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之四古荆门的城

时间:2013-05-06 16:27     来源:未知     作者:严东华 刘伟峙    点击:

沿着荆襄古道,我们由南至北穿过险要的虎牙关,进入到荆门城区。

  春天里,遥看荆门这座城市,微风拂过,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天鹅湖,巍峨挺拔的东宝山,一幕幕美景,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荆门居于荆襄古道连接荆州与襄阳的中段,是荆襄九郡至中原的陆路通瞿咽喉。《荆门州志·疆域》篇叙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明大学士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

  唐朝时,设立了荆门县。南宋时,陆九渊筑荆门城。荆门城独当南北咽喉,既是大型的军事防御工事,又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陆九渊筑城  

  漫步荆门城区,你会不知不觉地来到工商街上。这里有着荆门城区现在仅有的两个古城门遗址:南薰门和凤鸣门。这两座古城门遗址也是见证荆门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南薰门前,是一座青石板路面的石桥,名为平泰桥,荆门人习惯称为“南门板桥”。桥上都是摊贩,卖菜的、卖小吃的、卖水果的,人来人往,每天都很热闹。桥下,竹皮河水缓缓流淌,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荆门虽然地势险要,但是直到南宋时期,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城池。陆九渊,这位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绍熙二年(1191年),出任荆门知军。当时的荆门,正是南宋抗金的边地,战略意义重要,但实际防务却不尽如人意,连城墙也没有。陆九渊到任后,对荆门的军事防务非常重视,他立即上书朝廷,陈述在荆门筑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陆九渊在其给皇帝的《与庙堂乞筑城札子》中这样写道:“荆门素无城壁,自古为战争之场,今为次边之地。在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

  陆九渊的奏请得到批准,一方面朝廷拨款修筑,另一方面,陆九渊也发动了荆门军民踊跃参与。城址就选在蒙山东。《荆门州志·城池篇》记载,陆九渊修筑的荆门城“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因为当时形势紧张,陆九渊率领军民,只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城墙土建工程。

  一座颇具规模的土城拔地而起,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荆门城筑好后,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了荆门军的税收弊端、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他在蒙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者众多,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 

  1193年,陆九渊在荆门任内病逝。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在其当年讲学的遗址兴建“陆夫子祠”和“讲经台”。如今,这些地方都成为荆门城的人文景观。

  

  荆门城布局  

  荆门城布局的形成,和荆襄古道有着很大的关系。

  荆襄古道越过地势险峻的虎牙关之后进入荆门城区。我们满怀对先祖们的崇拜和敬意,顺着现在的土门巷、工商街、中天街、北门路,一路向北穿城而过。这条路线就是当年荆襄古道在荆门城内的具体走向,沿路店铺林立,人潮涌动,是现在荆门城区最繁华的地带。 

  “清乾隆年间,荆门城已颇具规模,根据荆襄古道在城内的具体走向,城内主要分为三大区域:行政区、军事区和商业区。”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焦知云介绍说,属于行政区的州治、吏目署、守备署处于城内西北,州治位于凤凰台(今市公安局院内),是城中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一块台地。而商业区大多分布在南门一带。

  整个荆门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民间俗称“筲箕城”。城市划分为城内、城墙、城外三部分。城内,整个州城有5个城门,东曰“东作门”,西曰“西成门”,南城门有两个,一大一小,大的为“平泰门”(今南薰门),小的为“凤鸣门”,北城门叫做“北辰门”。从北辰门进入城内,由北至南,依次有武庙、营署、元妙观、城隍庙、文庙等建筑。在城内西北处建有守备署,玉带般的金虾河将守备署与城隍庙等建筑蜿蜒隔开。在靠近城门的地方,建有荆山驿,是传递文书者和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荆门古城内有街道10多条,包括老州街、学宫街、十字街、后街、小巷街、金虾河街、枣园街、集街等,形成为一个方格网。因为荆门城周多产青石,故城中主要街道多用坚固的青石铺路。城中水道则依地势靠众多自然沟渠向外排泄。此外,城内还建有兄弟状元坊、折桂坊、攀柱坊等牌坊20多座。

  荆门城的建筑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几经损毁,又几经修复。城市格局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生着变化。明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使梅福依旧基重筑。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六月,洪水冲垮了西、北两面城墙,知州韩铣重新维修加固,将受损的两面城墙收进一百余丈“以远水势”,并给“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东作门、西成门、平泰门、北辰门,建有城门楼。明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荆门城,未破,随即退走,知州石琢玉加固城墙,还增设了小南门(即南薰门)和月城。清乾隆九年(1745年),荆门遭特大洪水,积水拥入城内,导致东、西、北三面城墙坍塌20余处。次年,知州舒成龙开始补修,历时五年竣工。抗战时期,日军轰炸并侵占荆门城区,大半房屋被炸毁和拆毁,城垣也被日军两次拆毁。解放后,城垣无存,仅有南熏门、凤鸣门二城门楼,向世人述说着古城曾经的繁华与沧桑。

  

  荆山古驿站  

  车行北门路,过北门桥,就来到民主街。民主街上,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

  民主街保存较为完好,现仍有300多米青石板路,是荆门城区的标志性街道之一。1991年,在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时,民主街由于“保存有一定的历史特色,并具有能代表该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或人文景观”,在湖北省的70多座大小城市中,荆门才有幸与江陵、武汉、襄阳、鄂州等8个城市一起跻身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走荆襄古道,民主街是必经之路。其实民主街的叫法,是在解放后才兴起的。60多年前,它叫“三里街”。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古时民主街在古城城墙以外,是城北进城、出城的唯一通道,也是北城门外的关隘街道,所以它又叫北关街。荆襄古道上四大驿站之一的荆山驿,就修建在这条古街道的附近。   

  荆山驿始建年代已无从追寻,在元朝毁于战火后,明正统初年,当时的州牧朱珉创建荆山马驿,得名“荆山驿”。明朝时,作为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所。传递公文时,上下驿站间是“换人换马”或“歇马不歇人”。上一个驿站的传送尚未到达,下一个驿站的人和马匹已做好准备,只等公文一到,就立刻飞驰而去。作为荆襄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荆山驿一直是满负荷运转,伴随着飞扬的尘土、飞驰的马匹、匆匆的路人,古驿站在人们的眼眸中渐渐走远。

  到了清乾隆八年,荆山驿即归州兼管。由于驿站距离州署驻地较远,一切兵牌勘合照料不能及时送达。清乾隆丙寅年,州牧舒成龙修复古署后,即选择署西官地,重建荆山驿。内建更房一间。过了数年,又建二门三间,仓储三间。二门之西,建外马房三间;二门之北二十丈,建马神庙三间。在马神庙左边建房屋二间,右边建房屋五间,为差房、厨房、料房之用。西北一带建马棚二十四间,分为四槽喂养马匹。

  历史的车轮带走了古道的风光,千年驿站落下了沉重的帷幕。如今,荆山驿已经难觅。但是这座传递过古代文明的驿站,如今化身为文化的使者,文明的驿站,继续着传递现代文明。

 

  ②陆夫子祠
  ③民主街的青石板路。
  ①文明湖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