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地捡皮

时间:2013-07-12 16:15     来源:未知     作者:薛应兵    点击:

      晚餐桌上出现了一道平常难得吃到的菜——腊肉炒地捡皮。

  地捡皮即地皮菜,地域不同对其称呼有别,如地衣、地木耳、地苔皮、地菇。生于地上,故名中带有“地”字。但也不尽然,有称其为天仙菜、天仙米。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听老人讲,它是玉皇大帝赐给人间灾荒年月救命之物故名。在我们这里,春末夏初雨后,山坡上、树林里、草丛中随处可见。它虽然其貌不扬,却很娇气呢。只要太阳一出来,地面水分稍微干一点,要想把它完整地拾起来就不可能了。它如雨天匆匆过客,伴雨而生天晴即逝。它是一种季节性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类似于木耳,比木耳更富有弹性,更加柔嫩。它有两种颜色,大多是墨绿色,少数呈金黄色,像黄金玉一样玲珑剔透,惹人喜爱。    

  首先剔除地捡皮中的杂质,放在水中反复漂洗,沥干水备用。师傅准备好作料,待锅烧热,倒入适量的植物油,把花椒姜末腊肉在热油中冒一冒,倒入地捡皮翻炒,再扣上锅盖焖片刻,临起锅加入红辣椒丝、葱白,浇上蒜泥、麻油。盛入盘中色泽明艳,鲜香扑鼻,溜滑爽口,令人食欲顿开。少倾,一大盘腊肉炒地捡皮就光盘了。饭堂里大家一边啧啧称赞师傅好手艺,一边享用这难得的美味。细细品味着清脆爽滑、柔软鲜香的地捡皮,我的思绪回到那不堪回首年代。

  那时候粮食短缺,为了生存,人们采野菜,挖蒲草根,剥树皮充饥度日。只要下了雨,人们就会到野外拾地捡皮,用它填肚子,它是苦涩的。一天夜里下大雨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跟母亲去拾地捡皮,只见漫山遍野都是提着竹篮拾地捡皮的人。母亲告诉我,这些看似黑不溜秋的东西其实很娇嫩,水分干了就捡不起来,要趁太阳没有出来多捡一些。当我们回家时,已经是饥肠辘辘,疲惫不堪。这时候全家动手,很快把地捡皮淘洗干净。母亲将锅烧热,把地捡皮倒进锅里炒好,然后加水煮,再焖片刻,临起锅撒了两小把面粉调成糊糊。其实盛面粉的罐子已经底朝天了,糊糊里没有一点油星。我一直站在灶前面,眼睛盯着锅里,忍不住咽口水,仿佛锅里做的是从来不曾享用过的美味佳肴呢。开饭了,尽管难以下咽,我和哥哥还是不停地往嘴里拨,只有小弟哇哇大哭,怎么劝他也不吃,母亲从弟弟碗里挑出地捡皮,又好不容易从锅底刮起一点点米糊盛在弟弟碗里,他才破涕为笑。吃完了,放下筷子,他照例双手捧着碗,用舌头舔里面残留的米糊,弄得额头、眉毛、鼻子、脸上都沾上了米糊。我们笑得前俯后仰,弟弟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也莫名其妙地笑起来。母亲也笑了,笑得那么勉强,我看见泪花在她眼睛里直打转,那滋味是苦涩的。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千万别忘了曾经的苦难生活。据统计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建节约型社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践行光盘行动,不仅是一种风气,更是我们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延续。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