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沙洋城区在维修下水道时,挖出了一块刻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的碑刻,高0.46米,长1.30米,厚0.13米,青石质。碑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但肉眼难辨其详。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将此碑收藏保管。经笔者拓片后才知道,碑文内容系时任荆门知州的王庭桢,向上级请示建修沙洋兴善堂并得到批准之事。此属公文碑刻,具有一定的民政史料价值,彰显了王庭桢倡导和推行善举的执著情怀。
碑文首刻标题为大楷书2行39字:“钦加三品衔补用府署荆门直隶州知州兼袭云骑尉锡山王公建立兴善堂通禀并批,谨刻石于右。”题目标明了王庭桢的官衔及刻石缘由。“署”,代理。“锡山王公”,即王庭桢,江苏无锡人。同治九年代理荆门知州。“云骑尉”,清朝为九等爵第八等,正五品。王庭桢之上辈当授此爵,故自称为“袭云骑尉”。
报告原文的开头写道:“敬禀者窃卑职倡设州城内同善堂、沙洋兴善堂、后港乐善堂,办理各种善举,曾经汇禀在案。嗣又劝谕南乡建阳驿绅民设立崇善堂、萧家桥设立积善堂,均因无力修建房屋,暂借庙宇公办。及闲矌,民居一体举行善事。”所谓“善堂”,相当于今之民政部门专施救济之事的慈善机构。王庭桢在他撰写的《同善堂记》中,对设立善堂的起因和目的讲得很清楚:他邀诸绅于庭咨询民情时,发现荆门州内“有穷老孤独无所告者,疾病死亡无所闻者。予复恻然思有以拯恤之,拟仿行江汉城市所设善堂。”于是一发不可收,除碑文中已提到的州城内同善堂、沙洋兴善堂、后港乐善堂、建阳驿崇善堂和萧家桥积善堂等五处外,还在马良设立了敦善堂,拾桥设立了益善堂,一共七处。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王庭桢衷于行善事业,在此得到充分的反映。碑文中的“闲矌”,是指空阔而无人使用的地方。
接着汇报沙洋兴建善堂的选址情况:“惟沙洋兴善堂借设江西会馆,该处地势低洼,每值夏秋襄涨而被水淹。若彼时救生、施棺、送药、设茶等项正当吃紧之时,讵可因水停办?欲移徙他所,该镇商贾辐辏,实无间空之处。若租赁铺屋,租金昂贵。非择地建堂难垂久远。因查得粮仓左侧旧有隙址空段,与其任听荒闲,不若用作善堂基址地,以之修建善堂洵属合宜。设将来漕章复旧,即欲添造仓廒,其旁隙地甚多,堂基并无妨碍。”拟用粮仓左侧官地修建善堂,故王庭桢将理由讲得很充分,以证其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中的“襄涨”,是襄河水涨的省语。“辐辏”,集中;聚集。“询”,确实,的确。“漕章”,有关漕粮的章程。“仓廒”,储藏粮食的处所。
文中继而细述捐资情况和兴善堂的结构规模:“当经卑职倡捐钱五十串,沙洋州同张福鐄倡捐钱一十串,并会同劝谕该镇绅商士庶协力凑捐,饬该堂首士鸠工庀材,督率修造,不日告成。共计三重十三间,纵六丈六尺,横三丈五尺。中重为堂三楹,前堂左右庑各一间,为安置水龙之所。再前门屋三间,为施送丹药之所,门外修字藏。堂后东西厢各一间,为首士栖宿之所。再后披屋三间,一为庖厨,余储板棺、芦席。堂内窗欞格扇,一应如式装修,但取完固,不事雕镌。其外缭以周垣,高与屋称。共用钱一千四百二十三串。”三重十三间,颇具规模,各派了用场,还安置了用水和消防设施。可谓设计周到。文中的“张福鐄”,江苏丹徒县人,时任荆门州州同,主管沙洋。“字藏”,当即焚烧废字纸之炉。
下文交待有关请示及有关计划措施:“兹据该堂首士具禀,兴善堂落成,公议不准借作行台寄寓旅客。请示立案前来。除撰碑记将出力各姓名刊列于石,以彰善举外,所有卑职在于沙洋粮仓左侧官地修建兴善堂落成,不准借作行台寄寓旅客缘由理合通禀大人俯赐察核,批示立案,实为公便。再沙洋襄河水暴涨之时,急流奔迅,民渡船只辄遭覆没。卑职现拟会同张州同倡捐募修平底宽大渡船,用以利涉。至城乡各善堂所办善事,现在推行逾广,用费逾多,仅恃官属月捐,恐难持久。卑职既经创始,即应图终。拟再没将所捐发典生息,以为长远之计,容再禀报。合併陈明通禀,恭请钧安,伏惟垂鉴。”文中的“行台”,即客寓,旅馆。又募修平底宽大渡船,以解决“过渡难”;又拟将所捐发典生息,以解决资金这个重点难点问题。可谓为行善事以多法并举。
碑文最后系上级的批复。“督部堂李批:如禀立案,仰北盐法道转饬遵照。抚部院郭批:据禀已悉,仰布政司核饬立案。藩台张批:查该州在于沙洋粮仓左侧官地建修兴善堂,原为举行各项善事而设,所请不准借作行台寄寓旅客,实属正办,自应准予立案,以垂久远。臬台刘批:如禀立案。督粮道台丁批:如禀立案。盐法道台陈批:据禀倡捐经费修建兴善堂,不准借作行台寄寓等议,尚属可行,自应准予立案,仰即督饬妥实,各绅首认真经理,毋稍懈怠。安襄郧荆道台欧阳批:如禀立案。同治十一年四月。兴善堂首士公立。”文中的“督部堂”,清代因总督多例兼兵部尚书衔,故也称部堂。“李”,即时任湖广总督李瀚章,合肥人,李鸿章之兄。“抚部院”,清代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郭”,即时任湖北巡抚郭柏荫。“藩台”,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尊称。“张”,即时任湖北布政使张建基。“臬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尊称。“刘”,即时任湖北按察使刘策先。“督粮道”,为巡道,即专管省内督粮事。“盐法道”,为巡道,即专管省内不产盐地区盐法。“安襄郧荆道”,为分守道,即管理安襄郧荆等府县的政务。从批文可见,清代在处理公文时,各司其职,手续完备。也是一份重要的公文档案资料。
总之,王庭桢关心民间疾苦,想方设法谋求抚恤之道的品德是值得称颂的,这对于今之从政者当有借鉴学习的意义。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7月15日2版)