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与襄阳之间的鄢鄀遗迹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强大的楚国从这里走向强盛,也从这里走向衰亡,惨烈的秦楚鄢城之战,楚顷襄王兵败如山倒,留下千古遗憾。
笔者有幸实地游览了乐乡关、鄢、郢、罗、鄀等古城遗址,下面分别将实地考察观感结合史料综述如下:
罗山遗址(古鄀国或罗国都城):位于丽阳驿(今胡集镇)东6公里的罗山村,当地人称罗家山。罗山为荆山山脉向汉水延伸的一条丘岭岗地。据一九七四年、一九八二年两次文物普查资料,罗山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我们在遗址上行走,地面随处可捡到春秋战国至汉晋的泥质红灰陶器碎片,可见其文化堆积层之丰厚。
按罗山地形推断当年古城布局,北部高地为宫殿区,南部平地为商业民居区。西部相邻岗地为墓葬区。遗址岗地东坡较陡,落差约10余米,古代汉水曾经在遗址东坡脚下流淌的河道依稀可见,而现在的汉水河道已向东移了约10里。至于汉水河道为什么东移?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为堵河引水东流,防止罗山古城被汉水冲刷。二是上游蛮水河道泛滥,从荆山带下来的大量泥沙淤塞了罗山北部的汉水河道,迫使汉水东移。从卫视图上看,罗山遗址北距蛮河入汉水口不到4公里,且河道飘移痕迹明显。可见春秋战国时的汉水是从罗山城东坡向南经现在的河夹岭而流无疑。
关于罗山地名来历,查相关史料,有人认为罗山的 “罗”乃“鄀”音演变而来。查宜城、南漳地区曾经是古罗国所在地。所以笔者认为罗山遗址也许是先为罗国都城,后被鄀代之,“鄀”最后又成为地名沿袭。
查荆门历代行政建制沿革,古“鄀城” 从春秋战国开始,或国、或城、或县、或州,一直沿袭到唐太宗贞观八年“省鄀州,立荆门县”结束,而其位置始终在今汉水西岸宜城东南的楚皇城、胡集镇的罗山村和双河镇的乐乡关一带演变。清乾隆《荆门州志·古迹》中记载:“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乐乡〕在州北之乐乡,《春秋》传古鄀地。《宋书》云:汉唐设有县,治在鄀州城西三十五里。……后魏废帝元年,置鄀州。”
乐乡关古代曾经属鄀州所辖,也曾经为鄀城治,但是为什么罗山鄀城先消失?古鄀城究竟在今乐乡关什么位置?笔者几次去乐乡关实地踏勘,发现乐乡关地理条件和军事战略位置都优于罗山遗址,这大概也是古鄀城为什么先消失,而乐乡关能存在到今天的重要因素。近两千年来,乐乡关一直是荆襄古道上的咽喉重镇,也是唯一能通航汉水的雄关,进可攻,退可守。其上游的仙居河、象河在这里交汇,再顺流向东约三十余华里注入汉江,形成一片东西冲积平原,其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旱涝保收,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封建社会,堪称鱼米之乡,实乃理想的人类居住区和城市选址。乐乡关东的现陈安村一带更是建城的最佳位置,该地东、西、南三面有天然的河道环护,船运直通城内,至今护城河道历历在目。不过,古鄀城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楚皇城:从罗山遗址北行约12公里,便到了楚皇城遗址(今属宜城皇城村)。楚皇城东临汉水,西傍蛮河,位于蛮河与汉水汇合的冲积平原三角地段。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时期的楚国故城遗址。当地老百姓对“大皇城”、“北城角”、“南门口”等地仍叫得响亮。楚皇城遗址为湖北省和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一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2平方公里,四周保存有土筑夯实的高大城垣,城垣周长6420米,城墙由墙体和护坡组成,呈梯形。城垣东南角高出四周城垣。城址采用大小两城套筑,小城位于大城内的东北隅,为一高出大城平面约2—4米的台地,总面积38万平方米。今天皇城遗址大部分被农田和村庄所覆盖,在皇城遗址保护碑前,我们仿佛又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场秦楚鄢城之战的悲壮场面。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0年),秦昭王命白起率军攻楚。白起率军进入楚境,顺汉水直下,迅速攻取邓县等城,直抵楚国北都鄢鄀(今宜城东南)。楚顷襄王集中了楚国数十万大军在鄢城和秦军展开了决战,秦军久攻不克。白起便在鄢城上游四十里处的蛮河今武安镇(今武安镇地名源于白起拔郢后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名)一带筑坝蓄水,待水满掘坝,滚滚洪流从城西灌到城东,鄢城内外顿为泽国,军民淹死者数十万,尸体腐烂,臭气冲天。未死者,争先恐后由东门逃窜。死于城东者数万,城东皆臭,其陂为“臭池”,现楚皇城西南的“下捞尸湖”、“上捞尸湖”地名也是指溺死者于此捞尸,以上这些不祥地名能流传至今,可见当时鄢城之战之惨烈。
秦歼灭鄢城楚军后,又西渡漳河沮水,直取西陵(宜昌),焚毁楚先王宗庙所在地夷陵(宜昌东南),以绝其楚人复土之心,然后向东乘胜攻取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今云梦、安陆一带),南攻至洞庭湖边,夺得楚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严重削弱了楚国实力。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遂在新得楚地置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南郡”名由此始。
鄢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也是典型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白起率秦军7万余对楚军35万,而楚军城毁人亡。白起在今武安镇筑坝灌鄢时曾经修过的一段引水渠被后人联接成一道农田灌溉渠,名“白起渠”,这条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一带),蜿蜒49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今天,当我们在白起渠首看到高大的白起雕像,不免为昔日白起拔郢死去的那三十多万亡灵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