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寻访白龙观

时间:2013-10-09 15:28     来源:未知     作者:杨秀清    点击:

       
 
       经过雨丝的漂洗,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色,那些树和建筑以及整个城市,在这样若大一块纯净的天空做背景,轮廓分明,色彩分明,情感分明。
       站在从西山林语,就可以见得今天所要寻找的地方——白龙山。此际,西山林语以它高耸的姿态,讲述着一座城市的蜕变与繁华。山脚下,仍有一些没有拆去的旧式建筑,楼前,是那些悠悠然的树木,树木构成的阴凉和空地,正好成为年老的人聚集的地方,他们摆着木凳木桌,打牌、下象棋、聊天,这很像小时候在某个村头或是村尾见过的场景,有着让人喜欢的宁静与舒缓。
       因为是第一次前往白龙观,之前也只是从书本上或是听人讲起,所以断定这山脚下的老人必定是知道这白龙观的存在。我们向老人们打听,老人们便说道,白龙观,就在这山上,从左边走,再向右拐,然后再向上。老人的话语我们未必能全部领会与熟知,但是我能肯定的是白龙观依然存在。
       我的心里面开始想像着和白云楼那里的道观一般模样的建筑,有红柱子,有硫离瓦,无非是大殿矮些旧些罢了。
       一路上,随行的朋友为我讲述白龙观的一些故事。他说,白龙观上住者一位姓唐的观主,白发白胡,像个仙人似的。这白龙观西南边的山脚下,有一处深潭,相传有白龙出没,所以这山也就叫白龙山,这观也就叫白龙观。这些听起来完全像个有趣的神话故事,龙是否存在,答案自然是否定,但这白发白胡的仙人仍然存在,倒是十分吸引着我,也让我不由加快上山的速度。
       上山的路算不上曲折,但是杂草和一些刺条植物将路掩盖成断断续续的状态,可以肯定,上山的人是很少的,那么,去往山上的烧香的人必定也是少的,心里面不禁暗暗疑惑,这白龙观,今天还有多少荆门知道这地方,或是去过这地方。山上的树木多还是绿色,还是郁郁葱葱,但也有了属于秋的色彩,比如红红的山楂果,我自然是摘了许多,用手轻轻擦拭,便放进嘴里。有些酸,有些甜,生活在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的时代,自然不会觉得这小小的山楂果有什么美味之处。山上长得最讨喜的就是扁柏,此时,树上挂满手指般大小的粉绿色小果子,或是嘟着嘴,或是咧开齿,样子可爱之极。这种耐寒耐旱的植物,无论是在贫脊、干燥的土地,还是在悬崖峭壁上都可以生长。
       断断续续的路到了铁架塔处,让我们失去了方向,此时,我们已感觉到了山顶,可是想像中的高大的道观仍是不见踪影。爬至山上的石头,回头望去,整个荆门城便收尽眼底。我亦觉得,隐至于此的白龙观,实则是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也真因如此,才可以普渡众生吧。
       因为找寻不见去往的路,所以便打电话向一位本土文化的高人请教。很快,我们得到答案,从铁架的西南方向行走,最后拐进一条松柏林里,就可见得石头垒起的断墙。
       这时,我也看见了一座小房子,随行的朋友断定,这就是白龙观。
 
       从山脚下,一路步行到此,并不算遥远,但是因为没有宽敞明亮的路,因为那些藤藤蔓蔓植物的阻隔,便将白龙观收拢在一种神秘之中,它座落在山顶之间,四周被密密的树包围着,完全像一位脱离俗世的隐者。
       几间矮小的石屋,几间木板搭建的厢房,完全民居化的结构,组成了白龙观,那些曾经垒成墙或是房的石块,坍塌着,连同多年前随行朋友来过见到的碑文,也毁至不见。这个建于宋朝时期的白龙观,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几乎是面目全非。石屋前有一块空场地,被石块垒成一个圆弧形的外墙,空场地上,除了一个圆形的焚香焚纸的小建筑,其余便是一人来高的杂草。
       因为山上有野猪出没,所以进观的门被粗壮的木条死死的封住一米来高。我们亦跨入这封住的门,进入白龙观。进得白龙观,就见得观主和另外一位三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在对面的厢房。随行朋友告诉我,那位一身白衣的长者就是唐观主,这里唯一的守候者。
        简短的打过招呼,说明来意,我开始细细打量这里的一切。虽然之前心中想像过道观的形状,可怎么也没有想成现在的模样,但我的心里并不失落,反倒觉得这样的屋和这样的景,颇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反倒让我觉得新鲜和新奇。院内最扎眼的莫过于开得红艳艳的花朵,唐道长告诉我们,这是龙爪花,又名石蒜,卷曲的花瓣看上去,还真像龙的爪子。翠绿的杆,没有野子的干扰,配着这红色的花,十分醒目。在这片看似隐者之地,龙爪花犹如点睛之笔,让人记住了这里的可爱与美丽,并且让人愿意去细细品味这里的美与沧桑,这里的超脱与简单。
       入门处,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桃树,修长的叶子,打着卷,叶光也开始泛红或是泛黄。我想,在春天的时候,这一树桃花开,粉白的颜一定是极尽灿烂。
       奉供神像菩萨的殿堂还是有的,只不过和平日里见到的殿堂的辉煌度不可相比。没有窗,没有大红柱子,光从亮瓦上泄下来,让屋子里也是亮堂一片。因为亮瓦上裹了一层黄色的布,泄下来的光犹如灯光一般,这黄色的光打在神像们的身上,如同渡上一层佛光,格外生动,也多了几分华丽的色彩。
       这个隐在山顶之中的白龙观,历来就没有通电。多少年了,生活在此地的唐观主白日里靠亮瓦,夜晚就是靠着蜡烛照明。
       在画速写的时候,唐观主先是为我们搬来木椅,然后又拿来矿泉水和饮料,唐观主的热情,让我觉得不好意思。也由此,我能断定,唐观主是愿意与人交流的。
       拜完佛像,也画完速写,唐观主也忙完了该忙的事,我便开始向唐观方询问起一些事来。唐观主告诉我,他今年已经七十八岁。我是十分认真地惊叹,因为眼前的他看起来,眼神明亮,身形矫健,思维灵敏,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也许是常年吃素的原故,他的皮肤看上去格外细质,且带着青白色。
 
       唐观主原本是后港人,三十岁那年害了一场大病,也因为这场大病,使他从此不能吃荤。也正因如此,使他萌发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但那年月是不准人随意出家修行,就连寺庙道观里的人都放回俗尘,所以唐观主就在家修行。
       十多年前,从凤鸣山回来的唐观主前往唐安古寺。因白龙观为唐安古寺代管之地,加之这个过于隐蔽的地方一度无人来,唐观主请愿而来。这一来,就是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间,他每天清晨三四点起床装香、诵经,开始一天的佛事道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也有人请唐观主去往白云楼或是九龙谷,皆被唐观主拒绝,唐观主说,我喜欢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我习惯这里的一切。
       是人都会有些寂寞的。适才遇到的那位中年男子,和唐观主有些交往,他也是惊异我们能够寻到此地。他是送了两只鸡过来与唐观主做伴的。在唐观主亲自搭建的厢房里,我们还看到了两只关在木笼里的孔雀,黑底白花,安静地站在里面。没有水,没有电,让我不由关注起唐观主的日常生活。唐观主指着屋前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水缸说,你看到了吗,我就是吃这雨水。以前在一些书本里看过说,这雨水叫无根之不,可以化病消灾,不知唐观主如此硬朗的身体,是否与吃这无根之水有关。而唐观的经济来源,一则是香火钱,二则是他本是有工作之人,现在可以领取些退休金。在我看来,香火钱肯定是少之又少,幸好有退休金。至于开销,一则为食物,更多的是他喜欢买香、上香。
       在接受我采访的小屋子里,唐观主坐在一张竹床上,竹床的背后平封闭的窗台上,放着一只竹篓。棕红色的竹篓,已被磨得发亮。唐观主每每下山购物,就是用这只背篓背回。唐观主的一身白衣并不鲜亮,有些旧,有些发黄。但并不防碍他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股仙风。白色的头发,白色的胡须,一根根轻轻地飘动着,每一根,都像是一个让人觉得神奇的久远的故事。
       竹床前有一方小木桌,木桌上摆放着碗筷,一只碗里装着切成圆形的秋南瓜,这也就是唐观主今天中午的食物。粗茶淡饭布衣裳,早晚两遍经,三次上香,这些构成了唐观主生活的主要元素。
       在这间小屋里的条板上,我还看见了摆放的一排书,我随手拿起一看,都是与佛道有关的书。唐观主也拿起一本四书五经与我,说,这是儒家之书,要知孔孟,必定要读这本书。
       头顶上的阳光越来越亮,将白龙观屋前的草地照出一片白来。因为已近晌午,不便打搅,便与唐观主辞行。临走,唐观主客气说道,本该留与吃个饭,可这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招待的。言里言外,唐观主是喜欢有人来与他交流的。
       跨过木栏,拐进小树林,白龙观又无声无息地隐而不见。初秋的风吹来,将山林吹出声响。这世界唯有声响才会生动,一个人要生活在没有声响的世界,是需要何等的忍力?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