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端午的麦粑

时间:2013-06-17 09:54     来源:未知     作者:焦目祥    点击:

  江南不少农家门前栽有“端午锦”,在端午节前,盛开起一串串、一朵朵麦粑大的红花,就好像孩子们因兴奋激动而涨红的笑脸,正翘首以盼地迎接着端午节的到来。传统的端午,各地形成了各自的习俗,花样百出,精彩纷呈。我家乡端午的习俗与众不同,极为普通,就是做小麦粑吃。   这种方式过端午,实属因地制宜,虽没有多少厚重的文化底蕴可言,但朴素、简洁,彰显了家乡人的智慧。我们那是皖南丘陵地区,水田少旱地多,粮食不够吃,在那艰苦的年代,为了多收获一些食物就勤劳地开荒种小麦。   相邻小山包之间的连接地带,大都是沙地,最适宜种植小麦。高高低低、边边角角,种植和收割都只能是人工进行。小麦正好成熟于端午前夕。大人们将熟了的麦穗割倒,连同秸秆,一担担地挑回家,头接尾均匀地铺在晒场上晒几天。然后,娴熟地抡起连枷,“吱——呀——”在空中画一个大圆弧,就勾勒出了一个巨大的麦粑,枷板是用厚篾片编成的,很实在,下落时,手上暗暗加劲,“啪”地一声,重重地砸向麦穗,麦粒就脱离了麦穗。就这样,一下一下又一下,“啪、啪、啪……”地拍击着,有秸秆的掩护,脱离麦穗的麦粒,一粒也不飞溅。再抖一抖秸秆,将秸秆拢到旁边,场地上就剩下了小麦连同被拍分离的麦壳,金黄金黄的,看着它们,大人们那是喜不自禁,用畚筲装着倒进风车枓里,摇起风轮鼓起风,打开阀门,饱满的小麦,就在近处的出口落下,瘪壳等杂物从出风口飘出,在空中跳舞。   用石磨把小麦磨成粉。石匠真是能工巧匠,两块青石给凿得那么圆,还巧妙吻合,浑然天成。“丁”字架被结实的绳子从磨房的房梁上垂下来吊着,高度适中,保持平衡,人握着横木一推一拉,“吱吱呀呀”,这种前后运动居然带动着石磨转动。小麦随着石磨的“轰轰”响,化为雪白的麦粉和淡黄的麦麸。再用极细密的网纱做成的粉筛一筛,麦粉和麦麸完成了分离。   端午节前一天,从楼皮树上摘下那阔大的叶片,剪圆洗净,摊在簸箕里。晚上,加了酵母的麦粉糊调得不流不稠,一勺一勺地舀到楼皮叶上。绿叶中间一坨白,清清爽爽、一清二白。第二天早上,块块面团发酵发泡了,几乎把绿叶占满。托起绿叶放到粑杔上,再把粑杔放到装有半锅水的锅里,盖上锅盖。锅垅里的火很旺,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响,蒸汽一阵又一阵,带着香味飘散开来,越来越浓,以至于整个乡村都弥漫着小麦粑的香味。香喷喷的小麦粑出锅了,撕掉楼皮叶,粑底把叶片主茎和支茎的纹路清晰地反映了出来。急不可耐地拿起一个咬一口,蓬松松的、软和和的、香甜甜的。刚出锅的小麦粑真好吃,我们不仅吃出了麦粑的纯正味道,而且还吃出了苦中作乐的节日气氛。   渐渐地,我离家乡越来越远了。外面用同样的工艺做出来的食物,叫馒头或大馍,我也吃过很多,但都吃不出家乡麦粑的味道来了。好怀念家乡端午的麦粑啊!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