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才风采录--湖北中天集团总工程师杨德茂
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第三个春天,36岁的杨德茂从核工业部的某部队,转业到正在筹建的荆门化工厂,从此踏上了为家乡化工科技事业效力的艰辛之路。 那时,荆门市的市属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市里引进的一位化工专业人才,年富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杨德茂,一头扎进厂里的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中。 1985年11月,厂里开发安装的万吨级聚丙烯装置正式投料试车。经过51天的试生产发现,由于丙烯原料中的水、氧、硫的含量超过设计标准的100多倍,生产不出合格产品,使企业直接亏损达48万元。 “我在部队就是从事这类工作的,我来干!”杨德茂主动请缨,承担了设计一套脱水、脱氧、脱硫装置的重任。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早起晚睡不午休,吃住在厂里。从装置的设计到安装,仅用了3个月时间。新装置安装到位后试产,仍不能彻底解决丙烯中水、硫含量过高的问题,产品质量还是达不到用户的要求。于是,杨德茂又冒着夏季高温前往南京,与南化公司设计院合作,对聚丙稀脱硫设备进行改良。 那段时间,杨德茂日以继夜地超负荷工作,吃饭、睡觉毫无规律,导致体内虚火上升,牙缝出血不止,继而咽喉肿痛,无法吃饭、喝水,时常头晕目眩。为了尽早完成设计,让聚丙烯装置正常运转,产生效益,他咬紧牙关,不声不响地坚持工作着。由于过度疲劳,病情加重,有一天,他昏倒在了设计桌旁。躺在病床上的他,无时无刻不挂念着设计。两天后,趁医护人员不注意,他揣上几瓶药,悄悄离开了病房,回到了设计室……设计成功了,装置上马了,生产迅速转为正常,产品质量明显上升。 1987年,荆门市化工厂生产的聚丙烯产品被列为湖北省新产品,企业当年实现利税超过1000万元。 1992年,荆门市化工厂改制成化工医药集团公司,从事医药的开发与生产。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公司决定将市场前景广阔的解热镇痛药——布洛芬,作为第一个医药产品进行开发。 为了攻克布洛芬小试,杨德茂数次颠簸在荆门至武汉、荆门至北京的路途中。他带领实验小组,经过200多次小试验证,布洛芬出品率已达到80%。在对布洛芬进行从原小试0.2摩尔放大200倍的中试试验时,有毒气体熏得杨德茂睁不开眼睛,双眼疼痛难忍,腐蚀性原料使他的手脱去一层又一层皮,露出了殷红的肌肉。经过一年多的放大试验,终于拿到了平均收率达84.5%、产品含量和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中国药典》标准的布洛芬产品。如今,布洛芬装置生产能力已由年产300吨扩至1200吨,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其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布洛芬试制成功、装置建成投产后,公司又把目光投向了治疗风湿、关节痛的国家二类新药——奥丙嗪(诺松),杨德茂又与他的同事们一道,开始了新的研究、试验、改进…… 1995年初,中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扩建一套万吨级聚丙烯装置。在总工程师杨德茂的主持下,4月开始设计,6月设计完成,9月30日正式投产。由于市场正好,12月份就收回全部900万元投资。此扩建工程还被评为省“八五”优秀技改工程。 翻开杨德茂21年的“科技历程表”,一页页都记载着他奉献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艰辛和喜悦,成功的见证和足迹:《丙烯尾气回收液化返回利用》获1988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布洛芬1,2—芳基重排改良新工艺》获199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CS—1型高效催化剂用于炼厂气小本体工业生产聚丙烯树脂》、《低等规度聚丙烯生产技术中试研究》分别获得1989年中科院、1995年中石化《科技成果鉴定书》…… (二) 1月1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杨泽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东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家属小区。当他们走进一个家庭时看到,这套位于一楼、仅有60多平方米的两室两厅住房,不仅狭窄,而且阴暗潮湿。这就是杨德茂的家。目睹眼前的一切,杨泽柱的脸上露出凝重、歉疚的表情。 “春节前市领导到我家里走访慰问,我真是没有想到。后来,听说还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反映我的住房等情况,我非常感动!”杨德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我30多岁才结婚成家,婚后夫妻两地分居。爱人生小孩,父亲去世,儿子生病住院……因项目攻关等任务,我都离不开岗位。老伴是‘东光’的一名‘倒班’工人,为了方便她上班,就没有在中天集团要房子。而她们企业的分房政策又比较特殊,只能按半边户分房。由于没有时间管儿子,他考高中、考大学的成绩都不理想,在他身上花了不少不该花的钱!”杨工苦涩地笑言。 “去年就听说市里要落实科技人员有关政策,还要对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原来估计三、五万元就上顶了,没想到自己会得10万元。我知道,科技成果的取得也不是只靠个人,而应该归功于集体。这次获得荣誉和重奖,是对以前工作的肯定。这对于我个人,对于我们这个科技群体,对于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兴工富市’,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 谈到这里,杨德茂的思绪又返回到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企业创业之初,技术人员缺乏,各级领导对人才相当重视和尊重。当时,市领导亲自担任聚丙烯工程正、副指挥长,不仅引进了方方面面的人才,而且整天为企业的事情奔忙。工程上的事,技术负责人说了算。万吨聚丙烯装置安装时缺人手,领导打算从市内的一些化工企业抽人搞“大会战”。作为技术把关人,我知道后不同意。在市科委有关负责人的支持下,最终说服了领导,请石油部专业安装公司安装,确保了工程质量。 “当时条件艰苦,科技人员作出了成绩,以精神鼓励为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事业正红火时,企业和各级领导在政治上给了我不少荣誉,如‘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作者’、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等。从1993年起我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在时代不同了,对有贡献的专业科技人员,除了政治上的鼓励外,一定的物资奖励也很必要。” 杨德茂深有感触地说,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里面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富力强时默默奉献,不讲待遇,一心一意干工作,指望企业发展壮大,老了也有依靠。企业发展壮大了,绝不能忘记他们。身体好的,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退下来的,在退休金、医疗保障等方面要给他们应有的待遇。 中天集团机构改革后一分为三,作为建厂元老、已近退休年龄的杨德茂仍然留守集团“搞开发”。他说:“去年没有参与什么大项目,既是最轻松的一年,也是心情不好的一年。我现在身体没有大的毛病,想的最多的,就是在科技上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