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位于荆门城区东宝山南面1公里处的金凤山西南坡上。这里三面环山,披绿染翠。巨木参天,修竹摇曳。泉水潺潺,香烟袅袅。环境十分清幽,誉为佛教圣地。
千佛洞,当然是以洞中的千佛而闻名。起先,洞内的壁和顶上,均用长和宽各0.20米、厚0.103米的五百块青砖叠砌衬护而成。每块青砖的一侧砖厚之面上浮雕二尊坐式佛像,神态庄严,做工精细。洞内神龛供奉着观音菩萨。全洞总计有佛像一千尊,故称其洞为千佛洞,又称千佛观音洞。历史上香火非常兴旺。
千佛洞的方位是坐西北向东南。拱形的洞门高2.10米,宽1.28米,厚0.39米。门框用青石雕凿而成。其石门坎长1.28米,宽0.39米,厚0.16米。石面光滑泛青。洞门外两侧原来嵌有一副10字洞联,联石各高1.40米,宽0.22米。笔者1995年考察时,上联阴刻的10个楷书大字和下联末尾4字犹存,每字长0.12米,宽0.10米,字迹古朴遒劲。其残联文为:“洞开千叶宝莲头头是佛;口口口口口口色色俱空。”此联禅意显见。现在洞石联已不存在,联壁被水泥砂浆糊平。
洞内地面平整,顶部呈拱形。洞深5.50米,宽2.90米,高2.80米。其东侧壁还另外开凿一个小洞。由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洞内的佛像砖,早已被撬光,没剩一块。1995年考察时,发现十里牌林场居民房屋的墙体上镶嵌有10多块千佛洞的佛像砖。后来,又发现在千佛洞外的佛殿的山墙上和伙房的墙壁上也嵌有几块残砖。现在的洞顶和洞壁,全用水泥石块砌护,原貌全非。神龛上供奉着神像。洞外西侧为佛殿,东侧系方丈、僧侣之室。形成前殿后洞的建筑格局。香火依旧鼎盛。
千佛洞始建于何年无考。据文字记载,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护理荆门营副府印务中军守府布什汉见此洞年久倾塌,只存基址。洞内仅可容膝,寒烟逼人,往来游客无一憩息之地,他深感忧戚不安。于是,捐俸庀材,开辟故址,在洞内建静室三间,装饰宝顶华盖和观音大士金身,并招僧月鉴任住持。又在洞前平整场地,购筑两庑,开设门屏,千佛洞焕然一新。因此,山灵为之响应,“时闻吟啸之声来自东北,达洞而止,经宿不散。”一时衲子云集,香火鼎盛,佛地振兴。
据说千佛洞观音菩萨十分灵验。求福得福,求寿得寿,求子得子,吸引了不少信善乐于施舍,广结良缘。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信士李寿同子李定安、孙李克纯情愿将自置十里牌田产、山场施与千佛洞住持僧真修掌管,恢复庙貌,兴旺山门。本年重修上洞,十二年重修百子堂,十三年重修庄房。并请石匠王大庆刻碑以资纪念。
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荆门知州郎锦骏又捐俸装塑牛王、韦驮神像。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夏,大雨淋漓,佛洞日就倾圮,诸善士又随缘募化,九月兴工,不数月工程告竣。此次重修了佛洞,百子观音堂、丹房、客堂和围墙等;因山势崔嵬,路极陡峻,又重修神道,以青石面平,让朝拜者无倾跌之患。八年又装修佛像,九年修建台殿。
后来千佛洞遭兵乱颓毁不堪。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由住持尼叩募四方,重建了观音、文殊、普贤、百子堂。致使福有所归。四年又重修佛洞、佛像,并装韦驮金身。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千佛洞又重修过一次。
民国战乱纷扰,千佛洞逐渐衰落。据传,1927年,千佛洞是荆门城关地区农会会员秘密集会的地方,中共荆门城关党支部书记李明扬曾在洞内召集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部署锄奸工作。1940年,日军入侵荆门后,千佛洞更遭毁坏。解放后,破除迷信,千佛洞香火中断,长期闲置。1960年,荆门县物资部门利用千佛洞作为存放炸药的仓库。后来,洞外的东侧房屋做了农民的羊圈。
千佛洞西北20米处,有一著名的品泉,终年不涸,清凉甘甜。据说,有一荆门州官,亲临其泉品赏后将泉据为己有而专用。后来百姓联名状告此官,经查予以罢免去职。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在荆门县政府办公室供职的许莲生等8人游览千佛洞,煮品甘泉水,命其名为“品泉”,所刻题记之碑现仍完好地立于泉眼旁。
千佛洞遗存有清代《修观音殿碑记》、《李寿施田产碑》、《福缘善庆碑》、《众善同归碑》、《粤稽佛以千称碑》和《寂洪老和尚塔文》等碑刻,是研究千佛洞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改革开放后,千佛洞逐步得到恢复和完善。1996年释心觉法师出资在洞南西侧修建了三圣殿,并重新整理佛洞。1997年12月,在千佛洞东南新址兴建了千佛禅寺。特别是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为这一佛教圣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千佛洞,灵光焕发,游人依依,既是祈佛之福地,又是休闲之景区。所存之文物也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