文章就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或者说服力不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的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三个:一是组织筹建工作开展缓慢;二是团干部兼职严重,工作时间没有保证;三是建团工作动力不足。
我在前边讲“浅”的问题时,举了它的浅,表面性。这里讲逻辑构成不完整,还想举它一次。因为它的浅,所以它只讲了表面上的问题,而它的逻辑构成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揭示出来,仅有浅层次的问题,没有揭示出深层次的、规律性的内容和问题,文章的逻辑构成就显得单薄,站不住,文章就难以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其启发性、可读性、可参考性等就要打折扣了。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第三块,“积极参与经济工作,为兴工富市贡献力量”,下面只讲了两条:一是因地制宜引导青年投身兴工富市;二是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仅这两条,对于共青团发挥自身优势为兴工富市贡献力量来说是不全面的。在为兴工富市贡献力量的大框架内,应该有更为丰富的逻辑构成,绝不会只这两条,仅这两条是支撑不了的。三足才能鼎立,四足才四平八稳。所以,这样分类表述,让人感到单薄,感到不完整。逻辑构成完整,关键在于逻辑划分穷尽,不缺少子项,也不是子项无穷无尽;子项无穷无尽,就无法列举,当然也无法论述。1996年市委领导要求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农委、市农业局等联合调研前荆门市(不含京山县、钟祥市)工程农业发展情况。什么是工程农业?它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起初,不少同志认为它包括粮食工程、棉花工程、油菜工程、林果工程等,完全从微观层面、具体的农作物品种层面上划分,这是无法穷尽的,文章也一直完成不了。后来,把这个课题交给我和秦尊文同志,我是拿第一稿的,我把它分为设施工程、生态工程、加工工程、流通工程、科技工程五大工程,文章很快搞成了,被市委认可后,得到省专家评审组夏振坤、周景堂、廖丹清、陈文科(四位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致好评。可见,逻辑划分的科学、合理、准确是极其重要的,丝毫马虎不得。
2.缺乏说服力。我们每提出一个观点,都必须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撑,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这里,有些文章明确地提出了观点,但没有充分的论据材料支持,观点跟材料脱节或无材料说明观点的例子较多。
比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团组织筹建工作开展缓慢”,怎么个缓慢法,就应该有详细的时间、范围、进度等一组数据显示,否则,你怎么让人信服它开展缓慢呢?在这里首先提到了“团员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但什么时间、地点、范围等具体情况却只字未提,这怎么让人相信团组织筹建工作进展缓慢呢?观点跟材料脱节,有观点无材料说明的,还如该文的对策第一条“转变思想观念,使团的活动更务实”,你首先应该讲清楚过去是些什么思想观念,有什么危害,为什么要转变;再讲清楚怎样转变,转变到哪种程度,它是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可是这里就没有这些阐述,当然就缺乏说服力了。
3.缺乏典型和典型不完整,典型事例缺胳膊少腿的问题。在所有这些文章中,典型事例篇幅最长的是《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第三块第二条,它整个这一条就只讲了一件事,这就是团市委争取团中央支持,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这个典型,从发起,到组织、到洽谈,到圆满成功,确实算写得较为完整。但是,就没有写最后落实的效果。这个活动是2003年4月11日开办的,现在是2006年在写总结性文章,可实际效果一句也没写。这就是说,这个典型没有搞完整,属缺胳膊少腿一类的典型。仅用这个典型来说明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的成效,其说服力就不足了。一是整个这一条成效仅用这个典型,本来就显得单薄,连面的交代,概括性的交代都没有一句。二是这个典型又没有写完整,特别是最主要的实际效果没有写上去。是遗漏了呢?还是没有效果呢?遗漏了,就是缺陷,就不完整;是没有效果,这就不能成为典型,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4.缺乏论证和论证不足、不力。要说服别人,要想说服力强,必须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俱全,三者具体,推理正确无误,构成严密的逻辑推理,否则,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仍以“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一节为例,这就既有论据不足,又有论证不足的问题。所以,它的说服力是差的。一般来说,要想有力证实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的成效,除了首先表明论点,还要进行面的概括,看在面上,团市委总的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效果,然后举典型例子一到两个,至少重点地、突出地、完整地举一个。这样的话,其说服力可能就比较强了。但在这篇文章里却不是这样。“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是一个论点,接着就叙述了一个不完整、没有落实效果的典型;其他论证的话,面上怎样的话,一个字也没写,既没有归纳,也没有演绎;既没有综合,也没有完整、透彻的分析,仅有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几句闲言碎语吧,这个论证就不能叫论证,只可叫没有论证,这哪会有什么说服力呢?写得较差的几篇文章,多数论点都没有论证或论证不足或论证不力,所以没有多大说服力。
(五)平
平淡、冗长、拖沓;没有侧面、没有角度、没有重点;大而全,面面俱到、平分秋色;什么都说到了,什么都没有说;没有特点、没有特色,就没有味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应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如果波澜不兴,一潭死水,怎能引起别人阅读的兴趣呢?《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作为工作情况汇报,可以长点,但一长,就是7000多字,谁有时间和耐心看完;就是看完了,你平平淡淡,起什么作用呢?《新时期农村共青团面临的挑战》作为调研文章,也这样冗长,就更不好说了。把大标题一看,就知道它是个大而全的东西。拿起稿子,6000来字,没有重点、没有侧面、没有角度,让人不得要领。文章没有署名,全文六千字中,只在问题第二个中有两处“我市”。如果我们把大标题下署上“荆州”,或者“襄樊”、“随州”等市团委,大概都是可行的。因为文中所提的问题,所提的办法,加上文字表达,都显示不出地方特点。因为地方农村团的工作,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的任何一个省下的哪一个市团委,都可这样写,也都不会有大的错误。
回过头来说,一般这样的文章,这么写的也不少。开头的话当然是要删改的,其他的文字压缩一下,实在没有多大分量的段落砍掉,说不定发个什么大众性的刊物,也是可能的,虽然没有很多有特点的话,但也没有什么错话,也说不出什么大的不妥来。
还有个“新时期”,新时期是什么时期?跨度有多大?改革开放以前就讲新时期,现在又讲了20多年。所以,这是个很不好把握的时期,抽象得很,也一般得很,平淡得很,不过用的人也不少,用也无大错,反正是大而全,大笼统,在时间上也是漫无边际。这篇文章200多字的开头语,也是太大,太平淡,一个统天袋,把什么都包容了,适用于所有关于农村情况的文章。不好,也不错。就是没有特点,平平淡淡,称得上比较典型的大而空的套话。
(六)杂
内容、逻辑、语言,都有点混杂,缺乏提炼。
内容混杂。刚才讲到的《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的开头,也是内容混杂的例子,你是要讲农村团的工作,却从全面小康说起,又说“三农”、农村改革,还把全国农村的宏观环境几乎都说到了,才最后接触到主题。这就是内容混杂,胡子眉毛一把抓了。这篇文章问题第四条,“团员青年思想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难以统一。”你是讲问题,但讲到团员青年思想多样化、多元化时,却主要讲的是团员青年思想多样化、多元化的积极面,适应市场经济,勇敢拼搏,更加务实,后边才讲到少数人的拜金主义思想。这一条是用于写问题剖析矛盾的,却搞得问题与成效混淆不清了。这篇文章问题第五条讲团干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本来写前面的三小条就够了,不知怎么又扯上了后边“工作思路不清晰,被动应付的多,主动创造的少”等三小条,这样,就把文章内容搞得很杂了。
逻辑混乱。刚才讲的《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中问题第四条,讲问题,思想难统一的问题,却讲了一大段青年思想活跃,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好的方面,这也是一种逻辑混杂。
也是这篇文章,其对策第二条“提高综合素质,优化团干部整体结构”,与第四条“以培训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村团干部和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教育能力”就有点交叉、打架、重复、混淆不清,要么就合成一条,要么就重新划分,避免逻辑混乱的问题。
逻辑混乱的问题,在写得比较好的《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中也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其第二块中的四条措施中的第二条措施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第三条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里本来就包含了“向上争取扶持”,你在前头的第二条措施中详细写了争取的情况,后边又把它写进了“五个一点”,这就交叉、打架、重复了。而且,你在第三条措施开头写了全部的资金预算,后边写“五个一点”的办法,很合逻辑的,这件事本来应写在规划之后,但后文却在规划之后写了向上争取,争取完了之后又写全部资金计划,及“五个一点”,这就颠倒反复了,逻辑也混乱了,这就不太好了。所以,我边看边划,把这第二条措施删掉了,其主要内容合并到第三条当中,把第三条改为第二条,文章应该说通顺多了。
此外,内容混杂、逻辑混杂、语言混杂,必然造成杂乱无章,结构松散,使文章没有吸引力,让人读不下去;读了也不知所云,得不到什么启发。
二、调研文章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调查研究的基本了解
这与学习不够是两回事。现在的年轻同志大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学养丰厚,只是对调查研究缺乏了解和实践而已。不少同志的书架上可能都有很多的调查研究教科书,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技巧、典范等,可以说汗牛充栋。但学习理论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可能又是一回事。它是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际操作的。大家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调研上时间少、机会少,缺乏锻炼,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二)调查不够
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出精品是目的。
调查是基础,调查研究的重点,主要的精力、时间,首先就要放在调查上。可是,从现在提交给编辑部调研文章的情况看,只是少数同志可能搞过一定的调查,有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典型材料,基本上可以满足文章的需求,多数同志连基本的必要的数据都没有,更没有完整的典型和详尽的事实材料;一个地方、一件事物,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周围的环境怎样、内部环境怎样,可能有的同志真正还不甚了解。看样子,这些同志工作忙,把调查研究只是作为搭头对待。有的到过现场,进行过一些了解,走马观花吧,可能根本就没有拟订过详细的调查提纲,也没有制发过详细而全面的调查表格、问卷,更没有反复多次、多层次、多侧面调查,尤其分专题召开座谈会、调查会之类;有的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现场,没有进行过现场调查,只是看了些资料,看了看电脑,或者道听途说,甚至捕风捉影,东摘西抄罢了。所以,我说,调查不够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研究不透
研究是关键。什么是关键,就是决定成败的最重要的环节。什么是研究?就是探讨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也包括带规律性的经验、做法等。前边讲了,有的同志基本上没有对自己的选题进行过深入、全面、细致的了解,没有深入、透彻的典型调查,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了。要研究,首先就要研究基本情况、数字,研究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相关的数据,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向的比较、计算、推论、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找出发展方向;其次提出思路,提出决策参考和决策方案。你一点基本的调查数据、事实记录都没有,或者仅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这是谈不上研究的。基本数字都没有,首先就是对最表面上的情况不清楚,连最表面的量变都不清楚,还哪能清楚质变呢,哪里能够预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规律呢,还哪里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和参谋建议呢?写出的调研文章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东西。
(四)思路不宽
缺乏独特新颖的思路,没有侧重点和独特的角度,多是老一套,大家都知道的一些东西。比如《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一文就基本无新意,《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也属于这一类;《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对于共青团的工作,可能是新的,但那个基本做法的概括和描述,就比较一般:一抓项目规划,二抓项目实施,三抓项目评估,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写。不是说这样概括就完全不行,而是说这样概括的,太一般了,大家都这么写,就平平淡淡,显不出有什么新的独特的思路和措施。你写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不说别人读了没劲,你自己读,也会打瞌睡,你的文章就没有多大力度和朝气,吸引不了人,打动不了人,不能催人奋进,叫人奋发有为。如果你把思路拓宽一点,增加几条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再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重新概括,那效果一定大不相同。我们搞调查研究,写调查研究文章,就应该努力创新思路,提出新的观点,想出新的办法,给人以新的启发,我们的调研才有作用,才有意义。
(五)撰写不精
文章撰写,从大的方面讲,包括题材选择,主题确定,大小标题,结构构思,谋篇布局,开头,结尾到语言文字的加工润色,涉及写作学的方方面面。从当前我们收到的一些调研文章看,写作精益求精的较少,几乎每篇都或大或小存在一些问题。按照杜甫老先生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老先生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要求和写作精神、写作实践看,差距就更大了。这几篇文章大约也是这样。仅就文字表达讲,几乎没有哪篇文章的文字经得起推敲。每篇文章的文字表达我们先不说,只说开头那两百字,总应该写得简洁明快,直奔主题,让人赏心悦目,引起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吧。可是,就我反复看来,除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好像还过得去外,其他6篇,再没有哪一篇经得起推敲。
《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开头用250多字讲了全面小康和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到第260个字的时候,才接触到农村共青团的工作。而开头那250多个字,或许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篇关于农村问题的文章,一大段大而空的套话,既不精练,也不准确,还有点随心所欲,说到哪儿是哪儿的样子。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开头四句,第一句是讲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句讲团组织人员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第三句讲如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团员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第四句讲这些问题如何提到了我们面前,接着“在调查中,发现……”这与前边的话明显有一个吊坎,前后的语气接不起来。再说,在内容上,从前边的四句,也很难一下子就过渡到“团建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上来,语言表达上明显粗糙。
《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一文的开头用了500多字,也没有必要。语言上的粗制滥造,在正文中,应该说随处可见,离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确有较大的距离。
(六)功夫不深
尽管现在年轻同志们的文化起点高,学养丰厚,但在调查研究上还显得功夫欠缺,无论调研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还有待提高。俗话说,诗书无底,武艺无根;学海无涯,天外有天。调查研究无论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作为一项实际工作,其深度和广度都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可以的。我们每个人的功夫,都是有限的,探索和学习的空间还很大,都应加倍努力才行。功夫不深的原因,还受当前社会分配不公,调研风气不浓,民主与法制建设滞后等的影响,不少人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调查研究,所以,功夫就不深了。
三、提高年轻同志调研能力的思考
要想提高年轻同志的整体调研能力和水平,我的想法和建议是十个字:博学、多问、深思、明辨、巧言。
(一)博学
就是要博学多闻、博闻广见。古人有由博反约的说法,博,就是广博;约,就是专精。其意思就是要带着某种问题去博览群书,从群书中寻找启发和论据,以进行专精研究。加强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掌握丰富知识,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多向同事、群众学习;尤其要向社会学习,即读“无字书”,学习书上没有的知识。比如风土人情,书上确实没有,但很重要。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向社会学习,学习社会。既要持之以恒地储备知识,又要坚持不懈地更新知识;既要超前学习,又要急用先学。每当承担大的调研任务,就要“急时抱佛脚”,广泛收集、学习当前上下、内外有关该课题的政策、调研信息、理论调研文章等,看看“上头”、“外头”、“下头”有关该课题的情况,并且“吃透”“三头”,就是把“三头”的情况都要消化,为自己的调研做好准备。
按照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解释,“博学”就包含着这方面的内容,“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他反复强调多“于见闻上做功夫”。明末方以智说:“物有其固,实考究之。”他的“实考”不仅包括文字考证,还包括实地考察和实践。
(二)多问
调查,主要就是问,要口问手写,要嘴勤、腿勤、眼勤、脑勤、手勤。嘴勤,就是要多问。古代王充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多问,还要会问,动脑筋问。要采取多种形式问,口问、电话问、书面问、用问卷形式问、开座谈会问。要问很多人,不同对象都问到。多次问、反复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事先拟好调查提纲,有条有理地问。我曾写过一篇《调研要有好思路、好提纲》(在国家统计局主办的《调研世界》2001年第5期发表),要求调查之前把所要调查的一切人和事都考虑周全,按提纲调查提问。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事物,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内部怎样、外部怎样,都要问到,问个清楚明白。腿勤,就是要到处走动,深入现场,实地访问。对很多事情的调查,最好要有现场感,深入现场,就更为亲切、真实、生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很好,但有些传统的东西,也不应统统丢掉;有些传统的东西,电脑是代替不了的。眼勤,就是要实地看,边看、边想、边问,这是电脑代替不了的,这种调查,非常重要。只有设身处地,深入现场,才能有更多的感性、理性、悟性和灵性,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和办法。对于发现问题,就非常重要。关于脑勤,我们到后边还要讲的。手勤,就是要勤动手,做好调查笔记,心记不如一墨,把问的、听的、看的,当时边问、边听、边看、边想的东西统统记在本子上,以便回来后,分析研究,找到规律性、理论性、创造性的东西。
(三)深思
就是要深思熟虑,冥思苦想,想出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道道来。这就是脑勤。深思熟虑,冥思苦想,绝不是胡思乱想,想入非非,而是立足现实,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想象、联想、畅想,浮想联翩,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朱熹说:“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持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所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也。”也就是说,由感观得来的知识,必须经过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得出可靠的结论。这也是强调认识过程第二阶段的重要性。如何思考推理呢?孔子的“举一反三”和“一以贯之”,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立观点和各种事物的极端状态,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求得正确的了解。这就需要深思。1993年,我写了一篇《当前农副产品增产减收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在省委政研室的《调查与研究》上发表),对当时大范围农副产品增产减收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农副产品增产减收的表现,减幅大、减项多、地域广。我用九个字、从三个方面描述出了当时农副产品增产减收的特点。这九个字,是我对几百个统计数字的对比、计算、分析、求证所得,加上几组完整数据佐证,既准确、全面,又新颖、真实,给了各级领导一个严重的提醒。
(四)明辨
就是要明辨真伪和是非曲直。朱熹说:“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这就是说,经过慎思得出的认识还要经过明辨而检验。检验后如果是正确的,那就不必再犹豫,可以付诸实施了。我们讲明辨,就是要按一定的科学原理、历史事实、技术手段、价值取向,对获得的认识进行“两由两去”的加工,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其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这就需要明辨。1995年1月,我们按照要求为市委领导准备一份出席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调研文章,通过近两周的调查研究,我们从过去几十年农业生产不断出现“增长——持平——减产——再持平——再增长”的反复中,明确地预测到了当时农业出现反复的可能性,针对当时农业升温又降温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又放慢的问题、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放开又收回的问题、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又拉大的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又恶化的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又加重的问题等六大问题,提出了防止农业反复的事实依据和对策措施,市委领导采用此文在会上发言,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后被《人民日报·理论参考》用《当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几个问题》全文发表,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大的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六大问题,现在看来,好像也还可令人警醒。这就是明辨的结果。
(五)巧言
这个“巧言”,就是巧妙建言献策,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不是巧言令色的“巧言”。巧言令色是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而这里的巧妙建言献策,或者说是巧言妙语建言献策,就是要妙语连珠,语惊四座;要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产生轰动效应。从总体上讲,巧妙建言献策,包括把握原则,正确选题,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包括角度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推理缜密,观点与观点配套,观点与材料配套,材料与材料配套,等等。从文字表达的技术层面上讲,就是要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就是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多一个字嫌长,少一个字嫌短;就是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做到字字珠玑,句句良言,条条建议有真知灼见,篇篇文章是精品力作,使读的人赏心悦目,交口称誉;听的人赏心悦耳,拍手称绝。从而,达到建言献策的目的。我们建言献策,一定要讲究文采,讲究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艺术,献上好文章。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可能大家都读过唐朝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和宋朝文天祥的“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名诗名句。“朝奏”是什么?就是早晨给皇帝建言献策的奏章;“一经”是什么?就是一篇建言献策的文章。韩愈、文天祥都是通过建言献策上达天听的。我不是鼓动大家幻想通过建言献策往上爬,当大官,而是想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提高自己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技巧,使自己的调查研究获取应有的效果。
 
 
 
第七讲  评讲共青团湖北省
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下)
——兼谈报刊编辑的职责、权利、作用
及“七、十、一”调研文稿编辑法
 
 
有人认为,调研文章一脱稿,整个调研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这最多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还有更为重要的阶段和环节在后边,一是还要原创作者进行自我否定性的反思和在反思基础上的再修改和补充;二是送决策者审读及审读认可后进入决策参谋的运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能还会修改;三是送报刊编辑审读编发(不愿或不能送出发表的不在此列),以实现其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运用的作用和价值。
别的不说了,本讲只谈报刊编辑对调研文稿审读编改的职责、权利、作用及本人独创的“七、十、一”编改方法的运用。
一、报刊编辑的职责、权利和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编辑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就是把分散的事物或者文字材料,按照一定的条理组织起来,或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工作。“辑”,主要是辑录,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起来编成书(刊)。
报刊编辑对所有来稿都具有审读、评判、编辑、修改及决定刊用与否的职责、权利。有职责就有权利,有权利就要负责任。有些报刊和网站不厌其烦地公开宣布所有它们发表登载的稿件观点与它们无关,它们不负责任。这既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的。文责自负,原创作者是要负责的,报刊和网站编辑也是要负责的。只要你对它行使了审读评判和登载发表的权利,你就应该负责,不得推卸责任。报刊和网站编辑的作用应该得到正确的估计和法律的保护。其作用:
一是审读评判作用。凡是来稿,编辑首先要审读,审读之后,总要对它的优劣取舍进行一番评论和判断。这是最基本的作用。
二是引导指导作用。对于有些文稿,有采用价值,但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编辑可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原创作者进行补充修改。
三是审理、清理和整理作用。开始的审读只是读,并不采取“理”的手段。一旦决定采用了,才开始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理”,审理就是审视全篇,决定如何进行清理、整理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文字等,接着实施这些行为。
四是再加工再创作作用。加工本身就是一种初级的再创作,再创作需要花费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比如进一步提炼、提升文稿主题,调整布局结构,甚至将文稿推倒重来,只是保留了原稿提供的素材资料,将原稿改得面貌一新,这在编辑实践中是常有的。有时虽然改动不大,只是改了关键的一小段,甚至是几个字,就点石成金,蓬荜生辉了。编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为了搞好编辑工作,正确行使编辑的职责权利,较好发挥编辑的四个作用,我曾虚心向老编辑学习,认真学习研读过不少编辑工作的专业书籍,尤其对叶圣陶、吕叔湘等语言学权威在1979年出版的《文章评改》反复拜读,模仿学习,照葫芦画瓢,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认真修改安排给我的每篇来稿。后来,我把平时修改的记忆最深的一些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原稿翻寻出来,有选择地进行了回忆、总结,回忆当时编辑修改的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归类总结,概括提炼,进行条理化、经验性整理,再一次照葫芦画瓢,像叶老、吕老他们的文章评改那样,整理撰写了一组“调研文章评改”和“调研文章诊断” 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提炼、创立了“‘七、十、一’调研文稿编辑法”,运用于我的编辑实践。从运用的情况来看,还可谓得心应手。一些同仁也试着采用了,大家都说行。
二、“七、十、一”调研文稿编辑法
现在结合评讲共青团湖北省荆门市委的七篇调研文章,把这个“七、十、一”编辑法也顺便谈谈。编辑人员一般都可对选用文稿采用“七、十、一”法,至少进行2次全面诊断、剖析和整理加工,使差稿变成好稿,好稿变成精品佳作;调研文章写作者也可“反弹琵琶”,用报刊编辑的视角,从调研开始就按“七、十、一” 要求调研好、写作好,一出手就是精品佳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七”
这“七、十、一”当中的“七”就是用好7把“手术刀”。编辑就是对所用来稿动“手术”:
1.“简”。即精简,主要是精简文字。
2.“删”。大刀阔斧删掉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等。
3.“留”。即保留不可或缺的字、词、句、段。绝不可砍了“好腿”,而留下“病腿”;但是好东西被砍了也得再找回来,留住。
4.“补”。主要是联系作者补充事实材料等。
5.“调”。主要是调整布局结构,使其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符合逻辑。
6.“改”。错的改正,差的改好,好的改精。
7.“重”。对于内容材料好,又是报刊急需的稿件,因其写作技术差,必须推倒重来的,一是可由编辑人员具体指导作者重写,二是由编辑人员亲自动手,在保留原作主题和核心材料的基础上,重写一篇。
学会使用“七、十、一法”,主要是可以提高文字技巧,既是此讲前边对策部分“巧言”的全面展开,也是为了解决调研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怎么改、怎么编的问题,达到巧妙建言,妙语连珠,语惊四座,让领导者们听得进、记得住、看得中、用得上,并采纳之。
(二)“十”
这“十”就是抓住10个关节点:
1.注重选题与题目确定。选择确定调研题目,既可以挑选个别事物的某一过程,也可以对特殊系统进行综合性调研。题目可大可小,但不能贪大;要尽量把口子开小,把内容搞深,把道理讲透,其文章的深度和力度才可能体现出来。中观和微观调研,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注意调研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选题要根据调研者的工作实际、调研能力和调研条件,不可贪大求全,好高骛远。题目要画龙点睛,题好一半文。写文章首先就要能确定个好题目。编辑的任务和本事,首先就是要给文章编出个好标题。调研文章的主标题,应尽量重点突出,直奔主题,简洁明快。最好不要像新闻标题,又是引题,又是副标题之类。有的教科书,主张调研文章使用新闻标题,实际中,也有用新闻标题的,用得好也无不可。但总的来说,还是简洁明快好。
调研文章尤其不能像文学作品,使用含蓄、幽默、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标题。《荆门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页《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问题与对策》,原稿主标题为“猛药治顽疾”,副标题为“——关于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主标题是个比喻手法的文学性标题,加上副标题,共是26个字。这个标题,即使用于新闻稿,也不好;用于调研文章,就叫做不合适了。因此,我一看,就把它改为前者。对比原标题,我以为,不仅是减少了12个字,更为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更为重要的是不做作、不晦涩、不生硬。荆门团市委同志们的这几篇文章都未采用文学性标题,但拖泥带水的主标题还是有的。用得较好的有《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镇实现村村通》,我把“面”改为“镇”,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写一个镇的经验文章。杨集镇党成校这篇文章实质是“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创新办学理念服务地方发展”两个复合标题的雷同使用,拖泥带水的;两个标题都明显包含了“做法”的意思,还要使用副标题,又在副标题中点明“做法”二字,似乎没有多大必要。我把它保留了前一个标题的前半句和后一个标题的后半句,合成为《放大办学职能服务地方发展》,其他的字词删除,意思还是那些意思,但文字就精练多了。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如果把“自身”二字改为“团的”二字,这个标题就较有特色些。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共青团的文章,共青团的特点就立刻显示出来了。如果用“自身”,就什么部门、什么地方都可用这个标题,就没有特色了。
《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共22字,有点像绕口令,如果删掉“探索”、“模式”和“全面落实”,保留“引入项目化管理,推动共青团工作”14字,就简练得多,意思也不变。其他各篇的选题和标题使用就不说了。
2.要大胆创新,除旧留新。调查研究,是给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一定不要人云亦云。调研文章创新,主要是有新意,最好是别人没有写过、用过的新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框架,甚至语言、词汇都要求新鲜活泼,没有陈词滥调。凡陈词滥调都给予删除,新的东西可以尽可能保留。
新东西,首先是观点新。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努力用新的观念、思路,用先进的工具、手段武装起来,把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国内与国外、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的研究结合好,力求调查研究的问题富有深度,谋划提出的对策富有新意,有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要见人所未见或未能见,言人所未言或未敢言。要真正有一孔之见,能成一家之言,给人以新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概念刚刚进入我国政治经济领域不久,我于1993年前后发表了10多篇市场经济文章,其中《市场三论(观)》,即《参与市场经济要有成熟的市场意识》(科学市场观)、《市场竞争中如何抓机遇求发展》(科学机遇观)、《发展市场经济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观点新,影响大,如《发展市场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文,对树立风险发展观、竞争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这在当时确实很新,即便现在看,也比较系统、完整,不落后。
当然啦,新观点可不是什么人什么时间都可随便提出的,那主要应该对新观点进行深化、升华了。即使不能在新观念、新观点上做文章,那么,选择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或侧重点,并运用新的材料和语言等来阐述大家都知道的观点,或者透视、反映事物的特点、本质规律或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必需的和可能的了。如果这样,也会使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的。
从荆门团市委的文章看,不能说都很旧,但也不是都很新。我前边谈到的几篇比较好点的文章,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强一点。如《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一文,就比较有角度,观点、内容、材料、语言、数据都比较新鲜,比较有说服力。《发挥团的优势服务兴工富市》和《引入项目化管理推动共青团工作》,应该说比较有角度,观点也不是很旧,主要在内容组织上比较一般、比较平淡,文章没有多大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除了观点不新、材料不新,就是大而全,没有角度,没有明显的侧重点,拖沓,因而说服力不足。
3.结构要严谨缜密。对于调研文章,其影响力、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深度、美感、新意,我个人认为,除了思想、观念、思路的作用,就是逻辑结构的作用。结构完整,严谨缜密,观点与观点配套,观点与材料配套,不重复、不交叉、不矛盾、无残缺,逻辑构成完整,逻辑链条紧密,逻辑连接牢固,只要主题正确,材料真实新鲜,文章的影响力、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就不会差。
文章结构的严谨缜密,关键在于逻辑构成要完整,逻辑划分要详尽,要科学合理,既不多出、也不缺少子项。比如对人的划分,全世界60多亿人口,如果按性别划分,就是男人和女人两大类;如果按年龄划分,就是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童年五大阶段;如果按肤色划分,就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三类;还有按文化程度、财产等的分法,那就要看文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需要按什么标准划分就按什么标准划分。
1994年,我为市委书记撰写的署名文章《农民闯市场的十大趋势》,其逻辑构成就比较完整,逻辑划分也比较详尽。市委办公室的秘书人员佩服说,写三条四条趋势,可能我们都可以做到,一下子摆出十大趋势,确实就很难了!这十大趋势是:(1)由按指令性计划种植向按市场需求种植发展;(2)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分化发展;(3)由单纯出售原料及粗加工产品向出售转化增值型中高档产品发展;(4)由单纯出售实物性自产产品向全方位经营发展;(5)由厮守乡土田园向逐步扩大生产经营空间发展;(6)由单纯利用闲散、零星时间务工经商,向既利用闲散、零星时间,又整年整月务工经商发展;(7)由提篮小卖向既提篮小卖,又车装船载,长途运销发展;(8)由个体分散经营向组织起来的股份合作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9)由只求好买好卖向讲究经营策略、追求最佳效益发展;(10)由混沌无序向文明规范发展。这十大趋势,由于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划分,所以,较配套、较完整、较详尽,也较严谨缜密,看不出大的漏洞。后被《农民日报》和《农业经济问题》先后发表或转载,还被当作一次全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研讨题目。
荆门市团市委的文章,结构严谨缜密的也不乏其例。《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和《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就较好。我们可以先看看《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的逻辑结构。这篇文章不长,可谓短小精悍。其结构可分列如下:
导语
                            1.交通不便的问题
                 问题   2.干群漠不关心
                            3.修路要出工出钱
一、统一思想,在形          4.这些年没修路也过来了
成共识上下工夫                1.组织专班
解决办法  2.到农户家中宣传解释
理清思路谋发展                                  3.分析利弊
全镇实现村村通                                  4.先进性教育
                                        一是认真搞好科学规划
二、理清思路,在完   二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善措施上动真格       三是严把质量关
                                        一是落实建设责任
三、强化领导,在落   二是落实挂点责任
实责任上花力气       三是完善奖惩机制
结束语(可写可不写,这里未写)

如果按照这样的办法,把《放大办学职能  服务地方发展》的结构分列出来,分析一下其结构特点,对于同志们也可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有时在文章谋篇布局的时候,先将结构各部分分列出来,再将有关的材料、典型,按照它们的逻辑意义,对号入座,先初步排好位置,再进行写作。这样的好处就是整篇文章一目了然,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各司其职,不重复、不打架、不缺漏,写作、修改起来很方便。
这个办法,也可用于对文章的分析研究。按此法检查文章结构、观点、材料配套等,是优是劣、是整是缺,都一目了然。
4.导语要直奔主题,统率全篇。导语又叫开头语。调研文章不是文学作品,没有必要弯弯曲曲,最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最多不超过两句,就一定要接触到主题。导语还要统率全篇,看完导语,就能让人知道文章主题,知道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我编稿,首先就看开头200字写得怎样,是否高屋建瓴,统率全篇,又直奔主题,言简意明;再就看看大小标题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完整。如果大致差不多,这样的文章就基本上被认可了。
荆门团市委这七篇文章,开头语写得比较好的是《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一文,基本上符合我的要求,不足之处,是空了点。如果内容充实一点就好了。因为全文都不是很充实,也就只能这样了。
其他几篇的开头,可能都不怎么样。《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开头语太拖沓,《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的开头语太空、太大,太远离主题,当然就不是好的开头。《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和《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开头,我都作了些改动,我个人觉得,好像比原文要强一些。
除了文章总的导语,每大段还应该有统率全段的导语,这些导语,除了统率全段,还兼有呼应前后的任务,这都要适当考虑,使文章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每段开头,也有不写导语的。为了节省篇幅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注意文章的内部联系,内容衔接,避免结构松散。
5.二级、三级小标题要全方位配套。同一篇调研文章中,最好不用四级小标题,搞“四世同堂”,那太累赘了。一、二、三级标题要注重配套。上级标题的内涵要等于其所属下一级标题的和;大了,就是逻辑构成不全,小了,就涵盖不了其所属的下级标题。比如,一只手掌五根指头,一张桌子四只脚,少一根指头或者多一根指头都不是一只正常的手掌,少一只或者多一只脚,都不是正常的桌子。同一级标题,在逻辑内涵上,应该是同一个种属,不能把泥鳅和鳝鱼扯成一样长,更不能把脚趾跟手指扯到一只手掌上。同一级标题也不能交叉、重复,和相互矛盾。比如一只手掌,由小指、无名指、食指、中指、大拇指共五指组成,每种指头一根。在同一只手掌中,不能有两根中指,而没有其他任何一根指头。否则,就是一只怪手了。每根指头都只能朝自然形成的方向弯曲,才能握紧拳头和从事劳动。如有任何一根还是两根指头朝向与原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就不能握紧拳头和从事劳动了。这些都是事物本来的自身的规律,用于调研文章的标题制作,比较能够形象地说明问题。
二级标题,在文字表述上,句型、句式、语词组合也应注意协调配套,一般采用排比句式,最好是对仗句,好读好记,铿锵有力。《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用的排比句,词语搭配我改动了一下,使每个句子稍有变化;主要词语,要么全部相同,要么每句都有变化。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就不够完美。《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为对仗句。其他几篇的二级标题,也有做得好的,我就不一一讲了。
三级标题,一般称撮项提要,在句式上为对仗句,简洁明快,工整有力,就比较好。《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块的三级标题是“三个注重”,就对仗工整,比较简洁有力。
6.观点与材料配套。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说明观点。每一个小观点,由一组材料论证说明,构成一个小的逻辑推理;一组这样的小的逻辑推理,集合起来说明一个二级标题、二级观点。几个二级观点的论证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连接,完成一篇调研文章的逻辑论证。《放大办学职能  提升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就比较成功。它全文分四块,四个二级标题。基本句式是“由××××向××××延伸(后边分别是‘拓宽’、‘转变’、‘发展’),(达到)××××”。每条都简述了过去怎么样,针对过去的不足,采取了什么办法,达到了或者取得了哪些成果。四块的论证方式基本相同,但有强有弱,有起有伏,错落有致;有些近似的内容素材,在使用上不但进行了认真选择、取舍,还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尽量不让它们重复、交叉、矛盾。美中不足是第四块比较单薄。
7.叙述要符合逻辑。调研文章,主要的文字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叙事,二是议论。这两种方式,常常配合在一起使用,按照调查研究的逻辑顺序和逻辑要求,夹叙夹议。《理清思路谋发展  全面实现村村通》一文的第一段,是做得比较好的。全段包括标题330多个字,围绕“统一思想,在形成共识上下工夫”,夹叙夹议:第一句是一个判断、一个观点,强调交通的重要性。接着叙述磷矿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再接着叙述了交通不便、认识不深、少数干部群众不愿出工出力出钱修路的困难和问题。再接着是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到农户宣传解释,分析宣讲改善交通状况的好处,及将其纳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民心工程”来抓,最后形成了共识,达到了阐明观点的目的。叙事清楚,观点明确,逻辑也比较严谨。我个人以为,是做得比较好的。
8.结束语最好省掉。一篇小小的调研文章,大可不必写结束语。搞得不好,画蛇添足。我们给《荆门研究》编稿,一般都把结束语砍了。大家干脆不写为好。
9.好文章多是改出来的。除了高考作文为一挥而就,即刻交卷,就再不能修改了之外,我想再没有什么文章,一旦写成就再不修改或不能修改的。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同志们提交的七篇调研文章看,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好像没有哪一篇的字、词、句完全不需要改动或完全不可改动,大都缺乏推敲,离精品文章有较大的距离。有很多文章的字、词、句甚至段落,都必须认真进行修改;有的明显的句与句不连贯,段与段脱节;有的明显是错别字,或者病句,经不起推敲;至少都有一些标点符号必须进行修改。这可都是不行的!
我们市委办公室,现在大力提倡“零修改”,就是无论谁提交的文稿,在领导审签时一字不改的,加分鼓励。这个办法当然不错。但是,我以为,领导的长处在于决策决断,并不在文字把关上。文字把关,是文字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的职责。我倒是认可报刊编辑“零修改”。要想达到“零修改”,首先自己把文字、标点符号都搞得清清白白,准确无误,争取在专业人士那里“零修改”。这个要求是不高的,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争取我们的文章,在任何一家报刊上,要么你全文照发,一字不改;要么,你不发;要砍,你整段整节砍掉,缩短篇幅,而不动一字、一词、一句,一个标点符号。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字是过关的,无须编辑修改。这一点,我的有些文章是做到了的。1997年,我为市委领导写了《创新三种模式  做好一篇文章——荆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做法》的署名文章在省里的《政策》杂志上发表,原为五块,编辑部干干净净删掉了“务虚性”谈提高认识的第一块,剩下的四块,一字不改,原文照发。也是这一年,我为市委领导代写的《化解六大难题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文,全文6000多字,一字不改,在省委政研室的《调查与研究》上发表。应该说这都是“零修改”了。2004年,我把《回到年轻》这篇散文随笔投给《人民日报》,谁知在《大地》副刊发出来时只删掉了12个字。
字词句的修改只是小改,大的改动,就是改变结构甚至是重写。改变结构,推倒重来,我这里主要讲编辑修改,不是讲作者自己如何另起炉灶修改的事。当编辑的人,谁也不想吃这种亏。那确实比自己写一篇还吃亏得多。2004年,我就做过一次这样的事。那年,我就接手了这么一篇文章,谈我市广播电视如何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来稿7000多字,从全世界的数字化电视说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怎么搞的,说了一圈,才谈到我国,先是中央领导怎么说,广电总局怎么说;再到我省,省委、省政府怎么说,省广电局怎么说;再到我市,我市是什么状况,应该怎么建议,怎么搞,13大页哩,看得叫人眼花缭乱。领导叫我编,我当然不仅要编,而且,还要编得像个样子才行。否则,敷衍一下,也是砸我自己的牌子。我以为,编辑的真正本事,就是把差稿编成好稿;真正把差稿编成了好稿,也是一件快乐的事。编稿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证原稿的主体材料和主题思想基本不变;材料只能精简,不必添加;主题应该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不能削弱。我按这些原则,对广电一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动。首先是给它重写了一个91个字(含标点符号)的开头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被提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加快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笔者仅就自己学习、调研的体会,提几点建议。”我这个开头就是直奔主题,第二句话就把作者想说什么、主张什么和盘托出。接着,我眼睛一眨巴,就把它前边一大部分讲国际国内电视数字化发展的情况高度概括,用“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八个字将它概括其中,作了全文对策的第一条内容。接下来,按照原稿本意,重新结构布局,分列为“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破难点,整体转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条,加上第一条,共四条对策措施,加上开头的91字,共计不足2500字,既简洁明快,有条不紊,又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比原稿明显好多了吧。
10.文字要精练朴实。切忌拖泥带水,堆砌辞藻,最好老老实实按照通常说话的方式写,尽量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文学性的形容、描写及修辞手法。要一是一,二是二,准确、鲜明、生动,质朴无华。从同志们的文字使用来看,形象感、现场感和感染力都比较强。如《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一文,这种例子随处可见。第二块介绍五泉村贫困户涂劲松这个典型,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三块第三条“因项因人抓培训”,也能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因人施策,提升科技培训实效”时,先写“对操作性强的项目”,怎样“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后讲“需要系统讲授的项目”,如何“采取循序渐进、包联农户的方式进行培训”。接着详细讲“今年推广圈山养鸡项目”,怎样组建技术服务专班,怎样试点,怎样现场指导,怎样手把手地传授关键性技术,怎样跟踪式帮扶;试点成功后制订新的计划,怎样吸引了周边县市农民前来取经,情节十分动人,不比故事、小说的吸引力差。既显示出了作者的调研能力,也显示了其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一”
“七、十、一法”里的“一”就是绘制一幅逻辑结构检视图,对全文逻辑结构进行必要的检视。调研文章的逻辑结构无论是横排纵写,还是纵排横写或综合式结构,都可采取绘制逻辑结构图的办法检视,关键在于横排到边,既不多出,也不短少子项;纵写到底,即要写实、写细、写深、写透,让人从此一图中对全文的主题、内容、结构等一目了然。
具体的逻辑结构图的绘制和运用,前边第三条“结构要严谨缜密”中已经有《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的结构图了,那可真叫一目了然。
三、评改示范
下面,再试用“七、十、一法”,按照叶圣陶等专家、学者《文章评改》的模式,对《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进行一次评改。
    为了便于对照,先把原稿分段排上,逐字逐句修改,修改稿紧接其后。
 
〔原作大标题及导语〕
 
放大办学职能  提升教学效果
——杨集镇党成校创新办学理念服务地方发展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杨集镇党(成)校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1),紧贴(2)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转变办学思路,放大教学职能,丰富教学形式,虚功实做,在培训内容、对象、方式上实行创新(3),探索出了一条教学与经济结合的办学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双赢”(4)。党成校先后荣获(5)“湖北省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湖北省成人文化示范学校”等称号,2005年7月,被省老促会确定为“湖北省老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培训基地”。
 
原作大标题,前面讲了,它是个新闻标题的写法。毛病在于它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为两个含义相近的复合标题重复运用,共37个字,太累赘了。我把它删减至12个字,减幅为67?57%,应该说原意未变,只是未能把主语嵌上去,这在一般文章里是允许的。
(1)原作导语第一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新形势”用得太多太滥,大而且空,不如删掉好。
(2)前面已经有“适应”二字,后边“紧贴”用不上了,也删了好。
(3)一般导语,为囊括全文,只需提取文中最主要的意思表达就够了,不必面面俱到。所以,我把“丰富教学形式”至“方式上实行创新”共29字给删了。
(4)“探索出了”一句中,前边有“教学”二字,后边又来个“办学”二字就是重复。所以,我把“办学”二字删了。
(5)本段总起已有“党成校”二字,“先后荣获”的主语肯定是前边那个“党成校”,所以,后边这个“党成校”还是删了好,这叫“承前省”,“省”了就简洁多了。这一节中只保留最前边的一个主语,一个主语到底,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其感染力和节奏感都明显增强。
 
〔修改稿大标题及导语〕
 
放大办学职能服务地方发展
 
近年来,杨集镇党成校努力适应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需要,创新办学思路,放大教学职能,探索出了一条教学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较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双赢”,先后荣获“湖北省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湖北省成人文化示范学校”等称号;2005年7月,被省老促会确定为“湖北省老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培训基地”。
 
〔原作第一段〕
 
一、由单一的理论知识(1)向实用科技拓展,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党(成)校作为乡镇唯一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以前一直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培训内容单一, 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要求(2)。党成校角色如何定位,怎样才能办出富有生机、有活力、受欢迎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杨集党(成)校紧贴实际(3),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学的效果(4)。一是注重培训内容实效性(5)。在培训内容上,他们改变过去纯理论式的教学灌输方式,把理论培训与科技实用技术有效结合,利用党(成)校这个教学载体,一方面抓好党员干部理论知识培训,武装好党员干部思想,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发展和现实需求,加大科技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内容,抓好以村“两委”班子为主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文又能武的复合型农村带头人。通过近几年的培训,全镇90%以上的村组干部办起了自己的产业园,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典范。二是注重培训内容多样性。党成校在安排培训内容上,一方面针对适应山区发展的银杏、板栗、袋料香菇、养猪、圈山养鸡等项目,把银杏、板栗嫁接丰产、袋菇种植、养猪养鸡防疫、黑木耳高产、天麻有性繁殖等群众易懂、易掌握的实用技术作为主攻方向,请专家、聘教授、邀能人、印发技术资料,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产业发展到哪里,跟踪培训到哪里(6);另一方面,他们(7)根据产业发展季节和时间要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如春季重点开设果树嫁接课时(8),夏季开设袋菇种植、农作物病虫防治内容,冬季开设林果基地培管内容(9),增强了培训实效性。三是注重培训内容针对性。在制订培训内容上(10),他们因人而宜(1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工作性质、受教对象的接受能力大小(12),采取分层次针对性培训。对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采取综合性培训,既安排理论、市场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内容,又把科技实用技术贯穿于培训之中,既富脑又掌握(13)一技之长,增强带头富、带领富的能力;对行政干部和镇直单位,采取系统性培训,侧重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提高服务的本领;对普通群众,采取专业性技术培训,即“学一门技术,走一条致富路,富一家口袋”。
 
先谈谈全文的四个二级标题。原作的四个二级标题为排比句,划分还可以。四个中心词分别为“拓展”、“转移”、“转变”、“转变”,这样用,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如果要求完美,就应该或者是四个都一样,或者四个都不一样。如果像这里两个一样,一个与这两个的一半相同,另一半又不相同,第四个另是一样,就有点别扭。这四个二级标题,还有一个更大的毛病,是第一个与第三个有雷同、“撞车”之嫌,比如我刚开始读到时,就觉得撞车了。只是在后来,反复细读正文,才消除了这个疑虑。第一个是“由单一的理论知识向实用科技拓展”,第三个是“由纯理论灌输向实际演练方式转变”,乍一看,是很像有点雷同的。所以,我对这四个二级标题反复进行了修改,四个中心词分别改为“延伸”、“拓宽”、“转变”、“发展”,这样一改,这四个词不仅相互区别,错落有致,而且,跟各自全句的词语搭配更为贴切,也更为悦耳动听。第一个标题保留不变,我把第三个标题改为“由单纯课堂讲解向与实际演练相结合转变”,虽只改动了6个字,增加了3个字,但给人的感觉一是不再那么容易使人怀疑它与第一个标题撞车;二是原来的标题使人觉得“纯理论灌输”可能被完全抛弃,只采用“实际演练方式”,表意是不准确的。现在的意思明确,是向二者有机结合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就比较科学、正确,没有歧义。
(1)“理论知识”怎么能“向实用科技拓展”呢?应该加上“培训”二字才行。
(2)原作第一段,开头几句是这一段的小导语,总管全段。开头交代培训内容单一的弊端,很好。
(3)接着概括讲学校如何角色定位,怎样办出生机和活力,及怎样丰富等,这就远离开头几句讲的弊端了。语意接不上来,中间有一个吊坎。我把它改为“针对这一问题,杨集党成校积极打破理论知识单一的结构模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扩大教学效果。”上下呼应,紧密连接,正是对策紧扣问题,接下去是三个“注重”,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4)“丰富学的效果”,估计是把“教学”的“教”字写掉了,应该补上。“丰富”“效果”搭配不当。我把它改成了“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扩大教学效果”。
(5)第一段的三个三级标题,各增加了一个“的”,这个“的”字不能少,它是起修饰、限制和连接作用的。
(6)前一句“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用了“就”字,本句“产业发展到哪里,跟踪培训到哪里;”没有“就”字,就接不上来了,应该补上“就”字。
(7)这个“他们”应该省去。前边的“一方面”前是“党成校在安排培训内容上”,“党成校”是主语,这个主语仍然管着“另一方面”的内容,所以,省掉为好。
(8)“开设”只能是开设“课”或“课程”,不能开设“课时”。
(9)“开设”也不能开设“内容”;“培管内容”也不妥当,应当是“开设林果基地培植管理课”才对,“培管”是自造词。
(10)在“制订培训内容上”,该小标题本来就讲了“注重培训内容”的话,这里再写这几个字就重复了;而且,“制订”跟“培训内容”搭配不上,“内容”可以说“安排”,不可说“制订”。所以,我把它们删了。
(11)“因人而宜”,应该是“因人制宜”,即是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办法。
(12)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工作性质”,“工作”前应加上定语标志“的”,并把顿号去掉;“受众对象的”前边讲了,这里应该删去;“能力大小”,“大小”二字可删去。
(13)“既富脑又掌握”几字,“富脑”是什么意思?读者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这是自造词汇,通用的词汇中没有这个词。我把它改为“使每个人都可能有一技之长”。意思是,不是每个人一经培训就有一技之长的,只能是有些人会有,有些人不一定就有,但“每个人都可能有”比较符合实际。
 
〔修改稿第一段〕
 
一、由单一的理论知识培训向实用科技延伸,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党成校作为杨集镇唯一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以前一直紧跟形势,主要宣讲时事政策理论,培训内容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杨集党成校积极打破理论知识单一的结构模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扩大教学效果。一是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他们改变过去纯理论灌输方式,把理论培训与科技实用技术有效结合,利用党成校这个教学载体,一方面抓好党员干部理论知识培训,武装好党员干部思想;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发展和现实需求,增加科技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内容,抓好以村“两委”班子为主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复合型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这种培训,全镇90%以上的村组干部办起了自己的产业园,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典范。二是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党成校在安排培训内容上,一方面针对适宜山区发展的银杏、板栗、袋料香菇、养猪、圈山养鸡等项目,把银杏、板栗嫁接丰产、袋菇种植、养猪养鸡防疫、黑木耳高产、天麻有性繁殖等群众易懂、易掌握的实用技术作为主攻方向,请专家、聘教授、邀能人、印发技术资料,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产业发展到哪里,就跟踪培训到哪里;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季节和时间要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如春季重点开设果树嫁接课,夏季开设袋菇种植、农作物病虫防治课,冬季开设林果基地培植管理课,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三是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他们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工作性质、接受能力,采取分层次培训。对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采取综合性培训,既安排理论、市场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内容,又把科技实用技术贯穿于培训之中,使每个人都可能有一技之长,增强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能力;对行政干部和镇直单位,采取系统性培训,侧重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提高服务的本领;对普通群众,采取专业性技术培训,即“学一门技术,走一条致富路,富一家口袋”。
 
〔原作第二段〕
 
二、由单一的党员干部培训向一般群众、贫困群体转移,努力扩大培训受众面(1)
以往,党成校培训的对象主要为村主职干部和农村党员,面窄且辐射能力弱。怎样使办学富有成果(2),他们按照“村有带头人,户有明白人”的目的(3),切实转变培训对象(4),由过去单一的(5)党员干部培训向一般群众、贫困群体转移(6),扩大受众面,增强全民科技意识。近十年来,杨集党成校始终围绕经济和科技推广,坚持不懈抓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明白人。(7)党成校(8)先后举办政治理论培训班61起(9),参培人达6580人次(10),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128期,参培5489人次(11),与农办、林业站、司法所等联合主办培训班56起(12),参培3709人次。通过转变对象抓培训(13),目前(14)全镇80%以上农户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靠科技走上了致富路。五泉村贫困户涂劲松(15),由于技术不过硬,散养的3000只鸡苗死亡过半,成活率不到48%,一度丧失了信心。今年,通过参加党(成)校强化技术培训,在党(成)校技术专班的帮助下,今年又购回鸡苗2700只,成活率高达96?7%,少说也能纯赚1?5万元,使他重新燃起了增收的希望。
 
(1)“努力扩大培训受众面”,“受众”二字可以删掉。
(2)“怎样使办学富有成果”可以删掉。
(3)“目的”二字过于庄重,改为“要求”比较合适。
(4)“切实转变培训对象”,不应该是“转变”“对象”吧,原来的党员干部,现在仍是培训对象呀;再说,“转变”这个词还可以是把培训对象由坏转变好的意思,这就是有歧义,不准确,应该改为“扩大培训面”好。
(5)“的”改为“对”好。
(6)与(4)相同,这里也不能用“转移”,应改为“拓展”或“拓宽”好。
(7)第二段开头写以往的弊端,接着写近十年按照新的要求培训,既同第一块一样从过去的弊端写起,又同第一块略有区别,不再写针对什么,写法灵活变换很好。我的改动是把“近十年来”四字提到前边一点,把培训面扩大的成果全部囊括在近十年之中。又因为在这一段总起中点明了“村有带头人,户有明白人”的要求,原作中“近十年来”至“造就一批农村明白人”的话显得多余,就可删掉了。这一小节结尾的话,我改为“不断扩大培训面,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是比较简洁的。
(8)“党成校”前边加上“杨集镇”,因为行文到此,好一阵子未提“杨集镇”了,这里重提一下是必要的。
(9)“举办政治理论培训班61起”,此处用“起”不妥,应改为“期”。
(10)、(11)都将逗号改为分号,表示各为一个工作环节或工作层次。
(12)“联合主办培训班56起”,应将“起”改为“期”。
(13)“通过转变对象抓培训”,不通顺,不符合语法,又不符合实情,干脆删掉好。
 (14)“目前”前面加上“截至”,再加个逗号。
 (15)这里应加上个时间范围。没有时间范围,让人看不到发展轨迹。
 
〔修改稿第二段〕
 
二、由单一的党员干部培训向一般群众、贫困群体拓宽,努力扩大培训面
以往,党成校培训的对象主要为村主职干部和党员,面窄辐射力弱。近十年来,他们按照“村有带头人,户有明白人”的要求,由过去单一对党员干部培训向一般群众、贫困群体拓展,不断扩大培训面,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杨集镇党成校先后举办政治理论培训班61期,参培人数达6580人次;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128期,参培5489人次;与农办、林业站、司法所等联合主办培训班56期,参培3709人次。截至目前,全镇80%以上农户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靠科技走上了致富路。五泉村贫困户涂劲松,前几年由于技术不过硬,散养的3000只鸡苗死亡过半,成活率不到48%,一度丧失了信心。今年,通过参加党成校强化技术培训,在党成校技术专班的帮助下,又购回鸡苗2700只,成活率高达97?6%,少说也能纯赚1?5万元,使他重新燃起了增收的希望。
 
〔原作第三段〕
 
三、由纯理论灌输向实际演练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培训效果(1)
怎样把科技变成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2)。近几年,杨集党成校转变培训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致富的造血能力(3)。一是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针对山区地广人稀、人居分散(4)、科技推广难的现状(5),他们有重点地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武装骨干,以点带面,增强科技辐射效力。他们(6)先后确立了五个产业联系村,培植了52个科技致富联系户,培养出238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以身示范和言传身教下(7),王峰岭的天麻、三口堰的袋料香菇和养鸡、五泉的养羊、将军岭的养猪、花石岩的林果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兴办示范基地带。为了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降低群众发展风险性(8),在每一个项目实施之前,党成校总是先试验再推广。他们先后兴办了袋料香菇、果树栽培、 葛根栽培与加工、黑木耳田园高产栽培、天麻有性繁殖栽培、圈山养鸡等十多个科技示范基地(9),这些产业(10)基地一方面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练兵场所,另一方面,提升了自身(11)科技实战能力,又增加了收入。近几年,他们通过领办产业示范基地,从中收入10多万元反哺科技推广。三是因项因人抓培训。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的不同特性(12),受培群体接受科技的差异性,杨集党成校因项而定,因人施策,提升科技培训实效。对操作性强的项目,如银杏授粉、板栗整枝等采取现场示范培训的方式进行,涉及户数多的项目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需要系统讲授的项目,如养鸡、养羊等项目,采取循序渐进、包联农户的方式进行;等等。在今年推广圈山养鸡项目上,为确保成功,党(成)校牵头组建技术服务专班,选定三口堰等四村10农户试点(13),养鸡头40天是关键,他们吃住在农户、指导在现场,手把手地传授鸡苗治病、防疫、饲料配料等关键技术(14),在他们跟踪式的技术帮扶下,10户鸡苗成活率均达95%以上(15),试点成功后,全镇先后有91户农户报名参与,不少农户计划明春发展(16),荆门、沙洋及周边乡镇取经的农民络绎不绝。一方面为山区农民增收探出了一条新路子,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民主动调整产业的信心(17)。
 
(1)这个二级标题和后面的,前面讲了,就都不再说了。
(2)第一句是套话,“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也没有这种说法,删掉。
(3)与第一、二段不同,如果再像第一、二段一样开头交代一下过去怎样,当然也可以。现在不交代,也可以,不会让人觉得缺什么。为了让人不再追问过去怎样的话,我特意增加了“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几个字,意思是说已经有过不少改进了,现在是进一步改进,使“改进”的时间跨度更长,说明党成校的工作一直在改进着,文章的厚重感也更强一点。“造血”二字删掉,只说“能力”就行了。
(4)“人居分散”,也可以。只是前面说了“人稀”,接着说“人居”,听觉和视觉都不太好,改为“居住分散”似乎好一些。
(5)“现状”改为“状况”好。
(6)“他们”省掉,承前省。
(7)“在他们的以身示范和言传身教下”,这个“在……下”这种说法不好,“通过这些带头人以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就比较好些。
(8)“群众发展风险性”不妥,可改为“降低经营风险”。
(9)逗号改句号。一个陈述句完了,就应用句号。
(10)基地就行了,“产业”无必要用。
(11)两件意义相同的事摆在一起,用复句表示,后边用“又”,前边就应改用“既”与之呼应;“提升了自身”,谁的“自身”呢?应该是党成校的自身,或者学校的自身,应加上“学校”二字,就明白多了。
(12)针对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这两种事物就应用连词连接,加上“和”字。
(13)、(14)、(15)、(16),原作都是逗号,有点一逗到底的味道。这不好。凡是表达了一个陈述句,都得用句号。两个并列关系的完整意思,最好用分号。所以,(13)、(14)、(15)应改为句号,(16)改为分号。
(17)“一方面……”起往后的话,接在“荆门、沙洋……”之后,让人以为是荆门、沙洋“为山区农民探出了一条新路子”,这就混淆不清了;前边已说过类似增强信心的话,这里再说有些多余,都删掉了干净得多。
 
〔修改稿第三段〕
 
三、由单纯课堂讲解向与实际演练相结合转变,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近几年,杨集党成校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一是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针对山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科技推广难的状况,他们有重点地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武装骨干,以点带面,增强科技辐射力。先后确立了五个产业联系村,培植了52个科技致富联系户,培养出238名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这些带头人以身示范和言传身教,王峰岭的天麻、三口堰的袋料香菇和养鸡、五泉的养羊、将军岭的养猪、花石岩的林果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兴办示范基地带。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在每一个项目实施之前,党成校总是先试验,后推广。他们先后兴办了袋料香菇、果树嫁接、葛根栽培与加工、黑木耳田园高产栽培、天麻有性繁殖栽培、圈山养鸡等十多个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一方面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练兵场所,另一方面,既提升了学校自身科技实战能力,又增加了收入。近几年,他们通过领办示范基地,增收10多万元反哺科技推广。三是因项因人抓培训。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受众群体接受科技的差异性,杨集党成校因项施策,因人施教,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对操作性强的项目,如银杏授粉、板栗整枝等采取现场示范培训的方式进行;涉及户数多的项目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需要系统讲授的项目,如养鸡、养羊等,采取循序渐进、包联农户的方式进行;等等。2005年,为确保圈山养鸡项目成功,党成校牵头组建技术服务专班,选定三口堰等四村10农户试点。养鸡头40天是关键,他们吃住在农户,指导在现场,手把手地传授鸡苗治病、防疫、饲料配料等关键技术。在他们跟踪式的技术帮扶下,10户鸡苗成活率均达95%以上。试点成功后,全镇先后有91户农户报名参与,不少农户计划明春发展;荆门、沙洋及周边乡镇取经的农民络绎不绝。
 
〔原作第四段〕
 
四、由培训输出向订单培训转变,注重提高培训效率
怎样把党成校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摇篮(1)。在实践中,党成校认识到(2)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先增强他们(3)就业技能。为此,他们围绕工业、第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拓宽办学思路,充分利用党成校这个载体和资源,多方培养“技能型”(4)人才。一方面,他们(5)围绕本地企业发展,针对企业用工工种的不同,开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为金羊机械责任有限公司、湖北广信藤艺输送机械加工、编织等技术人才110多名,这些人员均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另一方面,他们(6)根据沿海地区企业用工信息,与一些职校机构加强联系,开展联合式的技工培训,多方培养一些有智(7)型技工。同时,他们还加大与一些企业的联系力度,实行定向劳务用工输出,先后邀请杨集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广州安泰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榛夫、北京宅急送公司总裁陈平等企业家回乡作报告,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对劳动工进行上岗培训。近几年,杨集党成校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已先后为广州、深圳、北京和本镇企业输送“智能型”(8)人才170多名。
 
(1)第四段开头的那句套话删掉。
(2)“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这句话在全国上下流行许多年了,不能说是杨集镇党成校“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吧,这有点夸大其词。干脆把“在实践中,党成校认识到”删掉,直接说两大认识、两个观点,接下去展开叙述,比较顺理成章。
(3)“就业技能”前加定语标志“的”。
(4)“技能型”是通用说法,不必用引号。后边有“智能型”的说法,二者容易混淆不清,干脆只提一种说法好。
(5)、(6)两个“他们”都可删掉。
(7)没有“有智型”这个说法,应该改为“智能型”。
(8)这个引号删掉。
 
〔修改稿第四段〕
 
四、由培训输出向订单培训发展,注重增强培训效果
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先增强他们的就业技能。为此,他们围绕工业、第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拓宽办学思路,充分利用党成校这个载体,多方培养智能型人才。一方面,围绕本地企业发展,针对企业用工工种的不同,开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为金羊机械责任有限公司、湖北广信藤艺输送机械加工、编织等技术人才110多名,这些人员均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另一方面,根据沿海地区企业用工信息,与一些职校机构加强联系,开展联合式的技工培训,多方培养智能型技工。同时,加大与一些企业的联系力度,实行定向劳务用工输出,先后邀请杨集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广州安泰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榛夫、北京宅急送公司总裁陈平等企业家回乡作报告,与他们签订用工合同,对劳动工进行上岗培训。近几年,杨集党成校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已先后为广州、深圳、北京和本镇企业输送智能型人才170多名。
 
《放大办学职能  服务地方发展》原作3000字,修改稿为2560字,减幅为14.7%。这个篇幅,无论用于期刊,还是报纸,都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应该说,还可以吧。
当然,我的修改,不算定论,只供同志们参考。如果同志们有兴趣的话,我想请同志们,尤其作者,各自复印一分修改稿,自己对照一下,看原作好,还是我修改的好;如果认为原作好,就请坚持原作的写法;如果觉得原作和修改稿都不好,就请你们动一动笔,再修改修改,改到你们觉得好为止;也可以对修改稿提提意见,请团委的同志收集一下,反馈给我,我们再找一个时间,共同讨论一两回,包括对我这次评讲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再讨论、再争论和辩论,反正是为了提高嘛!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撰写、回顾自己的文章,阅读、鉴赏别人的文章,对比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章,只要自己细心、耐心地体会,就可以知得失;只要知道了得失,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我想用这句古语,与同志们共勉!
 
◎附:共青团湖北省荆门市委七篇调研文章
 
文章一:放大办学职能提升教学效果(见上文,此略)
文章二:理清思路谋发展全面实现村村通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交通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随着我镇陈安至杨榨、吉庆至共同、阮坪至长坪3条通村公路的相继完工,磷矿镇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结束了过去那种道路不通、信息不畅,阻碍群众生产、生活和农副产品流通不畅的历史。回顾近年来我镇在公路村村通工程上所做的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在形成共识上下工夫
交通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先决条件。我们磷矿镇地处丘陵山区,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杨榨、张滩、长坪、共同等山区村干部群众对修不修路的问题更是漠不关心,再说修路要出工出力还要出钱,这些年没修路还是过来了。为了统一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我们组织专门的班子深入到基层,到农户家中做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分析改善交通的利弊。在党员先进性教育过程中,我们又按照“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的要求把公路建设当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来抓,使全镇上下思想统一,达成共识,为全面实现我镇公路村村通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清思路,在完善措施上动真格
2005年初,在通村公路建设上,我们确定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配合,协调联动的总体思路,将陈安至杨榨、吉庆至共同、阮坪至长坪3条村级公路纳入全镇通村公路的煞尾工程。思路理清后,如何使这项“民心工程”切实落到实处,尽快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我们突出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扎实搞好科学规划。先后三次邀请市交通部门专业人士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做好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通过积极争取,将这3条村级公路纳入交通部门2005年村村通工程建设计划,争取交通公路部门资金8万元/公里政策补贴。二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我镇三条通村公路全长共11公里,所需资金100多万元,涉及6个村4000多人。为了迅速将资金筹措到位,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一点,镇政府和村委会解决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镇相关单位资助一点,热心人士和企业老板捐资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先后共筹集资金98万元。三是严把质量关。在工程施工中,我们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村级公路按照四级公路标准施工,工程由市交通公路部门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监理、技术指导、竣工验收,同时还发挥了村委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确保了道路工程质量。
三、强化领导,在落实责任上花气力
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跨度长,为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镇政府成立了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廷喜同志具体负责,抽调了一些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机关和相关村支部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专班成立后,我们还建立了立体的责任网络。一是落实建设责任。建设方面由刘廷喜同志全权负责,相关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直接责任人。二是落实挂点责任。镇机关干部和单位负责人都要挂点负责一个村的公路建设工作,确保条条道路有人管,条条村道改造有人抓,既分工负责,各司其责,又统筹安排,协调联动。三是落实奖惩机制。根据任务分工,量化责任目标纳入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度考评进行考核,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包村干部,不能参加年终评奖;对不能完成任务的村,在村级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时,年终也不能参与评奖。全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立体责任网络,保证了通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完成。
文章三: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了农村改革的力度,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再到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一切都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对农业发展的关心。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团组织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一、农村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1.团组织结构调整的滞后。一直以来,农村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改革开放前,青年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流动极少,他们思想单纯,农村社会政治氛围浓厚,团的组织相对较健全。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从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离开土地经商办厂,走南闯北,四处揽活。农村青年的多向流动,使得许多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村级基层团组织成为空壳,同时许多流动的团员青年也找不到自己的组织,尤其是许多新兴的村镇私营经济实体基本没有建团。这些都反映了团的组织机构设置迫切需要调整。
2.团干部素质的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干部综合素质参差不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年龄结构偏大。团干部中年龄大的达到四五十岁,小的也在二十七八岁。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村级团干部是高中以上文化,初中以上文化占有一定比重。三是兼职团干部较多,我市镇的团委书记中有一半以上是兼职,村级团干部中都为兼职。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1)受村镇机构改革的影响。有些村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做可有可无的角色,随便拉个村委会成员做挂名书记,而不管其年龄已到中年。(2)受领导对团组织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有些镇一级的领导一心忙于经济发展、显性政绩,而忽视了隐性政绩,不重视对百姓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忽视了团组织对农村青年的重要凝聚力。这样,受上级(前任)领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级(后任)领导也竞相模仿其做法,致使形成恶性循环。(3)受人才流动的影响。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递增,许多团员青年都进入大学,却极少有再回到农村扎根的;有的青年外出务工,长年在外,无法充实到农村团干部队伍中。(4)受价值取向差异的影响。有的青年一味追逐经济效益,为“物欲”而奔波,不愿担任团干部;有的青年认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团干部人微、言轻、权小,开展工作的受制因素较多,不想在共青团的舞台上拓展。综上因素,使得农村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3.团组织资源的短缺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年轻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团组织的有限资源与培养青年的责任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1)团的活动经费无着落。新形势下,一方面开展团工作对经费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团员意识淡薄,团费收缴困难;党政计划性拨款有减无增,而新的经费筹集渠道尚未有效开拓,团干部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2)团的人才资源优势削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青年人才不断涌向城市,客观上导致农村团员青年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基层团组织难以挖掘自身的青年人才优势服务村镇。(3)团的阵地资源日益萎缩。目前,村级团的阵地是名存实亡,就连农村团的唯一一块阵地——学校,也受到了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某些山区乡镇,由于交通不便,思想闭塞,观念落后,经济条件差,导致家长、学生、老师及团干部在对团组织的认识上不能达成共识,存在分歧。(4)团的后备力量难以寻求。当代的农村青年奉行“好男儿志在四方”,团员青年流出不流进,使得团组织难以吸收到新鲜血液,得不到新陈代谢,成为一潭死水。曾有某村兼职团干部如是说:“现在村里连申请入党的青年都找不出几个,还谈什么入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4.团员青年思想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难以统一。首先,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团员青年思想更为活跃,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得更快,世界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终身学习意识、法制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小农思想不断受到冲击,绝大多数农村青年都想走出村镇接受新思想,走创业路,圆致富梦、老板梦。其次,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世俗化,行为更加务实。团员青年在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同时,还要求社会予以承认和重视,满足其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达到个人、集体、社会的兼顾,奉献与获取的统一。更有甚者为获取物质利益,求得经济实惠而疲于奔命,置当初的入团誓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于脑后,团员意识淡薄,追名逐利,拜金主义思想盛行。这样就出现了众口难调,思想难统一的局面。
5.团干部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首先,对团干部管理缺乏约束机制。(1)团干部选配前上级团组织未能提前介入,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环节。(2)对团干部考察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在考察团干部时,往往听取党政领导意见的多,听取一般干部和团员青年意见的少;听议论评价的多,看具体工作成效的少,结果随意性较大,对团干部的约束性就小。(3)在团干部调整问题上,上级团组织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停留在不缺人不调整的消极状态,对不称职的团干部没有及时调整,滋长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情绪。其次,对于从事共青团工作年限过长的农村团干部,未能及时加以轮岗或转岗,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积极性,从而造成:
(1)工作思路不清晰,被动应付的多,主动创造的少;听人家、学人家的多,想自己、做自己的少;(2)宏观控制能力不强,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团工作中做到既全面开花又重点突出的调控能力不强;(3)工作态度消极,存在依赖性。
6.团员档案资料的管理存在空档。目前,农村团员队伍发展缓慢,团员比例偏低,农村团支部不能及时把优秀的青年吸收到团员队伍中来;农村外流人员增多,团员管理未能形成动态管理;毕业返乡的学生未能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青年男女结婚后,到一方落户,未能办理团的关系转接,形成了管理上的空当,甚至有的乡和村都无团员的档案资料。
7.团的功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服务、教育和引导,是共青团组织的三大功能。在服务青年上,绝大多数团组织仅局限于唱歌跳舞打篮球等单纯的娱乐项目。而新时期的团员青年,希望得到致富信息科技咨询,希望提供学习帮助,希望帮助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希望团组织能提升文娱活动的品位。因此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做不好,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的矛盾。认为团的工作可有可无,不愿参加团的活动,遇到困难不找团组织帮助或认为团组织帮不了。在活动形式上,以临时性、突击性、奉献型的志愿者活动为主,没有找到团工作与团员青年兴趣所在的最佳结合点和有效的活动载体。
二、应对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几项措施
1.创新和健全组织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是青年的团,是青年的组织,因此我们应坚持“组织随人走,团在实体建”的工作思路。(1)建立联合团支部。根据目前农村团支部的青年团员数量少,工作经费少的现状,可以采取合村并组的方式,将联系密切、相互毗邻的几个村合并组建一个联合团组织;在相同产业的村,根据产业性质,推行产业建团,从而有效整合资源,增强力量,确保基层团的工作落到实处。(2)加强务工青年输出地与输入地团组织的工作联系,切实做好外出务工青年的报名,培训、跟踪服务等工作对外出务工青年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在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地方尝试建立流动团支部,做好务工青年的流动登记,由当地共青团组织统一管理,一方面加强团组织对外出务工青年的管理,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另一方面也促进团青年之间的联系。(3)加强村与学校团组织之间的工作衔接。由于缺少和学校团组织的联系,大部分团员出了校门就出了“团门”,没有及时办理团员关系接转手续,团员就自然流失了。村校团组织应加强联系,做好衔接工作,将毕业回村的青年尽快纳入组织管理。(4)做好宣传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由于政府鼓励民众创办实体,因此新兴的村镇私营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一样分布在农村中,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实体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团组织,而这些实体却吸纳了大量农村青年务工,使得这些地方成了团组织工作的盲区。因此,各级团组织应主动积极与非公有经济实体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快速帮助其建立起团组织,以集团企业、示范企业为龙头,把生产经营活动与开展团的工作相结合,以团组织凝聚团员青年,带动团员青年,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2.提高综合素质,优化团干部整体结构。针对目前存在的村团干部年龄大、素质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1)做好村团支部书记的选拔。在村团支部书记的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民主选举、竞选演讲、无记名投票等办法从退伍军人、回乡高中毕业生、青年科技大户、青年致富能手、青年种养殖大户等优秀青年中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层次高、热心团务工作的年轻党团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优化团干部结构。(2)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完善培养机制。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对农村团员青年实行团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高团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将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团干部学习业务、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完善团干部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进而宣传科技,团结带领农村青年科技致富、科学种植。(3)强化服务意识。要求团干部要摆正位置,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办青年之所需,解青年之所难,这样,才能真正赢得青年的信赖和拥护。
3.着力推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构建农村青年服务网络。致富奔小康是广大农民、团员青年的共同心愿。因此,全面深化农村青年中心建设,构建农村青年服务网络便成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农村青年中心的建设要坚持“五个依托”,即依托强乡强镇建中心、依托青年星火带头人志愿者产业服务队(青年经纪人协会)建中心、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中心、依托乡镇企业建中心、依托扶贫开发对口支援单位建中心的运作方式,选择青年聚集并便于参与的地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尊重基层意见,边学习边实践,青年中心建设要使青年中心集学习、培训、致富经验交流、信息咨询、劳务输送中介、维权帮助和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使青年中心成为为青年提供良好教育、服务的机构,努力建成青年科技图书室、各种技能培训室、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数据库、健身娱乐室及多功能会议室等设施场所,形成综合服务型青年中心。努力探索城市、农村联系服务青年的有效方式,推行青年卡、会员卡等有效手段,搞活基层社团组织。
4.以培训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村团干部和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抓好团干部队伍和青年就业的培训工程。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抓好团干部的理论学习与外出考察工作,为建设一支新时期的复合型青年队伍而努力。实行团干部上岗培训制度和年度定期培训制度。主要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方面进行培训,从而加快团干部对本职工作的熟悉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能,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要依托基地抓培训。要充分发挥好基地的示范、培训、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团员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要让基地成为引导团员青年走向市场的向导、实施科技培训的推广和产销服务的龙头。
5.多渠道地筹集农村团组织的活动经费。首先,应鼓励农村团组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农村团组织无经济来源,经费十分紧张。但工作却要开展,因此,农村团组织不能只想到客观原因,而不去动脑筋创造一点经济收入,整天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带头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想尽一切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团的优势,量力而行创办一些经济实体,逐步扩大。为开展团组织活动筹集一定的资金,不仅可以培养一批懂经济管理的人才,更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能够丰富团组织的活动。其次,以市场方式运作团的工作项目,以市场竞争方式筹措团的工作项目实施经费。
6.加强团员档案资料的清理,规范档案管理。针对近年来各地团员流动较大,团员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的情况,建议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团员档案资料的清理工作。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一个切实可行的团员档案管理办法。强化团员的团籍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对所有团员必须建立档案,交由基层团委或团总支统一管理。团籍档案包括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章、团员证、团徽以及青年志愿者注册资料,对照规范的档案资料,进行团籍档案全面清理。凡是档案资料不全的一律补办到位。规范团员证制度。团员证是团员身份的有效证明,应加强团员证编号管理,统一分配各地团员证编号,在团员证的8位数编号中科学地载入团员的入团时间和入团地点等信息,使流动团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计划地发展团员。要求各地每年上报团员纳新计划,按照规定的比例有计划发展团员,既保证团员队伍的有序发展,又确保团员的先进性。实行团员信息微机管理。要求对新发展的团员统一建立团员信息库,将团员的编号、志愿者注册号和团员的自然信息等纳入微机管理,有效地实现团员信息管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团工作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结合村镇的实际,研究解决团工作的现实问题,创新农村团工作理念,将共青团这一我国先进青年组织有效运作,才能使我们的农村团工作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永葆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
文章四:探索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落实
项目化管理是共青团工作实践的一种有益探索,是团组织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团的工作进行自我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团组织明确职能、整合资源、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针对过去团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工作缺少计划性、工作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引入了项目化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全市共青团工作的全面落实。
一、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从2004年开始,我们开始大胆尝试项目化管理,初步建立了一套从项目的规划、实施到考核评估体系,逐渐形成了“项目—品牌—事业”的发展模式。
——精心组织项目规划。我们坚持广泛征求意见,年初机关干部全部深入基层调研,征求一线青工、农村青年、青少年学生、团干部、党政领导对全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机关各部室、各基层团组织草拟出年度工作项目向团市委申报,由项目化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论证立项。在项目选题上,一是选“热点”项目,围绕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关注社会热点、满足青少年需求,以及发挥团组织优势的结合点上做文章。今年,我们围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等热点问题,成功实施了荆门青年创岗兴业行动、首届荆门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未成年人阳光帮扶行动等项目。二是选“精品”项目,坚持项目在精不在多,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名牌。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和学习的热潮,我们推出了荆门市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学习节两项活动,受到了各界广泛好评。三是选“实在”项目,突出可操作性,突出品牌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团市委今年精心设计和推出了“爱心助学——岗位帮扶”、“爱心大使社区行”系列活动,动员贫困学生参加岗位实践进行爱心帮扶,组织爱心大使们进社区与问题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
——认真抓好项目实施。一是强化项目宣传。项目确定以后,团市委统一制作《共青团荆门市委年度项目计划书》,广泛征求企业、媒体的意见,主动多抛橄榄枝,进行项目推介和合作洽谈,大力争取企业赞助和商家支持。2005年度,团市委共推出27个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对外发布后,很多项目很快就找到了“婆家”,看中了其中项目的很多企业甚至主动上门谈合作,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活动资金的问题。二是强化项目责任。所有项目一经确立即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项目的负责部门、联办单位、实施周期、资金筹措、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和其他实际要求。项目单位和负责人必须按照项目书严格执行项目,若出现问题和困难不能按计划进行或对项目执行情况有变动时,必须及时向团市委作出情况说明和提出项目修改意见,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对未能按计划、按要求实施项目的,除及时通报外,年终考评时将按制度追究有关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实时督导项目执行情况,对项目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不断提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执行水平。加强项目执行的信息反馈,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坚持每月通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按年初制定的项目计划书完成任务。今年,我们已先后召开三次项目分析会,团市委机关各部室和基层团组织正按项目计划有序落实。
——严格进行项目评估。一是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我们制定了《项目化管理实施细则》,各项目完成后必须递交结项报告,对项目执行情况作出全面、系统、详尽的总结,项目化领导小组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标准,对县市区、市直各团组织、机关各部室进行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以保证项目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进。二是大力评审和推广优秀工作项目。2004年底,我们召开了2004年度工作项目创新奖公开评审会,各基层团组织踊跃参评,全市共有30多个项目报名参加评审,其中10个项目获得创新奖,每个获奖项目获2000元奖金,极大地促进和调动了基层团组织推动项目创新、抓好工作落实的积极性。
二、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实行项目化管理,对我市共青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以前相比,团的工作更规范,从以前的随意性、临时性变得更有计划性,不打乱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活动更丰富,通过项目对接一定程度解决了活动资金的后顾之忧,可以进一步集中力量抓好活动本身,增强了活动效果;品牌更响亮,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由“活动主导型”向“项目牵动型”的转变;基层更活跃,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领任务”变成“请任务”;工作效果更扎实,规范化管理使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团干部工作作风也有了明显转变。两年来的实践表明,项目化管理对我市团组织的传统工作思路和方式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为全市团的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以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项目打造荆门青年就业品牌。实施荆门青年创岗兴业行动,广泛开展“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增收落实新岗位、为农村青年劳动致富培训新技能、为农村青年创业先富提供新服务”为内容的“三为三新”活动,全市认定10家市级农村青年培训基地,培训青年农民18000人次,通过乡镇工营经济、第三产业安置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11万人次,劳务输出9800多人次,在全市树立了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青年创业明星。东宝区团组织选送300多名青年农民到华中农业大学学习,钟祥市派遣赴日农业研修生500多人次。钟祥市陈安村460名青年农民中有近400名在东莞打工,有的还在东莞成立了自己的运输队,每年可赚回近1000万元,陈安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以青少年科技节项目打造荆门青年科技创新品牌。举办首届荆门市青少年电脑作品大赛、科技创意“金点子”大赛、科技小制作大赛、青少年风筝大赛。科技节期间,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成果展3万多人次,完成小发明、小制作4000多项。本届科技节历时两个多月,活动丰富,参与广泛,组织周密,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热烈欢迎。
——以青少年学习节项目打造荆门青年学习品牌。广泛开展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活动,评选“学习成才奖”,推荐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各类优秀图书;组织首批团干部赴友好市团委——东莞市团市委及所属的长安镇、石龙镇、寮步镇团委等单位挂职学习,与市委党校联合开办团干部培训班,组织每月一期的团干部论坛,着力提高团干部素质;邀请市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邀请著名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来荆讲授“细节决定成败”公开课,在青少年中大力营造倡学、爱学、善学、互学的氛围。
——以爱心助学等项目打造荆门青少年维权品牌。开展以岗位助学为主要形式的“爱心助学——圆你大学梦”活动,开展声势浩大的手拉手百万图书进山村活动,推动“爱心助学”行动深入实施。开展送法进校园“三个一”活动,动员帮扶100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开展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邀请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陶宏开教授到荆门讲学,启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成立荆门市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工作站并积极开展援助活动,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权益。
我们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化管理实施力度,努力构建科学的项目体系,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荆门共青团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创新发展。
文章五: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兴工富市
市委、市政府提出“兴工富市”战略以来,团市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全市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着力挖掘青年人力资源,为兴工富市提供智力支持
青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近年来,团市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人力资源优势,以提高青年素质、挖掘青年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广泛开展荆门青年创业行动,积极为青年创业成才搭建舞台。
一是服务青年企业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创业成才。团市委把服务青年企业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经常性地组织学习考察以及地区性、行业性交流活动,既开阔了眼界,又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将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改组为市青年商会,不断扩大商会工作的群众基础,团结吸引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和青年经纪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联合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荆门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和“荆门市优秀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推出获奖者专访节目,对促进青年创业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服务下岗青年就业创业。以青年需求为根本,开展青年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素质。开展“工岗快递”活动,联合劳动部门组织劳务集市,引导下岗青工合理流动。搭建就业网络平台,在《荆门共青团》网站设立“青年就业创业”版块,建立下岗青工档案,搜集青年就业信息,登载劳务信息、技能培训、权益保护等内容,为青年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全面实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组织青年企业家、青年文明号集体帮扶下岗青年,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场地等方面为下岗青工排忧解难,对下岗青工再就业实行挂牌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先后开展两届“荆门市优秀青年兴业领头人评选活动”,并筹备设立全市青年就业创业基金,宣传、扶持、奖励下岗青年就业创业典型。一大批有志青年下岗后在团组织帮助下通过创业成长为青年兴业领头人。
三是重点建设“青年致富网”和“青年人才库”。充分发挥团的网络优势,重点建设“荆门青年致富网”和“荆门市青年人才库”,着手在全市培养10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100名青年创业能手、1000名青年岗位能手和1000名青年拔尖人才,在全市农村培养100名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经纪人。成功举办了荆门市英语演讲大赛、荆门市青年世纪风采大赛等活动,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荆门共青团》网站设立“荆门市青年致富网”和“荆门市青年人才库”窗口,通过网络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同时,努力当好青年人才的“伯乐”。几年来通过人才库向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推荐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受到普遍欢迎。
二、精心打造共青团精品名牌,为兴工富市助推加力
一是精心打造“青年创新创效”品牌。开展“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选、小设计、小建议)和“四个一”(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活动,组织一线青工开展技术创新。开展质量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小组等活动,开展小回收、小维修、小承包、小改革、小攻关等成本“五小”活动,调动企业青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工强化营销意识,创新营销手段,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引导青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过程,改善服务环境,促进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广泛举行青工技术比武,一大批青工通过培训、竞赛、考核,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增强了竞争力。几年来,全市有一大批“五小”成果获得全国和省级表彰,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今年上半年,面临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团市委又及时开展了“双促双增”(促生产,岗位增收;促发展,企业增效)活动,引导青年职工保安全、保质量、保产量、保销售,确保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实现,得到广大青工的积极响应。
二是精心打造“青年致富行动”品牌。围绕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发挥农村青年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农村青年需求,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培训、从事非农产业就业培训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发现、帮助和培养农村青年营销带头人,组建农村青年营销联合体,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把握市场,掌握商机,实现增收。开展“博士团”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组织“科技大篷车”活动,组织农民致富典型进行巡回报告,为农民致富提供服务。几年来,全市涌现出了张德荣、刘得青、陈鼎等一批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组建各类农村科技协会、经济联合体400多个,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物资、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三是精心打造“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品牌。不断推进“号手”争创活动,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由窗口服务行业向企业生产一线倾斜,大力开展岗位竞赛和“青年文明号班组”、“青年文明号生产线”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一线青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加强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信用践约牌”活动,充分发挥“号手”争创活动在弘扬职业文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为打造“信用荆门”作贡献。全市有一大批青工被评为国家、省、市青年岗位能手,荆门石化总厂化工厂、宏图飞机制造厂压容公司四车间环缝班、东宝区国税分局等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青年文明号。
三、积极参与经济工作,为兴工富市贡献力量
一是因地制宜引导青年投身兴工富市。团市委向全市团组织发出号召,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因地制宜地引导青年服务兴工富市。京山县团组织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了“我为兴工富县献青春”、“优化环境青年行”、创建“投资者满意青年服务站”等活动,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广大青年积极为“兴工富县”献计献策,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以实际行动服务投资软环境建设。钟祥团市委围绕“旅游兴市”,招募、培训了一批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在明显陵、元佑宫、黄仙洞等旅游景点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广泛开展清洁垃圾、维护秩序、义务就诊等便民服务,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为地方经贸合作牵线搭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网罗了一大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具有广泛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按照“团组织牵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工作思路,团市委积极争取团中央支持,通过多方努力、认真筹备,于2003年4月11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了湖北荆门市北京经贸协作洽谈会。参会的50多位优秀青年企业家与荆门市的项目单位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农业、机械加工等领域初步达成18个合作意向。整个活动组织周密,气氛热烈,富有成效。活动组织过程中,团市委主动配合市经贸委、招商局等职能部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广泛联系项目和单位,做好项目对接、信息发布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了活动圆满成功。
文章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使团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如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团员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尖锐而又沉重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调查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团组织筹建工作开展缓慢。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团员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很多是团员不愿承认自己是团员,原因是怕交团费;登记是团员的却无团员证,又不愿到原来的团组织开证明补办,致使人数不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团建的规模;其次由于部分非公有制团组织主管部门归口不明确,不少企业团员发展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致使青年的正常要求得不到满足;再次是不少非公有制经济还未建立党组织,建立团组织相应来说就增加了不少困难。而事实上,部分企业上的团员青年已呈萎缩状况,不少的团员青年流失。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团干部兼职严重,团组织工作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不少团干部在企业中一个人分担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烦琐,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在时间上保证团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将广大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下。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团动力不足。企业是以经济效益和生产利润为重点的,它的经济效益上不去是很难想到建团的,只有在它的效益上去了,企业领导班子在决策时才有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该建个团组织,将团员青年凝聚起来,充分发挥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好地为企业贡献力量。
在这些问题面前,需要我们正确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寻找最好的办法去加以解决。
一、转变思想观念,使团的活动更务实。要以经济为主导,把团的工作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把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团的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使团的各项工作都自觉地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总目标,与企业的兴衰形成命运的共同体。在活动的安排上,尽量避免开展只有声势与规模而毫无实际内容可言的活动,应多开展一些扎实而富有实效的活动,如“科技培训”、“青年志愿者突击队”、“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以其实际效果取胜,获得企业领导班子的欢迎和支持。因此,团组织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团的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落实到岗位上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二、提高团干部素质,积极创收活动经费。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快速成长,关键取决于团干部的自身素质,团干部不仅要懂政治,更要懂经济,团干部必须是多面手,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要使团组织有稳定、充实的活动经费,团组织基础更牢固、更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团组织必须“创收”活动经费。团组织可以兴办团属实体,科技有偿咨询服务、增收节支等多方面的创收经费,达到以实业兴团的目的。有了经费,团组织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发展,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如“青年成长奖”、“团员奖励基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减轻负担,更多地为企业培养和推荐优秀的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
三、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团组织的管理机制必须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一起完善。这样,才能与企业的管理机制相接轨,同步运行,使企业团组织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管理之中,要形成团内正常运转,团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又与企业工作协调一致,就必须有意识地将团组织管理制度向企业各方面的工作靠近。如将“团干部培训”等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将“青年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到企业班组建设,使这些活动既有制度保证,又与企业工作同步进行,还有共青团特色,这样团组织被融入企业之中,非公团建工作才可蒸蒸日上,体现它的先进性。
文章七:认真贯彻落实“两法”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荆门对全市“两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状况,从8月27日到29日,由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和共青团荆门市委组织,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之嶙的带领下,由市人大内司委、团市委、综合治理办、民政、公、检、法、司、教育、文体、新闻出版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市相关职能单位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深入到了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办、泉口街办(浏河社区)和东宝区直相关单位,并采取“听、看、访、谈”的方式进行检查,听取了区直相关单位、街办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以及综合治理办、派出所、司法所对该地区“两法”实施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相关地区“两法”实施情况;询访了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看法;组织市直相关职能单位座谈,对在实施“两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新时期如何深入实施“两法”进行了讨论。这次检查的重点是: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情况;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特别是文化环境管理的情况,主要是对网吧、电子游戏、影视书刊、音像制品等在管理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家庭保护以及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情况等。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体情况较好,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各级党政部门比较重视,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检查、政府组织实施、共青团具体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共青团在“两法”的实施中,积极呼吁各方关注青少年成长状况,并将此项工作与“青少年维权岗”、“青年文明社区”的创建及青少年自护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开展。综合治理部门把这项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目标,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公检法机关在侦查、批捕、起诉、审判的各个阶段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定性关,力求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并对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分子给予从严惩治。教育部门注重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板报、橱窗、广播、校刊等形式,并有机结合班会、思想品德课和家长会等在师生及家长中大力开展“两法”的宣传活动。文化部门着力加大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不定期地对营业性娱乐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对非法文化制品进行严肃查处。
(二)“两法”实施的舆论氛围得到了积极营造
为形成全社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舆论氛围,各地各单位开动脑筋、精心策划,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宣传“两法”。在宣传教育的对象上突出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和学校教师这些重点,运用各种形式,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阵地上重点抓好学校和社区这两个重点区域,严格规范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制度,定期送法进校园,借助各类纪念日广泛开展送法进社区等活动;在宣传渠道上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对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典型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舆论氛围;在宣传工作的统筹安排上紧密结合“三五”、“四五”学法普法活动,努力将“两法”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依法治市的总体规划。
(三)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力量,点面结合,开展针对性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控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面上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小学的法制教育主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及健康教育课有关内容进行,中学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案示法,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如组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地还把“两法”的宣传实施与积极推广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警校共建等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学校法制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如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二大队火车站中队在与市一中共同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中,通过举办“世纪关爱,给春风不度的花季”为主题的法制教育展览,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生中触动很大。点上教育是指对问题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帮教。学校责任区的公安政法干部和街道、居委会干部积极配合学校,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沟通等方式,对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帮助,帮助他们摆脱生活阴影,正确看待家庭变化,把握自己的前途。另外,离开校门和闲散在社会的未成年人也是责任区的工作重点之一。政法干部和地区干部逐一家访,掌握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活动,安排社区退休教师、干部与他们结对帮教,有效地控制了这类特殊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
(四)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少年教育工作成效的一个直接体现。经过调查,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氛围日渐浓厚,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未成年人的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各地通过集资、引资等办法努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如去年4月2日,由北京实达朗兴住处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徐长军先生捐资援建的“徐店希望小学”顺利落成,希望小学由徐长军先生捐资20万元、罗店镇政府筹资18万元兴建了三层图书实验楼,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拥有图书1?8万册,配有微机24台,设有自然实验室、课外活动室,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为该校987名学生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条件的改善也为普及义务教育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调查情况看,全市镇(街道)适龄儿童入学率从2000年以来均保持在99%以上。有的地方通过开展“一助一”结对帮困、“爱心助学”活动,解决了部分贫困青少年的上学困难问题,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二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逐步得到净化。各地不断加大了对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整治力度,到目前为止,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都得到了减少,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电子游戏室一律取缔。各地还结合综合治理以及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和社会秩序,清除不良社会现象,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三是青少年教育氛围日渐浓厚。从了解的情况看,各街道、社区都结合一年中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如“五四”、“六一”、“十一”等,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既充实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又使他们在广泛参与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五)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和支持下,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四个层次。一是普遍预防。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举办法制教育展览,开设社区常年法制教育阵地,选派优秀的公、检、法干警担任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二是重点预防。从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源头入手,加强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如明确规定企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录用或者招收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工作;对未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不得发给个体经营执照。三是临界预防。对一些虽有违法犯罪行为,但依法可不予以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按照一定程序,由学校、家长申请,办案机关批准,确定专人负责,在社会上进行教育挽救。四是特殊预防。对服刑和少教的未成年人采取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大墙内外的相互配合,组织有关改造场所对少教、服刑的未成年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在挽救方面下工夫,避免重新犯罪。
二、存在的问题
“两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都做了一定的工作,贯彻落实已初见成效,但必须看到,这项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工作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1?有些方面对“两法”实施的认识不够,工作不到位,宣传不够深入,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配合不力;部分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学生法律意识不高;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过分娇惯、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预防教育工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部分地区在校学生的辍学率相对较高,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难以保证。
2?不良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容低估。一是网络文化市场隐患犹存。诸如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网上大量不良信息、低级庸俗的网络聊天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无不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深渊。据调查,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明显上升。二是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还很猖獗。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往往含有反动、恐怖、色情、迷信等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据了解,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三是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一些地方,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违规经营,淫秽色情表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同样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依然突出。近几年来,荆门市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比率逐年上升、犯罪性质日趋恶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第一,低龄化趋势明显。分析荆门市连续三年未成年人刑事作案的情况,不满14周岁的罪犯,2000年是45人,2001年是53人,2002年(截至11月)就达100人。2002年(截至11月)是2001年的2倍。这些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无业、辍学少年,约占56%。二是在校学生和城区双下岗家庭、离异家庭以及其他困难家庭的子女,约占33%。第二,犯罪形式呈现团伙化。2000年至2002年11月未成年人犯罪被捕的227人中只有30人是单独作案,其余197人皆为共同犯罪。有的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甚至表现出很强的组织性。原因主要是未成年人年龄小、势单力薄、依附性强,一起作案可以互相壮胆,具有纠合性特点。第三,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2000年至2002年被批捕227人中,涉及抢劫(111人)、盗窃(29人)、杀人(5人)、伤害(30人)、强奸(24人)、危害公共安全、非法拘禁、敲诈勒索、诈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10种罪型。第四,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未成年人犯罪方式不断升级,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作案手段野蛮残忍,施暴程度不断加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而且,反侦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2002年8月3日,钟祥市公安局成功摧毁一个抢劫、强奸团伙,犯罪嫌疑马某(男,15岁)、张某(男,16岁)、冯某(男,16岁)。该团伙自2002年5月以来,先后在钟祥市郢中镇、柴湖镇及宜昌市作案18起,其中抢劫、持刀抢劫2起,盗窃10起,抢劫钱物折款4000余元。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领导力度
“两法”的颁布和实施是实现国家对未成年人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创造和维护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市委十分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以法律手段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市未成年人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级政府要立足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保证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呵护儿童、关爱少年,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加大领导力度,真正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相关职能单位要结合《荆门市2004—2006年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障工作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实施青少年文化环境、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网络文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等五项工程开展工作,切实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长效保证。
(二)抓住重点,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1?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一方面,要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采取多种手段,把书本知识同实际案例的讲解等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觉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要通过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方面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的荆门市青少年法律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籍,在中小学校专门开设法制课,建立一支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对固定的法制教育教学基地,形成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制度等方式,逐步完善法制教育工作网络。
2?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网吧、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的监管和治理,做到限制数量、规范管理、严格查处。对于娱乐市场中利用电子游戏、电脑游戏从事赌博活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协同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缔各种形式的电脑游戏经营活动,挖掉利用电子游戏、电脑游戏从事赌博活动的根源。同时,要以满足未成年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建造适合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活动阵地和娱乐场所。
3?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管理帮教。问题青少年是指那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辍学、退学或失(待)业在家,违反了有关社会法规、规章、制度并已经被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处罚的青少年。由于这些人处于“学校管不到、家庭管不好、社会管不了”的状态,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重视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以问题青少年为重点,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帮教、管理和服务,组建一批帮教志愿工作者队伍,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帮教活动,逐步健全帮教问题青少年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减少青少年的辍、退学率和犯罪率,实现对问题青少年的管理和帮教。
4?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检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之中70%未读完初中,其中30%是因为贫穷。这表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停学甚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是他们不愿读书,而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所致。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成立“扶贫助学”基金会等组织,组织开展扶贫帮困,帮助因贫困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并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跟踪教育。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消除因贫困产生的逆反心理,减少由此引发的各种犯罪发生。
5?开办工读学校或少管所,让问题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15岁以下的盗窃和13岁以下的抢劫犯罪嫌疑人不能予以有效打击,只能“训诫”,教育后放行。近三年来,荆门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案人数是522人,其中只有48人受到了法律惩罚,有504人被放行。这些未成年人被放到社会后,许多人不仅会继续作案,而且因有了一定的经验,提高了作案心理素质和作案技巧,犯罪性质更加恶劣。各级政府要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建立收容教养所、开办工读学校等,这样可以比较规范地加大教育转化的力度,能够大大减少有问题未成年人再犯罪。
(三)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直接关系到荆门的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各职能单位要各司其职,结合本区域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加强协调,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切实把贯彻执行“两法”工作落到实处。
公安、综合治理部门要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对各种非法走私、盗版影视片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教育部门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组织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两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院、检察院要依法从严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各级人大在这方面要加强对“两院”的监督。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特种行业和场所的管理,对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惩处。共青团要发挥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立足社区,联合相关部门做好问题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司法部门、共青团要加大荆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筹建力度。司法、公安部门要分析在市区建立少管所的可行性,拿出措施,为未成年人犯的管教提供场所。广电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和播映的管理,通过制定和落实影视节目审查制度,强化节目播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来杜绝一些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
抓团干部,也要抓优秀团员青年,同时还应在培训农村青年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团校要把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青年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要努力把这项工作打造成为在全省富有影响的共青团特色项目。
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对团员青年进行系统培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市直各部门,要认真做好选派单位团干部和优秀团员青年到市团校进行学习培训的工作。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掌握做好青年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共青团肩负着团结、教育、服务青年的光荣职责,希望大家抓住市团校成立这一有利时机,时刻牢记服务青年、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使命,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党组织放心、青年满意”,既能从事团的工作,又能适应荆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青年人才队伍,开创我市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全市各级团组织能齐心去抓落实,真正做到知青年情、顺青年心、解青年忧。希望全市广大团干部能努力干事业,真正做到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和谐荆门的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八讲
评讲《村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思考》
——兼谈主题提炼与材料选择
 
 
《村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思考》(以下简称“《村》文”)是一位朋友的投稿,要求我给编发。
这位朋友的文章一直以主题新颖、深刻,内容翔实、厚重见长;有时,标题也很怪,给我很深的印象。这篇文章,我一看标题,又觉得有点怪,甚至还有点拗口:什么“村与新农村建设”?转念一想,哦,他是写怎么建设新农村的,是个新课题!这个时候,此类文章不少,他老先生可能又有什么新招了?于是,我拿起笔,就边看边画起来。首先就把“村与”二字画了。
接着看导语。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不妨把标题、导语先摘录下来,看看文章的重点和主题到底是什么。
 
〔原稿大标题及导语〕
 
村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和基础。但生产又该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作深入详尽的探索。荆门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我市一些地方一无明显资源优势,二无工业经济基础,不少地方村级债台高筑,对生产发展感到一筹莫展,缺少清晰的思路和比较现实的出路。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基础在户、关键在农民。虽然各村基础不一,条件不同,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强“组织建设”、培训转移农民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现实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调研文章的大标题与主题密切相关,有时一身二任,大标题也就是主题,二者可画“=”号。《村》文大标题中,主要有“村”、“新农村建设”和“生产发展”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由一个“与”字和一个“中”字连接,从标题上很难看出文章的重点放在哪里,主题就更不清楚了;句子是否通顺,暂且不说。
导语315字,首先援引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但未具体摘引“二十字”方针全文。我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得知“二十字”方针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生产发展”为“二十字”方针五个重点之首,《村》文称之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和基础”,强调“应该在这方面作深入详尽的探索”,表明《村》文将把生产发展作为全文的核心主题,也即对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进行阐述。如果导语到此结束,下面展开去研讨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抓生产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也是调研文章的通常写法,那是可以的。
然而,导语并未就此结束,而是转入到概括分析荆门市在发展生产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调研写作来说,这样铺垫一下,再展开探讨生产发展的对策也是可以的。
 出人意料的是,《村》文还是没有这样往下展开,而是提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基础在户、关键在农民”。也正是在这个另外的话题中“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基础在户”、“关键在农民”等几个关键词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因为它们揪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话题。作者接着指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强“组织建设”、培训转移农民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是加快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现实有效途径。”读到这里,很明显就让人看出他从强调抓生产发展,一下子转到了“重点在抓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现实有效途径”。他话虽没有说得十分明白,但意思是很清楚的。原文导语看起来有点杂乱,叫人不知所云,不知道全文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但是也就是在这节导语的重点转移和行文杂乱中,包含了一个很新的观点、很好的主题,只要提炼得好、表达得好,再把大标题锤炼好,就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然而,由于原作导语的杂乱且拖沓,一时难以抓住真正的重点,也就很难捕捉和确定文章的主题,必须继续往下看了,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原稿第一段和第二段〕
 
一、把“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我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人均耕地面积达到了1?95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7亩。特有的资源禀赋养育了我市190万农民,同时也传承了对土地的依赖和小农意识,大多数农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不是水稻,就是油、麦。传统农作和惯性的思维方式没有使辛勤的农民从黄土地中真正富裕起来,也让他们认识不到土地之外的商机。其实,土地之中孕育着巨大财富;历史的沉淀,也使各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风格和传统,只是我们没有开发、利用和发挥好它们独特的比较优势,是“身在宝山不知宝”,“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开发宝藏的现实办法就是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户、专业村、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板块基地建设,都是“一村一品”的实际内容,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进展还不快,特色不明显,成效也不够理想。特别是农业品牌不多、不大、不响,没有一个“中国名牌”,缺乏竞争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按照“县有板块、镇有特色、村有支柱”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乡镇、经济专业村、种养专业大户,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的格局: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点。
选准产业。新农村建设规划,首要的是“生产发展”规划,而生产发展规划开篇就应该是“一村一品”规划。各村要从本地资源出发,充分挖掘潜力,仔细选准自己村的当家产业。眼光不要仅仅局限于农业内部,还要“内外兼修”,只要有比较优势,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都可以培育发展。可以是种养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业,也可以是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拿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水稻来讲,爷爷种常规稻,父辈种杂交稻,到我们就应该种绿色稻、有机稻。产业升级换代对农产品来讲,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东宝区来龙村,300户,过去吃竹皮河水,人民苦不堪言。如今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以蔬菜产业立足,“五个户户”工程就找到了突破口,新农村轮廓就有了。户户建蔬菜大棚,户户建沼气池,户户养猪,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公路。“五个户户”实现之日,新农村的“味道”就出来了;漳河镇迎接村以生态建村为出发点,户户建果茶园,种有机果,户户建沼气池;还有蒋家大堰的有机稻专业村,白马、廖台的养鸡专业村,泉水河的养猪村,陈安的运输村,石牌的豆腐村等等,都是“一村一品”的典型。
 
这第一段,即《村》文原作第一块的导语,其开头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第一个二级标题:“一、把‘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这个标题既突出了“村”和“一村一品”,又突出地讲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使我眼睛一亮,在“村”字上停顿许久。作者接着介绍前些年荆门市抓专业村、“一村一品”的情况,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村有支柱”的思路,发展“经济专业村”,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的格局,这不就是句句都抓住“村”了吗?这不就是抓住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一个核心、一个触及事物自身规律的问题了吗?
第二段,作者进一步抓住“一村一品”规划,列举了东宝区乃至全市不少村的典型,使“抓村”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虽然这一块的导语部分前半头也写了不少杂七杂八的话,差点把“抓村”给淹没了。但由于后边把“抓村”写得十分突出,与前边总导语中的“抓村”遥相呼应,使“建设新农村,重点在抓村”这一观点很快在我脑子里形成。
   于是,我很快把“建设新农村重点在抓村”十个字写到了一张空白纸上,琢磨了一会,又写了个“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抓村”的标题,比较了一会,把“在”字改为“应”字,又改为“要”字;考虑到原大标题中的“生产发展”四字,又拟出一个“建设新农村  重点抓生产  关键在抓村”的标题与上面两个推敲、比较、玩味,最后,我还是觉得“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好,新颖、警策、简洁、单一,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决心把《村》文的大标题改为《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把全文的主题也确定到这个标题上。这在当时,还可能真的让我有点陶醉了!
我很快就改好了标题,接着就改编了导语,把原导语援引的“二十字”方针至“在现阶段”180多个字,包括它强调的“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和基础”等全部删除,将全文结尾处的“三点一线”的结论语移到导语里,将全文四大块的四个标题也提取到了“三点一线”后面,总起全文,统领全篇,将全部导语修改为: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传统农业县市而言,应重点抓村,坚持抓好“三点一线”,即把“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村级组织建设作为着力点,以村为单元培训转移农民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支撑点,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线,加快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村》文的重点和主题确定后,我编辑导语时十分轻松;修改第一、二两段也没怎么费力,只是把那些与“重点在抓村”不相干的内容删掉,字、词、句使用不恰当、不够通顺的地方给予适当修改、调整,也就完了。
但到第三段、第四段我就编不下去了,原因是这两段再没有说到“村”。第三段讲“紧扣市场”,讲国内外两个市场,举例也是举的“京山县的有机米卖到了35元一公斤”等。第四段讲“创树品牌”,从如何抓标准化生产,讲到如何加大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宣传力度,提高荆门农产品知名度,也只字没有提到如何“抓村”,这就都远离我给文章确定的主题和主标题,属于文不对题了。
第五段讲培养人才,虽然讲到“村”了,但很抽象,远没有第一、二段具体生动,我不太好修改。
第六段,即全文第二大块,标题是“二、把‘组织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主要谈了培育协会类中介组织、创新农技服务组织、强化民主基层政权组织等三条,也只字未提“村”,跟“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块,把培训转移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和第四块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的主线,也仍是只字未提“村”,全是从全市角度举实例、谈设想、讲办法,我更没有办法按照“重点在抓村”的主题编稿。
于是,我找作者谈了我的想法,建议他将原稿带回,围绕“重点在抓村”补充材料,修改修改,说不定能改成一篇较好的文章。我说,你这后边的对策措施,没有哪一条不是从村这个基本单元抓起的:树立品牌,培养人才,本来就是要具体抓到村的;把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就更要抓村,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协会类中介组织、农技服务组织、民主基层组织,样样都离不开抓村,得从村抓起,连农民的收入统计都是以村为单位的……我这样一说,他豁然开朗,连连点头称是;尤其看了我给他改定的标题、导语和第一、二段文字,更是赞不绝口,很快就按我与他商定的内容,补充了材料,把第二稿送给我编辑,把《村》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村》文作者的文章,我编辑过好多篇了,出现这次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主要是他在构思写作的全过程中只注重了对精彩情况的阐述,而忽视了主题的提炼和材料的选择,用句俗话来形容,是“把肥肉埋没在米粉子里了”。这种毛病,在初学写作者中,是很普遍的;而他,可能就是疏忽了。在纠正中,我与他可算是达成了很好的默契。
凡作文,都有个主题提炼和材料选择的问题。这一点,在调研文章写作中,尤其重要。调研文章,主要用于决策参谋,要求观点新颖、鲜明,主题突出、深刻,论据真实、充分,说服力强;从构思开始,就要求首先把主题和标题明确下来。调研文章的标题和主题可以一身二任,标题即是主题,并以开门见山、直击主题为好。不像文学作品,标题不仅可以是人名、地名、事名,还可以是一个比喻,一个形容性、象征性用语,越含蓄越好。
调研文章标题和主题的确定,只是为主题提炼做了必要的准备。真正的提炼主题还在后边,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以《村》文为例,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要考虑该课题的大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党全国把建设新农村当做了2006年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宣传资料铺天盖地。确定《村》文的标题和主题,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点,并以此作为自己文章的指针。
二是要了解掌握周边县市,尤其本市上下对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信息,分析研究别人探讨了哪些重点和侧面,推出了哪些调研成果,哪些成果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和借鉴。
三是要认真分析研究自己所掌握的本课题的全部调研材料,并结合自己对“上头”、“外头”、“下头”等情况的了解,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重要、又没有被别人充分研究、探讨的侧面,确定为《村》文的主题和主标题,力求新颖、深刻,见人所未见和未能见,言人所未言和未能言,绝不人云亦云。
调研课题有的也可以作为调研文章的主标题和主题,但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调研课题只是某项调研活动的一个总的方面,不可以等同于该课题所有调研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一个调研课题下面,可能产生出若干篇调研文章,每篇调研文章的标题和主题都分别只是此项调研课题中的一个重点或者一个侧面。我把《村》文的标题和主题确定为《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就是全面考虑了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虽然,这第三种即“下头”的情况不是我自己的调查,但是我考虑了《村》文作者提供的初步材料,才毅然删除了生产发展这个重点,只保留了“重点在抓村”这个侧面,并由此完成了对导语和第一、二段的修改,提出了全篇围绕“重点在抓村”补充材料和全面修改的建议,得到了作者的认同。
确定标题和主题,还只是确定主题、提出主题,不是主题提炼,最多只能算主题选择,真正的主题提炼还在后面。
我对《村》文主题的提炼,开始于修改导语,往后,再一步一步使主题深化、深刻、透彻,最后,才由作者比较完美地把主题表达出来了。
“提炼”一词,见《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释义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如从野生芳香植物中提炼香精;科学是从无数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调研文章的主题提炼,不能简单等同于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的提炼,它要求新颖、深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步揭示出事物自身的规律;要求精辟、透彻,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不只是深入一点,而要从方方面面深入进去,使其力透纸背,无可辩驳。它既是语言的锤炼,更是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升华,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为此,我对《村》文主题的提炼,在对该文第一、二段的修改中,就着力做了三件事:
一是寻找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把埋没在米粉子中的肥肉找出来。首先是把原来埋没在导语中、已被删去的“新农村建设中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基础在户、关键在农民”这些画龙点睛的话找出来,移到第一段开头的地方。其次是认真回忆、思考我市过去“因村制定”并实施发展“一村一品”战略措施的情况,现在应该如何按照“县有板块、镇有特色、村有支柱”的思路,形成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等语句的含义,从中体味新农村建设中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们保留下来。其三是把“新农村建设中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的观点,和对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抓村”,并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措施的全过程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了“重点在抓村”就是新农村建设自身的规律,因而突出地、优先地把它作为全文的主题进行了阐述和深化。
二是把与“重点在抓村”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删掉。如第一段标题后第一句话中从“全国商品粮基地”至“开发宝藏的现实办法就是”260多个字,尽管其中有不少真实生动的内容和精彩的表述,但我还是把它们删了。因为只有删掉了才好,但我还是把它们删掉。因为只有删掉了才好,也必须把它们删掉。把“全国商品粮基地”改为“传统农业大市”。因为“全国商品粮基地”是一个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概念,对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农村建设没有多大意义;而“传统农业大市”与导语中提到的“传统农业县市”相呼应,对于后面的“重点在抓村”,和接着要说的“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算是一个总起和铺垫的关系,所以,我作了这样的改动。
三是将事实材料条分缕析,做到表述清楚、层次分明,且错落有致,使主题逐步明晰和深化。首先,在“我市是个传统农业大市”之后接上从导语中移过来的那句“基本单元和作战单位在村”的画龙点睛的话。其次,结合原稿,对我市因村制宜,抓“一村一品”的全过程进行了回顾。因为我出生在农村,过去长期调研农村政策,对这一过程基本上熟悉。以我的了解,对原文这一段文字进行了补充和改编,加上了“改革开放以来”几个字,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市就抓“一村一品”,抓出过很大的成绩,也经历过不少曲折,现在又抓出了新的成果,但总体来看,还不理想,现在应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句句紧扣“抓村”主题,紧扣新农村建设中这个自身的规律,为凸显和深化主题服务。这么修改下来,不仅文字比原文简洁,仅第一段,就由原来的550多字减少到280字,减幅为50%;而且,由于我比较全面深入地回顾了这段历史,描述了其中的曲折,使主题更为明晰和深刻,不仅较好体现了事物本质和规律,还增添了不少历史的经验的色彩。修改稿第一段为:
 
一、把“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我市是个传统农业大市,人均耕地1?95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7亩。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做了不少工作,如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板块基地建设等,但总体来看进展不快,特色不明显,成效不理想;特别是农业品牌不多、不大、不响,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按照“县有板块、镇有特色、村有支柱”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乡镇,建设经济专业村、种养专业大户,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促村、人才强村的格局。
 
原稿大标题中的三个关键词,我在确定标题和主题时,那个被删掉的“生产发展”也曾被纳入到第三个备选标题中了。在《村》文全文中,生产发展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存在着的,它本是新农村建设中五个重点的第一个重点。用它做《村》文的主题不合适,但作副主题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我们采用第三个备选标题是可以的。然而,因为“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比较新颖、独特,又简洁、警策,确定一个比较单一的标题更加有利于深化和表达主题。所以,我们就把包含生产发展为副主题的那个备选标题给抛弃了,选择了《建设新农村重点在抓村》作标题,后来就始终围绕这一标题和主题展开全文了。其实,我们只在标题中舍弃了“生产发展”四字,在行文中,把它的内容却完整地表达出来了。一则,因为它确实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五个重点之首;二则,把“生产发展”的内容写实写好了,“重点在抓村”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大大的深化。狠抓一村一品,培育产业、培育品牌、培育人才,名义上是围绕“重点在抓村”阐述,实际上也都是在抓“生产发展”,使它与“重点在抓村”配套统一,更好地突出、深化了“重点在抓村”这个主题。
《村》文作者与我的配合默契,只需看他所提供的修改稿第二、三段就行了。
 
〔修改稿第二、三段〕
 
1、培育产业。新农村建设规划,首要的是“一村一品”生产发展规划。各村要从本地资源出发,充分挖掘潜力,选准和培育本村的当家产业。不要局限于农业内部,可“内外兼修”,只要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农民增收,都可以培育发展。可以是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如东宝区漳河镇迎接村以生态建村为出发点,户户建果茶园,户户种有机果,户户建沼气池;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以有机稻立足,大力发展有机稻专业村;还有钟祥市长滩镇廖台村的养鸡专业村、胡集镇的陈安运输村、石牌镇的豆腐村,等等,都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典型,不仅富了本村,还带动了周边村。
2、培育品牌。品牌和产业的培育相辅相成,各村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品牌;在重视新技术推广运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品牌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创品牌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要充分发挥各村的地域、文化底蕴及产品优势,加大地理商标和产品关联商标的注册宣传力度,培育知名品牌,以品牌推动各村资源的深度开发。如京山县钱场镇白马村的“白马”牌鸡蛋带动该村发展蛋鸡过百万只,成为全省养鸡第一村。其次,要加大“三品”认证力度,巧打绿色、有机品牌。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大打“有机”牌,有机大米卖到了35元/公斤,还供不应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稻米业的发展。还要着力发展各村的优势产业,打造品牌村,扩大村的影响力,让村名成为某项产业的代名词。东宝区仙居乡盐井村适合种桂花树,且又有种植的习惯,可以全力打造“桂花村”品牌。
 
看了修改稿这第二、三段,往后各段就不用再看了,各段的材料选择就都是这么办的,从始至终围绕“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这一主题进行,为“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主题服务。抓村级组织建设三个方面,无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还是农技服务组织,都是围绕“村级”二字讲道理、举事例、谈措施。党组织建设,句句都讲村党支部如何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使“重点在抓村”的主题逐步深化。
《村》文作者在全部修改稿中,在注重材料真实、生动、新鲜的同时,还始终注重了材料的完整性、配套性和协调统一,不重复、不交叉、不矛盾;注重了多侧面、多层次、多途径深化和表达主题,其事实材料在内容上,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十六届五中全会“二十字”方针的五个方面都举到了;在地域上,还照顾了地域的平衡,尽量把主题表达得既透彻,又完整,使《村》文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第九讲  评讲《认真做好“五个文章”
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
——兼谈发展战略研究文章的写作
 
《认真做好“五个文章”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以下简称“《五》文”,《五》文附后),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而绘制的一幅一个县如何抓好全县“未来5到10年新农村建设”的“路线图”,是一篇主题新颖、正确的发展战略研究文章。《五》文大标题中“五个文章”,量词使用不当,文章论“篇”不论“个”。在这里用“篇”也不合适,新农村建设才是一篇大文章,不能说“做好五篇文章”,再做好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呀!用“段”和“节”有点俗气,也不好。文章可以称“块”,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阳春赐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名句;我们习惯上也把文章的大段称为“块”,改为“做好五块文章”可能就说得过去了。导语开宗明义,直击主题,颇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列“减少”、“集聚”、“建设”、“教育”、“管理”五个要点,也有点道理。
但读完导语,再往下看,可能就很难让人信服和认同了。主要因为它明显存在“四个没有”的毛病:
第一,没有充实、厚重的内容材料。全篇内容浅显单薄,没有中长期发展战略文章那种必备的冲击力和厚重感。这一点,只要看看放在文章首页的第一块就明白了。
 
〔《五》文第一块〕
 
一、要做好“减少”文章。所谓“减少”,就是有效地减少农民总量,引导农民跳出农门、走出农村,弃农务工、弃农务商,走进城镇、走进市场。只有农村人口减少了,所占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才会进一步提高。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减少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民的转移,转移的根本措施在于农民的培训。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着力拓展就业空间,引导农民有序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全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转移培训14106人,实现就业3057人。省、市分别在我县召开现场会,肯定了我县的做法。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广播电视讲座、举办各种培训班、典型示范、免费与自费学习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农民学得到技术、就得了业、挣得来钱,在城镇居住安得了心。
 
《五》文第一块“一、要做好‘减少’文章”,先介绍什么是减少及减少的理由,再用本块1/3的篇幅讲减少的方法和减少的典型,接着就肯定了“转移的根本措施在于农民的培训”。2005年共培训14106人,实现就业3057人,就业率仅占21?67%,还被省、市开会肯定了,于是,今后就“继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于是,这未来5到10年的减少文章也就做好了。仅仅这么一点点浅显而又单薄的思想内容,这5到10年的“减少”文章,还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文章就当真能够做好吗?应该说,这种可信度是不高的。后边第三、四、五各块文字均不超过330字,内容的浅显单薄,比第一块还甚,其苍白无力可想而知。最长的第二块也只560字,其中用120字介绍土地集聚,150字讲建设养殖小区,占了本块文字的一半,剩下的就笼而统之地讲“下阶段”十几个字就做好“集聚”文章了,这哪里会有多大说服力呢?实事求是地说,一个县的“集聚”文章,应该是多么复杂厚重的大块文章呀!它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两句话,十几个字说得明白的。并非字数少,就绝对不能深刻揭示主题,但主题思想的深刻揭示,一般来说,要以充实丰厚的内容材料作支撑。否则,其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了。
第二,没有成熟、完整的中长期战略发展思路。简直可说是没有思路,尤其没有战略整体思路。就看这个首当其冲的第一块吧,在未来5到10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全县到底怎么减少农民,就完全没有成熟、可行的整体思路。5到10年,可是个不短的时间段。5到10年,减少农民的路到底怎么走,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这都要有个成熟、可行的路线图给予明确指导指引的。然而,《五》文第一块基本上没有一个成熟、可行的整体思路,仅有一句“转移的根本措施在于农民的培训”。接着就讲怎么抓培训,2005年怎么培训,今后再怎么培训;只要抓培训,就把全部“减少”文章做好了,这是很不够的。一个县,2000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00多万亩耕地,数十万人口;党政财文,几十个部门齐全;第一、二、三产业,数万家企业具备,无论从长远还是从近期都是一个战略作战的实体。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对一个县来说,实际就是未来5到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和关节点。《五》文提出一个县未来5到10年新农村建设的路线图,连一个成熟、完整的战略发展思路都没有,其指导和引导作用就叫人怀疑了。近年来,类似《五》文的战略构想文章,作为调研文章的一个重要文种,大量涌入媒体,使人大开眼界。为了把脉《五》文,笔者从媒体上得到一篇如《五》文这样对全县未来5到10年《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以下简称“《想》文”)文章,不妨摘其第三块,与《五》文对照:
 
3、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就业管理体系和公共职介服务体系,实现用工信息共享;力争在十年内基本消除城乡就业二元体系,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强化就业服务,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统一的薪酬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社区保障制度的全覆盖。积极推行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农村“新五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三是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土、水利、农林、城建、交通、环保等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每年确定和开展一批生态示范点、项目的建设和验收。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要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责任制,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积极恢复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依托我县特有的生态资源,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工作。
 
《想》文这一块虽未像《五》文明确提出减少农民,但实际上是把如何减少农民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在抓,它与《五》文最大的不同点是对于如何减少农民有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发展思路,即路线图: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展开写了“用工信息共享”,“统一的就业政策”,“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等三个制度和“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多项具体措施。二是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又展开写了覆盖城乡的“新五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等。第三小条就不说了。不难看出,《想》文的构想,比《五》文要完整深刻得多,可信度也高不少。
第三,没有严密严谨的逻辑联结和联系。《五》文五块文章,各自为政,很少或者说是基本上没有逻辑联结。“减少”、“集聚”、“建设”、“教育”、“管理”,五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到底是什么关联?到底谁轻谁重,应该谁先谁后?建设新农村,是不是开篇就要减少农民?把减少放到第一位?减到哪里去?行得通行不通?所有这些,都有点叫人摸不着头脑。不是叫人将信将疑,而是有点难以置信。这各自为政的五块,一看就明白,结构图都无须画,可说无所谓逻辑联结。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高。为此,不妨将《想》文的结构分列如下:
导语
 
1、统筹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生产布局,形成专业化集聚。
夯实以工促农、以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城带乡的经济基础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一是巩固深化“普九”教育成果,扩大中等职教普及率。
我县  2、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二是提高医卫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卫生一体化。
统筹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互动   三是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夯实农村文化体育基础。
城乡  协调的良性格局         四是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发展                         五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的战  3、统筹人与自然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
略构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想    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城乡环境建设与保护。
和生态文明
一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农村农业收入。
4、统筹体制改革,形成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引导银信保险投资农村农业。
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体制  四是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提高农村行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从上图不难看出,第一个统筹是“基础”;第二个统筹是在第一个统筹基础上形成“互动协调的良性格局”;第三个统筹是由经济社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四个统筹是保障,是前三个统筹的保证措施,内容充实丰厚,结构严密完整。文章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跃然纸上。
为了把文章逻辑结构问题搞透一点,还可举两个例子说明。
(1)湖北省委政研室《政策》杂志2006年第5期刊载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所指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要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一般人写,这三个关键环节会各写各,各自为政,也就完了。但吴老不是那样阐述的,而是将三个关键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思索之后才落笔的。他反复强调“要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改革现行体制,完善市场体制”;强调“科学技术要发展,关键之一是要改变现行行政化、官本位的教育科研和技术开发体制,实现有利于为求繁荣和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强调“要改革旧的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文章自始至终都照应着三者的密切联系,所以,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2)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3期上的《三代领导核心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般人写,也可能将每一代领导核心的论述各写一块,那就完了,谁也可能不会说什么不是。但是,那样写,是不能叫文章的,只能叫语录。所谓文章,除了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机而严密的逻辑联结。《三代领导》一文就是通过对三代领导核心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许多材料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整体思索之后,再分类阐述,最后才形成了逻辑结构严谨缜密、浑然一体的佳作。全文六块,分别是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工作、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这六块就分别从六个方面完整、深刻地体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全部内涵。每块、每个部分都是三代领导核心各自站在自己时代的高度,按照自己的特殊经历、经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论述。作者别出心裁地将这些不同的论述有机组合成整块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第四,没有突出抢眼的聚焦点。“减少”、“集聚”、“建设”、“教育”、“管理”,各是各,没有用“一根线”给串起来,没有聚焦点。前边讲的《建设新农村  重点在抓村》,就是用“村”作了这根线;我读过《建设新农村要在“新”上做文章》一文,它写了如何构建新农业、发展新工业、建设新村镇和培育新农民等内容,用一个“新”字聚焦,并联结全篇,十分吸引眼球。
造成《五》文这么“四个没有”毛病的原因,除了其他主客观因素,一是缺乏全面深入的调查。全文信息量不足,没有给读者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材料。
二是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信息资料的少而且浅,使作者要想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也无从着手。
三是缺乏严谨缜密的创造性思维。绘制一幅200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县域范围5到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这本身就千头万绪,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严谨缜密的创造性思维是不行的。我们看了《想》文的结构图和它第三块全文,就知道它的成功得益于严谨缜密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可能也正是《五》文所没有的。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拿了《五》文这一稿,有的报刊在实在缺少这方面文章的情况下,给予全文发表也是可能的。好在它内容新、篇幅短,一则满足了用稿的需要,尤其是配合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二则也不枉作者写了一回,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至于效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要想克服和避免《五》文的毛病:
首先,要吃透“三头”。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吃透“ 上头”,主要是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是广泛了解周边县市及沿海先进地区乃至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吃透“外头”,比如,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三是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县域范围内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历史、现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等,掌握尽量多的有用信息资料,达到“吃透”的标准。
其次,要解决好发展战略研究的能力素质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说过,要想过河,首先就要解决好船和桥的问题。发展战略研究的能力素质就是跨越发展战略研究这条河的船和桥了。
发展战略研究与我们过去所进行的许多调查研究既有不少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点,它需要更多地凭靠对未来较长时间内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更多的整体构想和分项设计;在文字驾驭上,要求也更高一点。由于制定高质量的战略发展路线图关系重大,可以借助外力,邀请外部专家或采取联合协作办法,进行发展战略研究,共同绘制5到10年新农村建设路线图。
第三,要高瞻远瞩,整体构思。站在县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宏观高度,全方位、多侧面深思熟虑,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整体构思,分项设计,精心装配,紧密连接,做到首尾呼应,无懈可击。或者全面修改《五》文,或者另起炉灶,重新撰制完整、成熟、高质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构想。
一篇成功的发展战略研究文章或一个成功的战略构想,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少会管用几年、十几年;长的,可能是几十年。1986年,中共荆门市委政研室成立不久,笔者执笔,结合荆门实际,最先为政研室撰写了《发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加快荆门经济建设步伐》一文,给荆门经济建设提出了五条战略构想,当年,除了给荆门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外,还被全省横向经济联合理论研讨会采用。2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篇文章所提构想,基本上与荆门经济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可说是为荆门经济发展绘制过一幅较好的“路线图”了。比如“利用资源优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建立联合企业群体;开发拳头产品,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发展一条龙联合生产;开展智力联营,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协作网络”等当年的设想,现在都已成为现实。此文的作用仅在于荆门地区的一小段时期而已,当然微不足道了。
古往今来,成功的战略构想为数不少,其中有些还成了千古“绝唱”。三国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可称“隆中构想”,成为蜀汉王朝刘先主的国策,用了40年之久,对蜀汉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认真实施徽州老儒朱升给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构想,历经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最终统一了华夏大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为了回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怎么走的问题,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构想。后经近20年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谁知30年后的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再次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既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又是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指导方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球村愈来愈小,发展战略研究也愈来愈重要。仅近些年,各种各样的计划、规划、构想,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在国际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全球战略(计划)”、“太空计划”之类;在国内,什么“863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兴国战略”,等等,不计其数。但凡是好的、成功的发展战略研究,都有能给人以启发和运用的价值,是千万不可小视的。
所以,在当前情况下,作为调研、政研人员,加强学习锻炼,提高发展战略研究能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千万放松不得。
◎附:《五》原文
认真做好“五个文章”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
 
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结合我县实际,未来5到10年,我们将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文章”:
一、要做好“减少”文章。所谓“减少”,就是有效地减少农民总量,引导农民跳出农门、走出农村,弃农务工、弃农务商,走进城镇、走进市场。只有农村人口减少了,所占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才会进一步提高。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减少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民的转移,转移的根本措施在于农民的培训。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着力拓展就业空间,引导农民有序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全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转移培训14106人,实现就业3057人。省、市分别在我县召开现场会,肯定了我县的做法。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广播电视讲座、举办各种培训班、典型示范、免费与自费学习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农民学得到了技术、就得了业、挣得来钱,在城镇居住安得了心。
二、要做好“集聚”文章。所谓“集聚”,就是集聚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生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技术普及推广难、标准化生产难、产业化建设难、防病治虫统一组织难、农民生产条件改善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难、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要素分散。如果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流转,把有限的农业资源向生产能手、种养大户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比如,在2004年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中,我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培育了一批种田大户,其中,我县农民孙清粮食种植面积644?8亩、单产每亩657公斤、总产达35?8万公斤,仅粮食收入就有51?55万吨,被农业部评为2005年度“粮食生产大户”。生产要素的积聚,在养殖业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其基本思路是,统一划出一定的区域,以村民入股或业主投资的方式建设标准养殖小区,借鉴标准厂房和物业管理的思路,进行统一管理,养殖户则通过租赁、代养等方式进入养殖小区里从事畜禽养 殖,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化解养 殖风险,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下阶段,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扎实做好“集聚”文章,引导好种养大户实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促进我县农业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方向迈进。
三、要做好“建设”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建”。目前,一些地方农民居住较为分散,由此而产生农民吃水难、行路难、通信难、看电视难、孩子上学难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的重点应放在搞好村镇建设、改善村居环境上,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村镇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办好试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今年,我县将按“村容整洁”的要求,认真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完成50%以上的村庄建设规划。启动村镇试点建设,力争每个镇至少办一个农民新村示范点,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安居,吸纳民间资本搞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村。
四、要做好“教育”文章。引导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内容。近年来,我县以兴好民风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兴好民风”工作竞赛、“民风教育精品电教片村村行”活动、“农家乐”杯比赛、整治非法宗教场所和滥建庙宇活动,并办好农村文化中心户试点,积极创建农村文化娱乐阵地,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民风得到了明显好转。下一步,我们将按“乡风文明”的要求,以村为单位,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确保每个行政村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告别陋习,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远离赌博,勤劳致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文化阵地。
五、要做好“管理”文章。所谓“管理”,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两年来,我县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到后进村任村支书、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建立村级民主例会制度、实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等办法,调动了无职党员“参与村务、管理事务、尽好义务”的积极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了村民自治的水平。下阶段,我们将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镇、村换届,进一步推进民主选举,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群众议事会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民主决策,切实抓好村务公开,依托村级民主例会制度、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等载体,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第十讲  评讲《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下简称“《统》文”)是某课题组的一篇调研文章。虽涉及较多专业知识,但综合部门还是能看懂,改写好了,对领导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统》文分五大块,共6500多字,算是比较长的。因其长而杂乱,一直未予编发;也因其杂乱得颇有特点,颇具代表性,才一直不忍舍弃。现试作诊断,以求教于方家。
为了便于对比斟酌,将根据需要,较大篇幅地摘引原文。
《统》文总的毛病,大约是五个混杂:
一、主题混杂,核心主题不突出
语言问题,我们在谈语言时一起谈,现在不谈。让我们先看导语: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同时,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公共财政统筹性职能特点与“五个统筹”内容都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化解城乡经济两极化发展趋势和如何破解“二元”结构问题。“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财政结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从财政角度讲,破解“二元”结构难题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好财政统筹性特点,要通过强化财政发展职能和运用财政手段,找准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笔者以荆门市东宝区这个具有“二元”经济特点的县级区为典型个案,通过分析,对如何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导语一下子就分七个层次,摆出了七个论点,五个主题。前三个论点虽与后面的论点有些联系,但相距甚远,与主标题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第四、五、六个论点翻过来倒过去说,属于同语反复。第六个论点及第七个论点提出的以东宝为个案,才真正与主标题对应上。下面五大块文字,各自独立。从标题看,各有各的主题,没有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至少是难以让人知道它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块标题是:“东宝区‘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东宝区财政和社会经济面临的问题:一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三是“二元”财政结构特征尤为突出。主要是讲问题。
第二块标题是:“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多层面的契合”,共450字,实际是对财政统筹城乡发展的纯理论阐述,是一篇可以独立存在的小理论文章,如果不论质量如何的话。
第三块标题是:“加强财源建设是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共1150字,实际上是介绍东宝区的三大发展战略,三条经验,只字未提“二元”结构的弊端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三条经验:一是积极推进“兴工强区”战略;二是积极推进“兴山富民”战略;三是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全面介绍东宝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可以独立成为一篇经验文章。
第四块标题是:“以经营城郊为突破口,放大财政统筹功效”,共2200多字,也未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事,却以一整块的篇幅讲经营城郊的宏观战略思考: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围绕园区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郊经营;二是突出重点项目,围绕招商引资,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三是突出重点企业,围绕带动链接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也并未明确说是讲东宝发展的宏观措施,只在中间两次表明“以东宝为例”,讲了一些东宝的具体情况,其中一次具体介绍了洋丰集团的一些经验。
第五块标题是:“落实财政统筹性职能,加快城乡均衡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共700多字,写了“用活各项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助推作用”等五条措施,讲了一些统筹城乡发展的话。
总体上看,主标题讲发挥财政统筹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导语第六个和第七个论点,才真正与主标题挂钩,第二块从理论上阐述财政统筹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第三块全面总结城乡发展经验,如果把第一、四、五块甩开,只把导语和第二、三块连接在一起,应该说是可以组成一篇文章的。但第一块却明明白白梗塞在这里,它详细介绍“二元”经济结构给东宝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在第二、三、四、五块中又都很少具体讲到如何破解二元结构的话;即使讲了几句,也不集中,支离破碎,淹没在其他内容之中,难以让人形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第三、四两块又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第四、五两块又各自讲对策措施,均无明显的联系,使人感到主题确实十分混杂。
二、布局混杂,各自为政,结构松散
按照一般调研文章的结构布局要求,主标题要统率全篇,导语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二级标题围绕主标题一字摆开,相互呼应、相互配套;各二级标题统率本段,观点统率材料,材料服从和说明观点,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推理或者论证;再共同说明总主题。《统》文的布局,基本上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进行。
《统》文大标题是:“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看上去,是个经验性文章的标题。“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发挥”“特点”,没有这种说法,搭配不当,应该说“发挥……作用”,“统筹性作用”也不妥,应该说是“发挥财政统筹作用”,这应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核心内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文章的落脚点,只需照应到就行了。
从文章的导语看,导语第四个论点往后是讲“二元”结构的问题及以东宝区为例,如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考,这就明显规定了这是篇写问题、对策的调研文章,这就跟主标题是经验性标题有点不合拍。如果主标题是“财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之类的标题,这就与导语的核心论点配套了。反过来说,用经验性标题,写问题、对策文章,有时候也可以。《统》文的布局问题,主要不在主标题跟导语的关系上,而在正文五块之间的关系及五块跟主标题的关系上。
《统》文第一块主要讲“二元”经济结构下东宝区财政与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这与导语中的后三个论点是一致的。
按照写问题、对策的调研文章的通常写法,紧接其后,应该针对问题写对策;对策的一般写法,是进一步分析问题,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着力点,等等。但《统》文却在第二块用了一个纯理论文章的标题“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多层面的契合”(其文字是否通顺,是否能让公众理解到后面去谈),写了400多字的纯理论文章,既不关照导语中提到的“五个统筹”,也不呼应导语和第一块中提到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财政结构,东宝区在“二元”结构下的经济社会和财政问题也只字未提,只是自说自话,另讲一套公共财政的统筹性、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等。尽管它对后边的第五块有些关照,跟第三、四块也扯得上一些关系,但这一块在这中间一“杂”,可就把全文的布局统统打乱了,后面几块,不论怎么讲如何破解“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都难以同导语与第一块接上气。这里,不妨将第二块全文摘抄下来看看就明白了:
 
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多层面的契合
公共财政的统筹性,是指在履行公共财政发展职能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原则,始终坚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效率与公平原则决定了公共财政在财政资源配置上,也将遵循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解决城乡之间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不平衡的问题,是公共财政在再分配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统筹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等领域更多地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这也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完全一致。与此相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公共财政统筹性特点另外一个取向,兼顾城市居民和农村群众的福利是其应有之义。同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还要求统筹配置财政资源,努力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其中也包括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从财政角度看,发挥公共财政的统筹性特点,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一篇纯理论小文章,提出了十来个论点,从公共财政的职能,到效率与公平原则,到效率与公平原则决定财政资源配置,到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最后才用论文的方式讲到向农村倾斜。与导语中明确提到,第一块中全面剖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财政结构,还是没有沾边。
第三块标题“加强财源建设是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应该是财政统筹的功能或作用)的前提”,是个判断、是个观点,也可以是一条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措施。但《统》文在整体布局上没有明确这种安排,也就是说它没有说一句这样的话;第三块标题也没有点明破除“二元”结构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思。虽然,在这一块的小导语里算是把这个标题加了一句阐释的话,但起不到左右总体布局的作用。这一句话是:“只有具有丰沛的财源,才有条件聚好财和用好财,财力保障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偏偏没有说“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画龙没有“点睛”,起不到对策的作用。接下去就是正面介绍东宝区近四年实施“三大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三条经验,有点有面,内容翔实,数据精确,成绩斐然,1000多字,俨然一篇完整的经验文章。所以,这一节难以被看成一条对策措施。为了节省篇幅,只请看看第三块的导语就明白了:
 
加强财源建设是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
“三财”之道,生财为本。只有具有丰沛的财源,才有条件聚好财和用好财,财力保障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围绕财源建设要重点突出“三大战略”实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东宝为例,近年来,通过着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从2001年的5920万元增至2004年的3?01亿元(未剔除体制调整等因素),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4552万元增加到5306万元。
(后面是详细介绍东宝区实施三大战略的经验。略)
 
第四块标题:“以经营城郊为突破口,放大财政统筹功效。”这是一个叙述句,可以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标题,也可以是一条对策措施;“财政统筹功效”与前面的“财政统筹性特点”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或说法,很难让人想到它是与第三块配套的对策措施(假使第三块是一条对策措施的话)。这一块的小导语与第二、三块不同之处,是它紧扣“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所在进行阐述,可以让人相信它是在针对主标题、导语的后半头讲对策,但它只字未提东宝区,跟前面分析东宝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沾边,纯粹是在宏观层面上讲经营城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讲宏观战略措施。全块2000多字,只在第一条具体实施措施的第一小条“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中,才提到“以东宝为例”,第二条具体措施未提东宝,第三条具体措施的第三小条又举了一个“我区湖北洋丰集团为例”,其他就全是宏观性的理论阐述。而且,整块宏观阐述很完整、很翔实,完全可以是一篇独立的宏观对策文章,跟前面的第一、二、三块不相干,是各自为政。为了节省篇幅,只摘取其导语及第一条具体措施前边一小部分看看,就可知一斑:
 
“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难点所在,它是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产物,由于城乡发展存在的现实差距和不均衡性,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当前,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现实,寻求突破,板块推进,渐进发展。而城郊作为城乡结合部,可以说肩挑两头,其特有的区位、交通、能源、基础优势,使其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枢纽所在,加快城郊经济发展,将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突出重点区域,围绕园区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郊经营。着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郊经营的积极性,改变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对进入城郊兴办各类企业、新上各类项目的市场主体,明确了收费政策,采取灵活措施,积极降低收费门槛。通过在城郊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城郊经济辐射功能,以园促城,以园带农,促进农民整体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局部区域差别。城郊经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园区经济上,它既可以为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城区经济提供配套服务,同时又可为经济欠发达农村特色农业经济提供深加工产业支持。因此,它的辐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加快园区建设重点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城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特点、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等条件,在园区规划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东宝为例,根据全区26个城郊村的不同功能区分,在科学论证……
 
回头再看看这五个标题,无论是它们各自的内涵,还是句式结构,尤其它们各自统率的内容材料及其阐述,除少数有一点隐隐约约的联系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主标题也统率不了它们。尤其是第二块,就是另外一种体例的东西梗塞在咽喉部位,更使整个布局协调不到一起。
三、内容混杂,宏观与微观,经验与对策,过去时、将来时与现在时混杂不清
《统》文导语就明确讲了“笔者以荆门市东宝区这个具有‘二元’经济特点的县级区为典型个案,通过分析,对……进行了初步探讨”。紧接其后的第一块确实是全部讲的东宝区“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但第二块就完全是宏观层面上的纯理论文章,完全跳出了“以荆门市东宝区……为典型个案”的框架,其内容大变。
第三块导语开头三整句分别讲的是宏观层面上的“三财之道”、“财力保障是前提”及“围绕财源建设要突出三大战略实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后来又举“以东宝为例……”这就明显否定了主导语中“笔者以荆门市东宝区”“为个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全文的统领作用,肯定和支持了第二块完全撇开东宝个案,自说自话的正确,也预示了后文都可以这样做,想从宏观上谈就宏观上谈,想以东宝为例就再回过头来重新提出“以东宝为例”,这内容杂,就让它杂吧。所以,第四块讲经营城郊,从标题到第一个“突出重点区域”的前半头一大段话,都是宏观层面的经营城郊,只到下面第一小条需要举例说明了,才又提“以东宝为例”;例讲完了,又回到宏观层面上去谈对策,搞得宏观、微观,东宝、非东宝,经验、对策混淆不清,内容混杂。在这一块的第三个“突出重点企业”的第三小条措施中,又举出了“我区湖北洋丰集团为例”,又讲了一通洋丰的经验,全文唯一一次单独用经验论证对策措施,使内容杂而又杂。同时,还使全文的第三人称叙述,在这里又唯一一次用了个一人称叙述,杂上加杂。
《统》文内容混杂,除了宏观、微观,东宝、非东宝举例和经验、对策糅在一起之外,还有个过去时、将来时、现在时不清的问题,有不少地方,前一句讲的是将来时,后一句却是过去时,使人晕头转向。如:第四块导语最后一句是“将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这是对策思考的话,是将来时说法。按照道理,这一块的导语是统领这一块全文的,导语结束的一句是将来时,那么,接下来的,应该都是将来时才符合逻辑,才语气顺畅。可是紧接着导语的第一条小标题的第一句是:“着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城郊经营的积极性,改变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这“改变了”就是过去时说法了。接下去讲“对进入兴办各类企业、新上各类项目的市场主体,‘明确了’收费政策,采取灵活措施”,这“明确了”又是过去时。这几句话讲完了,是一个小结:“因此,它的辐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加快园区建设重点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城郊区域自然资源……”这个“要”就是将来时说法,是对策思考的写法。接下来讲东宝区如何合理规划五个园区。这五个园区仅仅还是规划,但作者却小结说:“这‘五大’园区功能明确,特色清晰,为城郊园区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一下子又是过去时了。可是他接下去讲“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特色园区。园区总体规划确定后,要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功能定位……”这不就又是将来时了。这里往后,一连串还有四五个过去时、将来时交错不清,就不一一列举了。
时序不清的问题,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统》文总导语最后一句:“对……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才刚刚开始,才刚刚引导读者进入问题,按照事理逻辑,应该是再进行问题分析,然后才是思考对策措施,然后才是结束探讨,怎么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进行了”,就是全过程都完成了呢?这说明《统》文在文章开始时就陷入了时序不清的混乱,后来就一混到底了。
四、文体混杂,论文、经验、调研文体“一锅煮”
导语的前一部分是论文写法,后一部分是问题、对策的调研文章的写法。第一块是问题型调研文章写法。第二块是纯理论文章写法。第三块是经验总结写法。第四、五块是问题对策的写法,中间又有论文和经验写法,全篇文体不一。
五、语言混杂,论文语言、公文语言、调研语言等多种语言交织
由于文体混杂,语言混杂就是必然的了。
主标题不说了。调研文章的导语,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顶多第三句话接触主题。《统》文导语前五个论点都是远离本文主题的论文语言,到第六个论点,才接触到文章主题非说不可的话。就这最后两个论点,也不需要重复地说两句“如何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的话,“从财政角度讲”、“通过分析”等也都是废话。你本来是调研财政统筹的文章,当然是“从财政角度讲”,当然要“分析”,这是不必啰嗦的。
第一块的语言混杂较为明显。导语是调研语言,具体介绍东宝区情,由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城乡“二元”失调,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问题第二条承接导语第七个论点的写法,主要用实际数据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问题,这是好的。但问题第一条和第三条却不是这样,完全是论文的写法,很空洞。你说“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怎么个失衡?这是可以而且应该拿实际数据论证的。只要你把主要的实际数字摆清楚了,道理就明白了。第三条的“二元”财政结构问题,不需讲空理论,只需用实际数字证明农业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公共设施滞后、社保能力低等就行了。现在这第一块是两条虚理论,一条却很实际,很不协调。
第二块仅标题就很生僻、很拗口,大众读者难以理解,但这不一定就是理论层次深。“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统筹性”是什么性?怎么“发挥”?这在语法和逻辑上都说不通。“发挥作用”,“发挥公共财政的统筹作用”,谁都能懂,应该就是这个话吧。什么是“契合”呢?《辞海》说,就是“符合”。“多层面的契合”,就是在许多方面相符合的意思。就用大家都能懂的说法,比如“相一致”、“相符合”等,不是很好吗?其实,真正理论文章的标题也不这么写,也还是通俗、简单好。再就是这一块全是虚理论阐述,与东宝区二元结构财政没有沾边,对《统》文既是内容上的梗阻,又是语言上的不协调、不通畅。后边的就不多说了。
《统》文的上述问题,可以这么解决:
1、明确核心主题。从选择确定研究题目开始,确定一个核心主题。结合现有材料和原稿标题及全文内容,主标题如果在原标题上修改的话,可改为“发挥财政统筹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如果另定一个题目,可以为“东宝区财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不论采用前者还是后者,其核心主题都应是有效发挥财政统筹作用,重点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财政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应是采取问题对策的写法,先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后针对问题写对策建议。如果采用后者,还一定要把近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写一些进去的话,也可在主标题“思考”二字之前加上“实践与”三个字,这就要求认真处理好问题、经验、对策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分寸,注意时序不搞错了、杂了。最好不用“实践与”三字,单纯写对策措施,可能更为简洁有力一些。
2、圈定题材范围。立足东宝区情,完全采用东宝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作情况、数据、典型及战略思考,仅限于东宝区域内的微观层面,不要动不动就撇开东宝,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地去谈一阵子全国、全省的虚理论,宏观理论,又回过头来再说东宝区的实际工作和具体措施,搞得宏观、微观,虚理论、实理论,理论、实际,经验、问题交织一起,一团乱麻。中央政策,宏观举措,可以适当引用,仅仅是引用,顶多一条、两条,一句、两句,用于一个地方解决认识问题就行了,千万不要多引用、乱引用,长篇大论引用,不要喧宾夺主。研究东宝,就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讲东宝的事,实话实说。这一点《荆门研究》2005年第5期第42页有京山县委书记赵志诚的《京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一文可供参考。该文开头一句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我县而言……”往后四大块,分别讲京山县怎么统筹产业、社会事业、人与自然发展,体制改革怎么与之相适应。地域范围就是京山县,没有一句话超出这个地域;时间范围就是“十一五”,全部将来时,没有一个字超出这个时间。它高瞻远瞩,未来五年怎么搞,搞什么,搞到一个什么程度,实现一个什么目标,项目、措施、要求,等等,一清二白,一目了然。
3、调整结构布局。全文按照问题对策的格局布局。从导语起就开宗明义,讲东宝区将如何发挥财政统筹功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接下来就单刀直入解剖“二元”经济结构对东宝区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原文三个问题,全部用详细的数字说话,将问题、原因、后果剖析清楚。
接下来,可以阐述这么几条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前提。这里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写点理论认识;可以引用一点中央或者学术界对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原则、政策等;可将原稿中第二块有关财政统筹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等职责功能深入浅出地、有机地融合进去,为后边的几条具体措施作个统领和铺垫。
(2)发展经济,建设财源是基础。原稿这一条是过多地写了经验、做法,淹没了它的对策作用。修改稿中不要把三大战略的实施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只需说明一定实际成果的作用就行了,重要的是以此说明:发挥财政统筹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要加快发展经济,增强财政实力;有了强大的财政实力,才可以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3)经营城郊,放大财政统筹功能是关键。原稿这一部分,一是没有明确其作为与前后配套的对策措施;二是写得过长过细,俨然是一篇独立的文章;三是时序不清。现在,通过调整布局,将其作为全部对策措施的关键来写,尽量避免原稿中的三个毛病,处理好时序关系,把实践和思考的内容处理得当,高屋建瓴,简明扼要,不枝不蔓地讲明措施就行了。
(4)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是保证。原稿五小条基本上说得过去。在语言文字上注意与前三条措施配套,与第一条认识呼应好,大概就可以了。
4、补充事实材料。主要是问题部分的问题一和问题三,要同问题二一样,用东宝区的实际数据说明那两个问题的真实性。再说,现在已经是2006年夏季了,2005年全区的数据应该可以进入研究领域,所有反映现状的数据、典型事例,都可采用2005年的。
5、摒弃论文文体。重点是原稿导语和第二块的文体应用不当,应该一致使用调研文体、调研语言和方法。第四块也有一些论文写法和语言运用值得纠正。
6、删、增、写、改并用。主要对《统》文的修改而言。删,删繁就简三秋树。导语第六个论点前的好多话都可删掉。原稿第一块的表格可以删掉,能说清问题就行了。第三块三大战略实施的情况,第四块“三个突出”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尽量删除,重要的是粗线条地讲对策措施,不必细枝末节讲经验。还要删掉一些陈旧了的观点、语言、数据、典型材料。增,可结合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东宝区建设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决策,增加新的认识、新的材料,增加一定的新的目标、要求。如京山县战略构想的文章,五年、十年采用什么具体办法,实现一个什么目标,使人耳目一新。写,有些新增的东西,要认真思考、认真写;有的地方要重写。改,对原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包括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
如果作者愿意,不妨试试。回过头来,我们还可再讨论、再修改,直到成功。
也可以考虑一个完全不同的修改稿写法,我就不多说了。
◎附:《统》原文
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欲读导语请见前边正文,这里从略)
一、东宝区“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东宝区地处鄂中,全区辖6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170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4万人。国土面积1645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为低山丘陵和库区,农村国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7%。东宝名义上是市辖区,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县。这种区的管理体制与以农村为主的区情之间的矛盾,给全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也使得“二元”失调的经济特征变得尤为明显。
(一)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向工业、城市倾斜,农业、农村的资金和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城市,而工业带动农业能力较弱,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不健全,其结果必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在全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的背景下,城区工业和城郊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的鸿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增幅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东宝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980元增加到2004年的3630元,增长21?81%,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22元增加到7749元,增长48?3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75:1扩大到2?3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相差4119元。
荆门市东宝区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对比表
单位:元
                   
                   
                   
                   
                   
 
收入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增幅
比%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5222不详52475704600965277059774948?39农民人均
纯收入2980314029863048312031023228363021?81城乡居民人
均收入比1.75∶11.76∶11.87∶11.93∶12.10∶12.19∶12.13∶1
(三)“二元”财政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经济在财政上的直接体现就是导致“二元”财政结构的形成和加剧。所谓“二元”财政,是指对同一种公共产品,在城乡居民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上采取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在城市,其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居民基本上可免费或低价享用;在农村,则主要是由农民自我“埋单”,财政只给予一定补贴。“二元”经济与“二元”财政往往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突出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低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二元”财政结构对财政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形成了制约,特别是影响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
二、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多层面的契合
(此段内容请见前边正文,这里从略)
三、加强财源建设是发挥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
“三财”之道,生财为本。只有具有丰沛的财源,才有条件聚好财和用好财,财力保障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特点的前提。围绕财源建设要重点突出“三大战略”实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东宝为例,近年来,通过着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从2001年的5920万元增至2004年的3?01亿元(未剔除体制调整等因素),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4552万元增加到5306万元。
(一)积极推进“兴工强区”战略。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设立了工业奖励基金,用于工业技术改造和创新,高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品建设开发中的招商引资、贷款贴息、技术开发及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通信等设施建设一律优先安排。财政的有力支持可以促进区域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以东宝为例,2002年以来,全区新上工业项目85个,计划总投资12?4亿元。到2004年底,已竣工投产项目66个,完成投资9?2亿元,形成年增销售收入21?19亿元、利税3?17亿元的生产能力。
(二)积极推进“兴山富民”战略。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重点,重点扶持畜牧、食用菌、林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储备库,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东宝为例,三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7000余万元。设立了30万元的特色产业发展奖励基金,30万元的城郊重点村开发补助资金,20万元的“三农”工作奖励基金。出台了对在乡镇工作满8年的班干部上浮一级工资,对村主职干部工资实行银行直达等激励措施,调动了乡、村干部扎根基层、致力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畜牧、食用菌、林业等已成为支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402元,创近十年来新高;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达到12?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开始扭转。
(三)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信息投资、项目包装等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建立政府公众信息网,广泛搜集、发布招商信息,实行网上招商。以东宝为例,每年在预算足额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招商专班工作经费和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成功引进项目资金的中介人或单位,按引资额大小给予5%至1%的奖励。2003年、2004年两年,全区共引进区外境内资金7?4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060万美元,新建投资过千万元项目30余个,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以经营城郊为突破口,放大财政统筹功效
“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难点所在,它是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产物,由于城乡发展存在的现实差距和不均衡性,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当前,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必须面对现实,寻求突破,板块推进,渐进发展。而城郊作为城乡结合部,可以说肩挑两头,其特有的区位、交通、能源、基础优势,使其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枢纽所在,加快城郊经济发展,将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突出重点区域,围绕园区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郊经营。着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郊经营的积极性,改变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对进入城郊兴办各类企业、新上各类项目的市场主体,明确了收费政策,采取灵活措施,积极降低收费门槛。通过在城郊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城郊经济辐射功能,以园促城,以园带农,促进农民整体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局部区域差别。城郊经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园区经济上,它既可以为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城区经济提供配套服务,同时又可为经济欠发达农村特色农业经济深加工产业提供支持。因此,它的辐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加快园区建设重点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城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特点、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在园区规划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东宝为例,根据全区26个城郊村的不同功能区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建立以洋丰化肥城、稳健轻纺工业园、东宝建材工业园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建立以牌楼农业科技示范园、子陵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基地及207国道线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以杨家桥民营经济园为中心区,依托完善客运、货运等相关设施,覆盖城郊26个村的商贸流通区;建立以圣境山景区、漳河库区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和以紧临中心城区“十村一场”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居民住宅新区。这“五在”园区功能明确,特色清晰,为城郊园区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特色园区。园区总体规划确定后,要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功能定位,通过努力打造特色园区,不断拓展产业宽度和长度,真正将园区打造成精品园区,充分发挥其品牌带动效应。三是通过园区建设带动“一主三化”发展。通过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园区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带动周边农村人流、物流的聚集,实现产业“洼地”效应。从而最终带动“一主三化”发展。
(二)突出重点项目,围绕招商引资,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出台招商引资办法和投资优惠政策,突出重点项目,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图谋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一是围绕园区规划上项目。根据已规划构筑的城郊园区建设平台,将符合园区功能规划的项目引凤入巢。通过区分功能,重点引进,既避免了项目重复引进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同时,有得整体规划实施,形成板块经济带动效应,可以有效确保引进项目的科学性。二是围绕特色工业上项目。无工不富,工业项目是培植产业后劲的关键,按新型工业化要求,大力引进具有特色的大型工业项目,通过工业项目引进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围绕配套服务上项目。重点围绕中央、省、市大型企业、围绕支柱产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引进配套服务型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围绕效益上项目。对引进的项目要进行效益评估,要确保引进的项目可以取得预期效益回报。既注重项目短期效益,更注重项目长期效益,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念来引进项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环境效益,防止舍本逐末,避免竭泽而渔。
(三)突出重点企业,围绕带动链接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有了设施功能完备的园区和效益前景良好的项目后,最为关键的是要培育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一个好企业可以带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培育城郊龙头骨干企业,既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可以改变该地财政收入结构。由于农业“两税”的取消,农村税收结构以零星工商税收和小型企业税收为主,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后,税收增量猛增,地方财力增强,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有利于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可以直接增加该地农民收入。龙头骨干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需员工可以就近招聘,这样一部分农民就由以前的务农转为务工,身份的转变,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三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龙头骨干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会形成新产业链,如原料供给、产品销售、配套服务等都将吸引大量物流和人流,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群,进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又实现了农村人口转移,通过企业的聚集、发散效应,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我区湖北洋丰集团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磷复肥为主的化工企业,公司现有资产总额8?2亿元,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2004年提供税收收入3400余万元,附近乡镇近2000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300多台汽车为其提供运输服务,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造就了一大批市场营销专业队伍。
五、落实财政统筹性职能,加快城乡均衡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
(一)用活各项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从财政角度讲,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关键在于破解“二元”财政结构。通过调整财政政策,不断发挥公共财政统筹性职能,来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充分用足用活财政政策,给企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各项财政优惠政策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对新办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实行相应年限内减免部分税收或按比例实行税收返还。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三项费”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入城农民子女上学、就业、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
(二)调整区乡财政体制,给予农村适当财力倾斜。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原则,在制定区缘财政体制上,充分考虑乡镇困难,挤出资金,腾出财力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
(三)加大山区库区扶贫开发力度。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农村路网、人畜饮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山区库区重点扶贫对象给予重点帮扶,筹集财力,加大投入开发,引导山区库区尽快脱贫。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设。联合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在搞好现有的“福星工程”、农村特困救助、大病救助等农村社保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保险、个人养老制度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设。
(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针对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产业带动、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