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枚指纹就能锁定嫌犯,通过一枚足迹就能看出当事人的高矮胖瘦,几处散落的血痕就能还原整个案发现场,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陈海波,就是这样一个痕迹鉴定专家,也被称为案件侦破的“幕后英雄”。
21年来,他共勘查和复勘各类现场2363起,对所有现场进行了准确的性质分析,无一差错。
1967年,陈海波出生于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福尔摩斯等侦探故事着迷的他,在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痕迹检验。大学毕业后,在基层派出所锻炼了一年多的他被调到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
初出茅庐的他很快碰到了一件“大案子”,那是1993年1月,沙洋县后港镇一家四口在家中被人杀害。接到报案后,陈海波和同事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到现场的时候已是深夜,周围漆黑一片。拿着光线微弱的手电筒,他独自一人进入了血淋淋的现场,开始了痕迹检验,并从现场提取了一枚指纹。为了确定嫌疑人,陈海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蹲守在当地,对附近村民的指纹进行排查。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更是对比了一千多个人的指纹。这是一个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的技术活,那段时间里,他天天眼睛盯着指纹、脑袋想着指纹,甚至做梦都是指纹。最终,他得出了鉴定结论,为案件的侦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指纹、足迹、工具痕、枪弹痕迹……陈海波每天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模糊不清的痕迹上,解读出丰富的信息。20年来的工作时间,陈海波对于案(事)件的现场勘验、组织、指挥以及复杂、疑难物证的检验、鉴定工作得心应手,成为全市刑事科学技术的“领头羊”。
“我们只要一出现场,三天三夜不睡觉也是常有的事,实在累了就在车里眯一小会儿。”说起自己的职业生涯,陈海波很平静,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由于指纹对比需要用到显微镜,长年累月下来,我的左眼视力完全正常,右眼视力则只有0.5。”
说起陈海波的痕迹鉴定能力,熟悉他的人都佩服有加。一次,沙洋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过了半年时间,事故双方还对责任主体划分的问题纠缠不清,交警部门拿来一组照片请教陈海波,他硬是利用其中一张照片确定了责任人,他的鉴定结果得到了当事双方的认可,一场矛盾就此终结。
在刑事侦查中,有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年12月,屈家岭管理区发生一起凶杀案。陈海波通过对现场外墙上的攀爬痕迹、出入口的一场蓝色纤维、血足迹及其步幅特征等的重建,准确地分析,刻画出了犯罪行为人的年龄、身高、与被害人之间的联系程度、犯罪行为过程等,使刑侦部门在短期内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在科学的道路上,不仅要有严谨的求实作风,而且更要具有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陈海波有好几位大学同学在沿海发达城市政法部门身居要职,欣赏他的才能,屡次邀请他到南方工作,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做事不在乎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荆门培育了我,我就应该为家乡的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陈海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针对我市刑事技术部门人才青黄不接、设备日趋落后等情况,他一面内部挖潜,一面向上积极争取,在他的建议和直接建设下,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一批高精尖设备相继投入使用。
陈海波还针对全市技术力量分散、工作效率不高和管理欠缺规范等问题,组织研发并开通了全省地级市唯一的刑事技术网站,为全市刑事技术人员的学习、交流和信息传输提供了平台。2006年5月,他组织开发并试运行了全省唯一的“利用刑事技术手段破案录入/查询系统”,专门用于监督、查询和考核各地刑事技术部门利用技术手段破案的工作情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公安部刑事技术工作“七率一量”指标、利用技术手段直接破案数等考核项目上名列全省前茅,近年来,我市利用技术手段破获刑事案件占全市破案总数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本人也入选了首批“公安部全国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成员,被授予“知识性职工”称号,被认定为“荆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去年他还被聘为荆门市首届“把关人才”。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7月1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