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之六乐乡关的守望

时间:2013-05-23 10:35     来源:未知     作者:谢亚霓    点击:

顺着荆襄古道继续向北,是钟祥市双河、胡集两个热闹的集镇。这里是我们在荆门地区寻访古道的最后一站,再往北,古道就将进入襄阳境内。

  双河与胡集,是荆襄古道上的两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在古代又曾经被称为“乐乡”与“丽阳”。它们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内涵,见证着历史的巨变,向人们诉说着荆襄古道上那些令人神往的人和事。

  乐乡关风云

  中国辽阔的大地和动荡征战的历史,塑造了嘉峪关、山海关这些既险峻之极,又名扬千古的雄关。在荆襄古道上,同样有着声名远播的雄关:“南有虎牙关,北有乐乡关”。

  乐乡关位于双河镇境内的乐乡关村,在如今的207国道边。早在公元352年的东晋,这里就设立有乐乡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对此有明确记载:“乐乡县东晋置,五代周废”。自魏晋至隋唐之际,这里都是今荆门至襄阳之间重要的行政中心和交通中心,曾设置有乐乡县、武宁郡、鄀州等行政机构。

  到了唐代,名将尉迟恭在任荆州路总管府总管时,认为这里是扼守荆襄古道北端咽喉的战略要地,在此设乐乡关。与古道中段的马牙关、南段的虎牙关,共同构筑成荆襄古道上的三座重要关口,使荆门进可攻,退可守,又便于镇守荆州。

  在乐乡关村寻访,我们的向导是80岁的漳河镇退休干部张道生。老人曾花3年时间组织编写了《双河镇志》,对当地文化较有研究。“乐乡关险要的关口已不复存在,而许多与之相关的遗迹与传说却保留了下来。”说到乐乡关的历史,张道生讲述了一段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夜宿乐乡关的故事:“陈子昂做官时数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见地。他从四川离乡东行,途经乐乡关时,正逢其多次向朝廷进谏未被采纳,反被降职的时候。”老人感慨道,传说陈子昂来到乐乡关,夜宿于文昌阁,感叹当年尉迟恭筑雄关以退敌兵,自己却空怀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晚次乐乡县》:“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在乐乡关村3组,我们找到了陈子昂当年夜宿过的文昌阁遗址。这是一个静谧的小院,走进院内,四周还存有几座青砖黑瓦的房子。庭院深深,一棵枝叶繁茂的古银杏树格外引人注目。从散落在周边的古石碑上,我们了解到在清道光年间,文昌阁还进行过数次续修。

  “这里占地约有1000多平方米,古时修建有关帝庙、关帝殿、文昌阁、父子殿、学堂等建筑,还有银杏、榆树、皂荚树等古树。”张道生介绍说。1966年,文昌阁与关帝庙被改造成学校。后来,又被改建成福利院。

  “关桥”与“斑竹”

  从文昌阁出来,继续向北前行,道路宽广平坦。大概走了1里多路,迎面是一座三块大石板连铺而成的古石板桥,当地人称之为“关桥”。

  “关桥长约30米,宽约3米,是见证乐乡关位于荆襄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在关桥旁,83岁的乐乡关村老村支书王正林告诉记者,最初的关桥,其修建时间已无从考证,留有记录的是明清时残留下来的碑文。民国时,湖北省最早的一条公路——襄沙公路在原有荆襄古道的基础上修建,乐乡关是公路上有名的车站。车站就修建在关桥附近。

  在当地,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正月十五爬关桥,爬了关桥腰不疼”这一古老而又淳朴的习俗。据说每到农历正月十五那天,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赶到这里,“以前桥面很陡,爬桥的人们,总是前面人的脚挨着后面人的头。”王正林描述说,爬熟了关桥的人,连关桥上有多少个桥墩、多少块桥板,桥板中有多少块响动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爬关桥”不仅祝福着身体健康,因为“关”与“官”同音,“爬关桥”又被后来人赋予了“升官发财,平步青云”的含义,这使得后来“爬关桥”的习俗延伸开去,不仅本地人爬,连远在荆州、襄樊的人们都慕名而来。

  经关桥走古道往襄阳,斑竹铺是必须经过的一站。如今的斑竹铺是双河镇辖区的一个村落。“斑竹”这个地方在唐代即成名,有民间店肆供过往客人食宿。当时被叫做“斑竹岗”,因其山岗上盛产的竹子上,有斑点和斑纹而得名。唐代诗人韩翃送友人到江陵时,路过此地留下佳句:“斑竹冈连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秋。”清代时,斑竹岗这里设置邮传铺,逐渐繁华了起来。

  在斑竹铺上寻访古迹,邮传的铺子早已随着岁月的更替不复存在。因其得名的特产“斑竹”,也已绝迹。据当地人介绍,在200多年前这种竹子有酒杯粗,到100年前只有拇指粗,在抗日战争前就绝迹了。只有留存在山岗上的一座烽火台遗迹令人平添想象,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战乱与纷争。    

  丽阳驿回眸

  驱车前往胡集镇,透过窗外看古道风景,青山隐隐,连绵起伏。

  位于荆门与襄阳境内宜城相交地带的胡集镇,是我市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镇。胡集镇名形成于民国,之前,它被人们广为知晓的名字叫做“丽阳”,又名“浰阳”。早在汉代已形成聚居区,在宋代,丽阳就置有驿站,是荆襄古道上荆门境内最北的一个驿站。而驿站的功用则一直发挥到清代。清《荆门州志·官廨》篇中明确记载有:“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   

  丽阳驿古迹,位于今胡集镇以南约3公里的丽阳村。“丽阳驿以丽阳村7组老村部为中心,东北到冲田,南至丽阳桥,西以207国道为界,面积4万平方米。”走进村子,年过六旬的村支书敖心贵热心地介绍说,“古驿站遗址大致就靠近丽阳古桥北,如今只剩下这座明代修建的石桥。”

  这是一座三孔的石桥,长有17米,宽6米,南边孔的桥墩上还嵌有一块青石碑,上面凸刻着刘关张结义的人物图形。相传,古时候的丽阳驿,是一个风景很美的驿站,周边有山有水,还有许多松树与柏树。历代文人多愿在此驻足,喜欢在丽阳驿壁题咏。宋朝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经荆州、荆门北上汴京,途中宿于丽阳,留下《浰阳早发》的诗篇。明代诗人边贡,留宿丽阳驿后,挥笔写下了“驱马丽阳界,荆门途不赊。平田飞野雉,积水乱鸣蛙。日下西山暝,江悬北斗斜。荒村逢故老,停盖问桑麻。”的诗篇。

  在驿站遗址西南,有一座山岗,当地人叫它“放马山”。放马山的传说,更让丽阳驿充满着人文色彩。相传,三国时,关羽曾在此追击曹军,救下了不少被曹军奴役的老百姓。一日,关羽正带着心爱的赤兔马来到这个绿荫覆盖的丽阳山上放马,百姓们纷纷提着礼物前来拜谢。关公面对大家的好意,几番推辞,最终都没有接受礼物。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身亡,他在丽阳山放马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人们眼前,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将关羽放马的丽阳山改名“放马山”。

  丽阳驿古道遗迹。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