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上泉寺史话(下)

时间:2013-10-09 17:07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焦知云    点击:

      在住持僧海澄的请求下,何成祖专门撰写了《邑侯重修碑记》镌之于石。碑记文辞优美,溢光流彩。除记叙重修工程外,有写泉者:“泉发源于灵鹫之麓,而寺建于其右。山峦参差,献妍挺秀,流水引带,涵澹澄寂,映照云林,倾泻畦畛,烟耕露耨。尝闻沸水之声,砾石凿金,不借飞雨之润。若夫泓深不测,渊静莫穷。水底金莲,不啻菩提开智慧之花;枝上蜜柿,有若优钵结同缘之果。”有写林者:“古木亭亭,翠竹娟娟,朝曦夜月,飘粉流香。檀栾之音,常与梵唱相和。辋川花源,未之能比。”有写洞者:“更有石洞幽邃,潜通人迹,或留仙者之踪,或为避秦之域,隐深渺忽,壮有灵焉,而未易言也。好奇寻幽者毎披榛涉险而临之,罕有穷其极矣。”上述描写,把灵泉、苍林、幽洞生动地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如此的灵性妙笔,令人拍案叫绝。笔者1995年考察时,拓下了这篇碑文。后来不知何时,此碑的少半碑面被水泥深砌埋于地下。有步我后尘者九年后再去抄录时,无缘抄到全文,只能录下一部分内容,且断续不能成篇。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荆门知州舒成龙见因岁久而泉淤,于是兴工扩而浚之,并将上泉寺殿宇,修葺一新。他在《重修上泉碑记》中写道:“仰观林峦之耸翠,俯瞰禾苗之浮青。听泉水之涓涓,挹岚光之冉冉,洵足乐也。所谓因民之利而利之者,其在斯乎。”舒老夫子总是把“民利”装在自己的心中,时刻念念不忘。其德实堪高矣。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有首士钱佐清、周如璋等领衔捐资筹款,还有500余人同发善心捐助,鼎建了寺中的台殿,镌其殿额为“俨若西来”。其石匾额四字草体,由僧水月澄撰书。虽然佛殿早已毁坏无存,但这块石额却历经234年后而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阿弥陀佛。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有首人陈兰亭倡议,100余名善士响应,共同捐资装修了寺院内的各殿神像。住持僧通云,徒心澄万分感激,不忘其功德芳名,遂立碑以志。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当地绅士蒋心炳、钱寿铭、陈敬修、辉甲辈等见上泉寺殿庑朽坏,决心捐修,秉请时任荆门知州王庭桢支持。王庭桢欣然捐俸,先修治其殿庑,不几月恢复了旧貌。又集资在泉上新建一亭,名曰“上泉”。历时六月而竣工。王庭桢在《上泉亭记》中万分感慨地说:“寺以泉得名,故以名寺者名其亭。泉之益于甚大,利不可胜计,民乐而安之也久矣。”王公的“民乐”观,与舒公的“民利”观,均对当今现实有借鉴意义。封建时期这种当官为民的德行真是值得人们崇敬。刻于同治十年记载这次重修工程的《捐资功德》碑,至今完整地立在上泉寺遗址古碑林中。
  抗日战争时期,上泉寺曾作为国民党部队的驻军处,部队首长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日。现在遗存有刻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的《上泉寺兴学育才纪念碑》,碑文折射了当时中华民族奋力抗日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里还应该提到上泉东侧的会仙桥。此桥南北向跨于上泉水之上,系单孔石拱桥。桥长6.40米,宽3.75米,孔跨4.50米。始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桥的西南侧立有石碑一通,高0.70米,宽0.44米,厚0.14米。碑面中间阴刻大楷书“会仙桥”三字。落款为“头垱人等同修”。从碑文可知,泉水灌溉农田,致使乡民获得丰收,乡民当然感激万分。于是离泉较近而先得泉水灌溉的头垱人等便积极捐资重修此桥,并立碑以志。民间盛传历史上有人在此桥上遇见了神仙的故事,反映了乡民们对此泉此桥的敬重。
  随着星移斗转,上泉寺早已不复存在。遗址上修建了子陵铺镇的福利院,传承了上泉寺的慈悲善缘。那永不枯竭的上泉之水仍在惠泽于民,那已有648年历史的古银杏仍青春焕发,那寺院的古碑林已被荆门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那些为上泉寺付出了功德的历代先人们的业绩和诗文,正启迪后人,激励人们行善积德,奉献社会。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