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魂系殷墟土  梦萦阳春台

时间:2011-05-18 00:00     来源:     作者:记者晓方 通讯员程诚    点击:

魂系殷墟土  梦萦阳春台

 
   日前,在纪念周口店“北京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5周年时,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为寻找丢失的“北京人”而捐款,倡议全体国人加入寻找“北京人”的行列。为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而上下求索,寻找不辍,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先行者―――
    1946年3月31日,中国飞机第一次飞入了日本的领空。前往日本参加战后各种活动的中国代表团,顾问便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他此次日本之行,主要责任是调查日本侵华期间劫掠走的中国书画、古器物及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物品。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寻找“北京人”!

    二
    李济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称李济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称号恰如其分。
    李济,湖北省钟祥县人。生于1896年,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即被派往美国留学。在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1919年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20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任南开大学教授、文科主任。1925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梁王陈赵是教授,年仅29岁的李济,可能是太年轻,也因为人类学和考古学不被视为“国学”,所以李济有导师的身价,却没有导师的称号。
    李济朝气蓬勃,敢想敢作,从一开始便突破清华园围墙,把教研课堂搬到了田野之间。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1926年,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李济沿着汾河行走,去山西南部考古,并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因而载入史册。
    1927年1月,梁启超给远在美国哈佛大学考古系读研究生的儿子梁思永写信,希望他回国,跟李济一起开拓考古事业。
    1929年初应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主持殷墟考古发掘工作。
    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意发现和培养田野考古人才,这使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项发掘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也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由于殷墟发掘受到国际考古学界著名人士的一致赞扬,李济于1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1948年被中央研究院推选为第一届院士。1946年他还曾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的工作,使很多战时被日本侵略军劫掠的古代文物回归祖国。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将中央研究院院部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省,他也就长期滞留台岛。曾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主持系务10余年,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并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多年。多次赴欧、美、日、澳、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
    1979年8月1日,李济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遗著123部(篇)

    三
    2000年春天,古老的殷墟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它的发现与发掘,以最高票数荣登“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自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被偶然发现,直到现在,你无论怎样评价它的意义都不会过分。殷墟发掘将我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世界为之震惊,牵引出了一场史学界的大变革。基于发掘资料的不断充实,学者们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使殷商学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殷墟,也成了中国考古的圣地。
    殷墟的成功发掘,离不开李济。
    李济一生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亦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70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青铜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张光直语)其中他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
    在悬挂着李济、梁思永画像的殷墟接待室里,考古队队长的唐际根说:“中国的考古学起点并不低,年轻一代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理应做得更好。”在诸多前辈中,李济大概应摆在第一位。

    四
    上世纪初,内战不断,兵匪横行,治安混乱。为使发掘成功,在确定考古组主任和殷墟发掘主持人时,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慧眼识珠,一下就指定了李济这位30出头、学习人类学的哲学博士。李济1924年在山西的发掘已经显示了他卓越的考古才能。“九一八”事变,从事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们,个个恨不能赶赴前线杀敌。李济对同事们说:我们时常扪心自问,我们这种工作,在现在所处的环境中是否是一种浪费?我们并不懊悔我们职业选择的荒唐,但那放下铲子扛枪赴前敌去打仗的冲动是完不了的,并且是很强烈的。他想起了英国的埃及学家裴居离爵士。当年,在欧洲战争期间,裴居离爵士也正在考古工作的现场。他也曾想拿起枪,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然而,裴居离爵士的志愿始终没有具体化。李济说,现在我们既然还没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志愿,那么,就只有继续我们原来的工作了。
    蔡元培心情沉重地提笔写下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字幅,让人送到了安阳考古发掘的现场,他们将这幅题字挂到墙上,互相勉励。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安阳殷墟一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历时10年,获得巨大的成功。它所获得的成就,表现出了李济等老一辈考古学家的深邃的学识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杰出的组织才能和宏伟的气魄。

    五
    1949年的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包括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为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有一个故事,大约也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李济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文字学时,对汉字说古道今,就是不能明说简化字好,只好让学生当场用繁体字而他自己用简体字给他们的系主任写了这样一个信封:“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台静农主任亲启”,看谁写得快。这18个字中有10个在大陆已简化,用简体字比用繁体字书写当然快得多,可李济只能笑笑而已,无声胜有声。此时此景,他是否从汉字的繁简变化中想到了甲骨文?想起了殷墟的黄土,汉江的清波?

    六
    钟祥是历史文化名城,宋玉、莫愁女、嘉靖等名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李济跻身钟祥名人当之无愧,是否也有些故事?
    仲冬时节,记者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寻访李济的踪迹。然而,同寻访许多名人的情况相似,当地人极少有知道这位大学者的。在该市作协主席冯道信先生的引领下,记者找到了李济的故宅所在地:郢中镇马头街新堤村。如今这里已是钟祥城区的闹市了,李家旧宅了无痕迹,旧址上的建筑为“郢中镇新堤小学”,下课的孩子们正在阳光下嬉戏,历史在书写新的一页。
    钟祥有个名胜古迹叫“阳春台”,据说“阳春白雪”即典出于此。宋玉在《对楚王问》中写道:“客有歌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故乡知道李济的人太少,也许是他的工作过于专业,以至难觅知音,曲高和寡,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预言。记者瞻仰了当年“歌者”“和者”咏唱的地方―――小山包历经沧桑仍屹立在这座古城,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汉江冲刷的痕迹依稀可辨,记载着岁月的流逝,台上青青野草在寒风中轻摇漫曳,似在默默地为凋落他乡的游子招魂。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