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13.10.18 NO:8版
2012年荆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1085.26亿元,进入全省“千亿俱乐部”。按可比价格计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83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1.1%。
2012年,荆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达108.0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0.69亿元,比1983年增长74.2倍,年均增长16.1%。
2012年,荆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58元,比1985年增长30.9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87元,比1983年增长25.1倍,年均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开始统计。)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县,荆门设立地级市。
荆门升格为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漳河水库的修建,荆门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一批中省企业开建,使得荆门现代工业迅速崛起;焦枝铁路贯通,疏通运输大动脉……改革开放后,荆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呈现出蓬勃生机,成立地级荆门市的条件瓜熟蒂落。
成立地级市后,荆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1985年6月,设立东宝、沙洋两个县级区;1993年1月,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6年12月,原由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原由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1999年2月,沙洋撤区设县;2000年11月,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2001年11月,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11年12月,漳河新区揭牌。
这30年,荆门管辖区域历经变革,实现向中等城市跨越。刚成立地级市时,荆门人口不足93万,国土面积4412平方公里,经济综合实力在当时全省地市州中仅排第12位。今天的荆门,人口300万,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到2012年底,全市GDP由1983年的16.64亿元增加到1085.26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67亿元增加到108.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510元和359元增加到17678元和9387元,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17个市州中排第7位。
三十而立的荆门,朝气蓬勃、豪情满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省级“两大战略”如火如荼。
百舸竞流,只争朝夕,缩差领跑,扎实推进“实力、文化、生态、幸福”四个荆门建设,荆门正逐步成为全省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高点起步“中国农谷”显山露水
2012年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市召开三级干部动员大会,正式提出“中国农谷”建设为省级战略、荆门实施,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谷”战略定位很高:努力成为“四化样板”,建成“三农特区”,达到“中国高度”,实现“世界知名”。发展方向是: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两年来,荆门全地域、全产业、全体系推进“中国农谷”建设,成为荆门助力湖北“支点”建设的重要平台。
荆门市高点起步,编制三大规划,引领“中国农谷”科学发展。目前已编制中国农谷战略发展理念、中国农谷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农谷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各县市区发展规划等三类规划,对“中国农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聘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制定“中国农谷”总体战略定位、产业选择和品牌宣传、招商策略。
从武荆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下,沿农谷大道一路前行,一刻钟功夫便抵达屈家岭风情小镇。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的农谷大道,按“自然、生态、田园、显山露谷”的设计,穿行在莽莽林海和山间谷地之间,一路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不仅有风景,更有现代农业科技。隆平高科超级稻千亩示范基地,浓缩了现代农业各种最新技术,堪称智慧农业的样板。埋到田埂里的探测针,可测土壤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向、日照、田间墒情、病虫害,所有数据通过采集器传输到后方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可发送到手机上,实行遥控操作种田。
不仅有一流硬件,种植方法也运用最新工艺,通过精心筛选隆平高科培育的最新超级杂交稻品种,采用最新育苗插秧技术——钵体秧苗移栽法,育出的秧苗壮,机插大田后,不需返青缓苗,分孽快,经测产,超级稻亩产达1757.5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荆门承担着全省“一袋米”工程重任,在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连续两年的隆平高科超级稻试验示范种植,亩产比普通杂交稻亩产高400斤。按荆门市现有水稻面积推算,如果超级稻全市范围内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1亿斤。
不仅有水稻,还有高端果业。联想控股佳沃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屈家岭建万亩蓝莓种植基地,建立可追溯农产品信息系统,构筑从生产到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并将其融入联想控股全球蓝莓产业基地布局。
凯瑞百谷农业科技产业园,代表着马铃薯育种的最新科技;隆平高科制种、中兴智慧农业、亚洲果业和广州奈美芳香小镇项目,这些行业领域内顶尖企业入驻,不断拉升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的国际水准。“中国农谷”这块闪亮的金字招牌,经不断“发酵”,美誉度迅速提升。上半年,屈家岭实现招商引资合同金额22.6亿元,同比激增260%。“中国农谷”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示范基地的智慧农业被“复制”到全域。“中国农谷”核心区也在扩容,经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复,核心区除屈家岭管理区,京山县石龙镇和太子山林场亦被纳入。虎爪山林场和大口林场,作为中国农谷战略发展储备区,与屈家岭管理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风起农谷势如虹,“中国农谷”,正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道路上迅跑。
关爱如潮“柴湖振兴发展”方兴未艾
“中国农谷”建设这一省级战略正在纵深推进,“柴湖振兴发展”这一省级战略又呱呱落地。对于荆门,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7月11日,在全省首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推进之际,省委书记李鸿忠一行,顶烈日,冒酷暑,深入钟祥市柴湖镇村组看望移民,现场办公,与干部群众共同商议加快发展的对策。
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湖北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成立,明确为“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四级联动,合力共为。”要求这个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镇,要和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关怀,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就在省委现场办公会后第二天,荆门市召开柴湖振兴领导小组会议,成立大柴湖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筛选出来的30项重点任务,一一分解到24家市直单位,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圈定完成时间节点。
省委现场办公会后的第三天,荆门市直单位派出的24个工作组,与钟祥市派出的55个工作组,一共279名干部,进驻柴湖镇全部54个村和1个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户不漏,开展入户调查和政策宣讲;不胜不休,誓将柴湖变“财湖”。
荆门市委书记万勇,多次赴柴湖镇村组田头,问计村干部和村民。他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省委作出了表率,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荆门市长肖菊华,率工作队深入柴湖镇,走村串户,倾听乡亲们所想所盼,叮嘱工作队制定好规划,建立团结有为好班子,让百姓过上稳定和谐的好日子。
落实省委现场办公会精神,省直相关部门纷纷到柴湖镇调研,与荆门市对口衔接,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柴湖镇。
截止9月份,共有20多个省直部门到大柴湖调研,研究落实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部署,共确定帮扶项目42个,安排资金8.95亿元。柴湖镇全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及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规划基本完成。
柴湖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四新村大棚蔬菜产业,饱含着李鸿忠书记的亲切关怀。7月11日,李鸿忠赴柴湖调研的首站便落脚四新村,指出要用产业带动移民们致富。
万勇5赴四新村,现场督导,确定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工作队深入宣传发动,全村耕地仅用一周时间便全部流转完毕。四新村党支部书记赵平财说,230户村民的1590亩耕地全部被三鑫精品花卉、彭墩集团和寿光蔬菜合作社三家企业整体流转,近百名村民在这些企业就业,千亩花果蔬产业基地规模初显。
9月4日至5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再次来到柴湖镇蹲点调研,看到仅仅一个月,处处是变化,他高兴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柴湖振兴发展”第一步迈得很好,柴湖这壶水已经烧开了。省直部门支持力度空前,荆门各级干部有想法,有谋划,有干劲,效率很高。
切切深情,汇聚几多关爱。殷殷寄语,又饱含几多期待。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人掉队!这成了荆门市广大干群的心声和行动。
四化同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无论是“中国农谷”建设,还是“柴湖振兴发展”这两大省级战略,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四化”同步无疑是条新路径。“四化”,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已成荆门当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荆门市高位推进,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新社区,城乡统筹有序推进。
新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荆门加快“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一核”,即荆门高新区;“六片”,即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掇刀和屈家岭经济开发区;“十五园”,即全市15个重点工业园区。去年,“一核六片十五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荆门是全省唯一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的地级市,该市发挥主要农产品量大质优的优势,聚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着力建设粮食、油料、畜牧、水产、森工等11类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创建百亿企业。
2012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804.4亿元,同比增长32.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今年农产品千亿产业将打造成型,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升至2.8:1。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载体。荆门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两化”为载体,坚持城乡互化的理念,以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两转”为切入点,土地整理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荆门市依托中三角,提出“鄂中城市群”概念,深入推进“1+3+4+X”城镇发展战略,“1”就是建成荆门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3”就是建设钟祥、京山、沙洋三个中等城市;“4”就是建设后港、胡集、宋河、易家岭四个镇级市;“X”就是建设若干个新农村社区。
到2015年,荆门市将实现农村土地流转过半,农民转移过半,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新型城镇,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农村新型社区。
“四个荆门”描绘明天幸福生活
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实力荆门、文化荆门、生态荆门、幸福荆门”,“四个荆门”建设,成为300万荆门人憧憬和奋斗的目标。
实力荆门,离不开新型工业化。荆门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产业计划”,加快建设全国新型化工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中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体育用品及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突出发展通用航空、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文化荆门,是跨越崛起之魂。荆门挖掘地域文化精髓,提振全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气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将突破2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6%。
生态荆门,以最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是这座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不懈追求。荆门以化工循环产业园、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和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构筑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和新能源等循环产业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清洁能源,着力推进农业发展低碳化、农业排放无害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民生活清洁化。
幸福荆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财富共创,成果共享,让百姓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是荆门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幸福荆门,民主法制建设是基石,有民主才有群策群力,有法治才有公平正义,这是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四个荆门”建设,为荆门提前实现小康社会描绘了现实路径,300万荆门人民正齐心协力,谋求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为2016年提前进入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