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她的人生履历,会发现她的教育履历简单得不足为道:1975年生,1994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市实验小学,1996年入党,1996年赴武汉音乐学院进修专科,2001年获武汉大学自修本科学历,1998年任少先队总队辅导员,2000年任政教处副主任,2005年任政教处主任。尽管简单,但这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被杨海华走得铿锵有声。其间,她曾多次被全国少工委、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少工委表彰。谈及这些,杨海华只是坦然一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只是一片绿叶,倾心汲取养分、悉心护花育果就是我的职责。”朴实的话语掩盖不了她对教育工作深情地眷恋。
1994年9月,初次踏上讲台,望着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杨海华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个让学生喜爱、敬佩的好老师。每天她与学生一起进行早训练,练基本功;课堂上她与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打成一片;课外活动时间她编排舞蹈,与学生们一同排练……她的付出有了收获:她编排的舞蹈三次获市表演一等奖,她为全市音乐教师上示范课;她参加市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全能一等奖和笔试一等奖;她参加小学音乐教材适应性实验研究,成绩突出。在音乐教坛这块沃土上杨海华努力着,收获着,然而她的心情却无法愉悦,她感受到了自身知识的平乏,1996年6月她考取了武汉音乐学院。
1998年9月,修完学业返校的杨海华,学校让她担任学校少先队总队辅导员。一下子成为全校两千多名“红领巾”的“头”,对她来说有些突然。毕竟,少先队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舞台,一切需要从“零”开始。于是杨海华开始不倦地学习。她订阅了大量相关的业务杂志,在书本中寻求理论的着力点和工作的创新点;她深入到同行中与他们讨论交流,收集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工作中,杨海华以加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主线,不断实践尝试,把学校德育的触角延升到社区和家庭,创意并组织开展了融教育性、实践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学军、学商、学农、学工、学政、助弱”六大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五学一助”的社会实践体系,成为学校、乃至全市德育的一大“品牌”,并享誉省内外。
2008年4月,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她又成功的组织开展了“实验小学首届学生用品交易会”。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带学生走出去的活动模式,让学生自己搭台,出售自己用过的且还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交易会”的成功举办让杨海华的工作思路更加宽阔。
实践经验的丰富,也让她更冷静地反思自己德育实践的问题所在: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有时也显得盲目,显得苍白无力,底气不足。于是她以德育科研为突破口,主持参与了“十五”“十一五”国家子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撰写的文章20多篇发表于《小学德育》《少先队活动》《德育报》《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等有影响的报刊杂志, 4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60多篇通讯报道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宣传报道。在理论研究中,形成的“重体验、重过程、重生成、重反馈”的德育思想受到有关专家好评。
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杨海华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她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每一位学生,并24小时开通,对学生的电话耐心细致地交流,从不敷衍对待。学生因父母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矛盾、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离异等等,孩子的烦恼通过电话传到了杨海华的耳中,成了她心中的牵挂。于是她及时的与孩子沟通、家长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她成了学生们心中可信赖的朋友。为了提高家长的育子能力,她借助家长学校开展了“亲子游园”、“家长沙龙”等活动,达到了家校结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她是一个“爱一行、钻一行”的人。接手德育工作就意味着自己要是一个多面手,为组建并开办好校“红领巾电视台”,她拜师学艺,学会了摄像、撰写电视脚本、制作电视节目。现如今在她的带领下校红领巾电视台已小有名气,市电视台《校园风》栏目也经常到学校预约选播节目。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因为孜孜不倦的求索与奉献,近几年来,实验小学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中队”“全国双合格家长学校”“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市德育工作‘十佳’先进单位’”“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她个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省百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获省二级“星星火炬”奖章,2003——2004年度荆门市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岗位明星”, 荆门市“三八”红旗手,荆门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被收录进市妇联编写的《巾帼风采》一书。
信息来源:荆门市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