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泉寺史话(上)
时间:2013-09-11 10:22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焦知云 点击:次
上泉寺,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上泉村灵鹫山东麓。本名灵鹫寺,因寺北侧有泉上涌,故又名上泉寺。此处灵山俊秀,泉水清澈,殿宇巍峨,银杏参天,曾是荆楚名刹圣境,香火鼎盛。
历史上,寺和泉似两颗明珠璀璨夺目。“灵鹫梵音”,在明代被推选为荆门八景之第六。上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忧。其泉池周围十余丈,水中生长着金莲,一年四季开花,随波荡漾,情趣盎然。泉池倚临峭壁,石阶时没时现。其上有古树数棵,叶如冬青,果实殷红,形同小柿。泉右有石缝,长数丈,每当骤雨,缝中喷水丈余,形似瀑布,俗称“水屏”。可谓寺以泉名,泉助寺声。
据史料记载,上泉寺始建于东晋,由远公禅师开山。远公何许人也?当为慧远(334-416)禅师也。山西宁武人,俗姓贾,世称远公。此师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与其弟慧持往河北曲阳恒山受业于道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入卢山东林寺传法。著有《法性论》、《匡山集》等。慧远曾随师道安一起在襄阳住了十几年,其间还到荆州与道恒举行了一场辩法大会,到会僧人颇多。后来又带着几十个弟子栖居荆州上明寺。上泉寺当是慧远这一时期途经上泉被胜景所感悟而创建的。
从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的“上泉寺图”可知,灵鹫山东麓的上泉寺,坐西朝东,位于上泉之南。寺院建有头门(即山门),入门后,进入正殿。过正殿进入四合院中,两侧为廊庑,西边为后殿。寺外山麓,佳木掩映,林泉幽静。真乃风水宝地。
由于名师开山,使得上泉寺颇负盛誉,吸引了历代不少名士慕名前来游览参禅。
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有张叔平等人游览上泉后欣然题刻,刻文中有“醉尝泉水乐,无已折山梅”句。此题刻是荆门市内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摩崖石刻,弥足珍贵。笔者1995年考察拓碑后,已将此题刻拓片收录于《荆门碑刻》之中了。
约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诗人项安世(1129-1208)游上泉后写了一首《上泉》七律诗:“阴崖古木掛藤萝,下有神龙阅世多。荇带水衣闲自舞,鯈鱼石蟹戏相过。岂知霖雨为何事,自喜红尘不到他。落叶满林送去路,牧童相引到山阿。”项安世,字平甫,号平庵,江陵人。淳熙二年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后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移通判重庆府。因上书请留朱熹而被劾,还江陵家居。诗中尾联“落叶满林送去路,牧童相引到山阿”两句,似有被劾回家所发之感叹。开禧间复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后又被夺职。有《平庵悔稿》等。《宋史》有传。
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四月二十二日,江陵守官杨辅,因调襄阳赴任,途中“篝火游上泉,比晓再至,益不忍去。”留下了79字的摩崖题刻,至今仍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笔者1995年考察时在泉水中搭架完整地拓下了这幅摩崖石刻,《荆门碑刻》刊载了这幅拓片的原件照片。杨辅,南宋四川遂宁人,字嗣勋。乾道二年进士。累迁户部郎中、利川西路安抚使、礼部侍郎、成都知府、兵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建康兼江、淮制置使。《宋史》有传。
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二月九日,时任京湖制置使的刘光祖,由襄阳过荆门,闻上泉之胜,携家来游,题写了二首七绝:“上泉山下石丛丛,小似飞来天竺峰。草木自腴岩自秀,幽姿不肯入廛(城居住宅)中。”“碧玉潭深黄玉花(水金莲),莲经(莲华经)听彻便为家。凭君为我频膏雨,长使村村足稻麻。”既写了上泉的胜景,更关注农民的收成。此诗刻保存完好,笔者的拓片清晰爽朗。《荆门碑刻》已将刘之诗刻收录。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号后溪,南宋四川简阳人。乾道五年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襄阳知府、显膜阁学士。有《鹤林词》一卷。《宋史》有传。有的擅将刘光祖定为元代人,岂不是歪曲史实。
上述三件宋代摩崖石刻,为上泉寺增添了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重要的文献实物史料。至于州志中有关上泉的某些记载,如说北宋熙宁中(公元1068-1077年),“山泉喷溢,有髹器(漆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等,大概出于对泉源的神秘不解而越编越离奇。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