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粮库里,昏暗的灯光洒在他脚旁的一堆谷子上,他抓起上层的稻子壳,细细地捻了几下,会心地笑了。他是粮堆的守望者,叫宋锋。他是荆门市粮食局质检站党支部书记,还是中国粮油协会理事。长期驻扎在仓储一线,为安全储粮、绿色储粮孜孜不倦地求索,他无怨无悔。
绿色储粮的“无名”使者
宋锋从1990年起就在荆门市粮食局储备科做技术工作。仓储工作是个苦差事,枯燥、孤独不说,更是个体力活儿,但宋锋在这条“冷板凳”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心无旁骛。为了延缓粮食陈化,宋锋经常要亲自到各个粮仓察看:摸一摸墙壁、捻一捻谷子、闻一闻味道……粮仓里光线不好,他就伏在地上。对一个年近半百的人,辛苦可想而知。对宋锋而言,他坚持的是他对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乐当“无名”使者。
“我佩服他,他太玩命了,不分日夜。”宋锋的领导肖焕雄副局长如是说。在局里,从干部到职工、从机关到基层、从员工到家属,无不赞他。宋锋把工作摆在首位,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他一定尽力完成,深得领导信赖。让同事们记忆犹新的是:今年4月份,宋锋得了阑尾炎,尽管事先医生告知他急需动手术,可他还一直加班,没有去医院。直到后来送到医院时已经穿孔。即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宋锋也不老实,他惦记手上的事情,在医院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回到了岗位上。
为了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宋锋力图在储粮环节中尽自己的力量做好粮食安全工作。为此,他一头钻进了绿色环保储粮技术的探索中。他尝试用物理方法来控温储粮,以冬通风、春密闭、夏隔热、秋防治为手段,设法减少熏蒸次数,避免使用化学药品。
书山里的“苦行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宋锋就是这样一位书山里的“苦行者”,行者无疆,他乐在其中。他说:“我总认为,凡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宋锋只有中专学历,然而他孜孜不倦地钻研仓储业务,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习,凭着好学、肯学、乐学的劲头儿,如今宋锋在仓储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省内遇到仓储方面的疑难问题都向他咨询。他先后在部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2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专业报道128篇,有26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有关学术交流,并获国家、省、市学术成果奖共19项。除此之外,宋锋曾多次参与全国性的粮食储藏论坛活动,研究食品安全、粮食物流、实物仓存清查方法、储粮设施维护等许多方面。说到成就,宋锋淡然一笑:“学习嘛,没有其他诀窍,就是要坚持。”很朴实的一句话,一如他踏实谦逊的品质。宋锋走路很快,讲话也快,就连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时他对工作也须臾不肯懈怠,记者采访他时,短短的半个小时,他接到4个电话。走进宋锋的办公室,最醒目的是那卷帙浩繁的书海,工作再忙,宋锋也要把书籍拾掇得有条不紊。
宋锋不仅勤于在书本中耕耘,还勤做试验。2006年,宋锋接受了“甘薯片包装密闭储藏度夏试验”的任务。为了提出方案,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10月,他跟踪检查81次,记录整理相关试验数据1350个。
同事眼里的“多面手”
这些年来宋锋堪称粮食局的“多面手”,奔波在多个岗位上,仓储、信访室都有他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
“有什么事找他,他绝不推脱,即使有困难,他也一定尽力”,宋锋周围的人告诉记者。宋锋在仓储研究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他从不以此自矜,有同事请教他时,他向来知无不言,坚信“科学无界限,知识无沟壑”。对待年轻后辈们更是悉心指导,手把手地示范。
宋锋还和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多次亲自下乡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把自己的成果落实到实践应用中。在宣传科学储粮知识时,他还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为农民朋友办实事,真正让农民朋友受惠,宋锋觉得他做的都是值得的,他说:“你不做,可能也没什么,做了,人家不一定知道。但是自己心里舒坦。”正是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驱动着宋锋奔走在乡野,穿梭在田间。
信访是老大难,粮食局是老机关,遗留下许多问题。自从去年开始做信访工作后,宋锋呕心沥血,积极为民众服务,规范了信访制度,制定了科学的流程,信访工作焕然一新。
他,是粮堆的守望者,埋头向着“绿色储粮”的梦想行进,那背负着梦的影子是美的。世间最和煦的美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他的美,有着大地的土气息、深谷的泥滋味,质朴无华,一如他手心饱满的谷子。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7月21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